1943年,老舍在重庆的一个房间里埋头吃饭时,忽然有人告诉他:远在北方的妻儿来找他了。

老舍听后脸色大变,心下一怔,差点没拿住筷子。

算下来跟妻儿分别已经有五年,各地战火纷扰,根本不适合长途跋涉。他万万没想到家里人会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来找他。

刚才看了老舍与赵清阁的轶事(老舍深爱赵清阁)(1)

老舍想了一会,说:“既然来了,就让他们过来吧。”亲人团聚本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他不但没有开心,反而显得很沉重。

老舍先让人把妻儿临时安顿下来,反复想了十几天,才她他们接来一起住。

在重庆这几年让老舍很幸福。他认识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人:赵清阁。因为她,老舍愿意一直呆在重庆,不回北平跟家人团聚。

如今妻儿找来,赵清阁还不知道他已经结婚生子,这可怎么办?

一、老舍跟胡絜青的感情经历

1930年,从国外求学归来的老舍受聘在齐鲁大学任教。他除正常教学外,还是文学爱好者。他创作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曾刊登在报纸上,引起过不小的反响。

那个时期的老舍天资卓越,意气风发,未来一片光明。不过由于对忙于文学创作,他的感情经验很贫乏,真是没认真地谈过恋爱。

刚才看了老舍与赵清阁的轶事(老舍深爱赵清阁)(2)

这年老舍过完31岁生日,母亲对他的婚姻大事更着急了,不但疯狂暗示想抱孙子的愿望,甚至帮他物色起女生来。

有一次老舍的发小罗常培来家做客,了解到老舍母亲的愿望,就帮忙撮合了一次“相亲”。

在罗常培的策划下,老舍跟朋友参加聚会,认识了一个叫胡絜青的女生。

胡絜青是北师大的学生,性格活泼开朗,说话干净利落,亲和力很强。两人见面后很快互生好感。

起初老舍并不知道朋友策划了这次见面,所以直男起来有点尬,跟女生交流时还有些拘谨。

后来他们碰面的次数越来越多,老舍才放宽了心,展现出幽默诙谐的一面,很快博得了胡絜青的青睐。

他每天都忍不住给胡絜青写信。有时一天要写两三篇,写着写着就写成了情书。

刚才看了老舍与赵清阁的轶事(老舍深爱赵清阁)(3)

胡絜青仰慕老舍的文采,又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对方的心意,于是两人很快确立关系,并在第二年完婚。

婚礼按照老舍跟家里老人的意思,中西结合,照片里的老舍表情奇怪,但掩饰不住眼里的欣喜。

结婚后的老舍小心经营着自己的家庭,为了生活常年在青岛跟济南两边奔波。

胡絜青不想跟老舍分离,在他工作的学校谋得了教员的职位。就这样,两口子一起上班、下班,平静又幸福地过了六年。

刚才看了老舍与赵清阁的轶事(老舍深爱赵清阁)(4)

1937年,抗战全线爆发,老舍被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感染,写下了慷慨激昂的《大时代与写家》一文,并期待自己也能投身到大时代中,成为其中一分子。他每天看着报纸上的新闻,一边琢磨一边筹划。

他看着路上不断游行演讲的青年,十分羡慕,就对妻子说出了自己的理想,可他既有心报国,也不放心妻儿。

尤其是小女儿刚出生不久,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他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

刚才看了老舍与赵清阁的轶事(老舍深爱赵清阁)(5)

胡絜青不是为了儿女情长而不顾家国大义的人。她知道丈夫的报国之心,想了很久,终于决定支持老舍去武汉,而自己留下来照顾老舍年迈的母亲跟三个孩子。

老舍临走前对胡絜青说:“要是车站没有车,我马上就回来。”

胡絜青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帮老舍收拾好行李后,默默地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街角。

她本以为不管老舍走到哪里,最后都会回家,他的根在这。但是她错了,这次离别,就是永远地精神告别。

二、老舍遇见赵清阁,是伙伴也是知己

刚才看了老舍与赵清阁的轶事(老舍深爱赵清阁)(6)

老舍来到武汉后,很快着手给《文艺》写稿。他的文风幽默诙谐,简单易懂,而且主题鲜明,很容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慢慢地,老舍在武汉文艺圈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经常参加作家之间的聚会,结交志同道合的爱国人士。在这里,老舍觉得正在实现人生价值。

在一次宴会中,老舍遇到了赵清阁。

这是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小姑娘,一身时髦的短装,短头发,态度从容潇洒,举止落落大方,很喜欢聊天。

在大多数女生正在考虑结婚或寻找安稳工作时,赵清阁提出要办一个叫《弹花》的期刊。

当时老舍的名字已经颇有名气,赵清阁见到他时,还是有些拘谨,她告诉老舍,弹花”的原意是子弹开出的花,她想为抗战做贡献。

老舍惊讶地看着她,没有想到一个小姑娘会有这么大的志向,于是很爽快地同意帮赵清阁写稿。

刚才看了老舍与赵清阁的轶事(老舍深爱赵清阁)(7)

老舍对赵清阁的评价很高,他曾在文章中写道:“流亡到武汉,我认识了许多位文艺界的朋友,清阁女士是其中一位。那时候,她正为创刊《弹花》终日奔忙。她很瘦弱,可是非常勇敢,独自办一个刊物已非易事,她还自己写稿子....《弹花》并不能给她饭吃,还须去做事来挣三餐。

战争的硝烟由北向南延伸,很快日军大军压到武汉,国军拼死抵抗,付出了40万人的生命,到处都是倒塌的房屋,烧焦的木头跟淋漓的鲜血。为了躲避战火,赵清阁决定南下,并为《弹花》寻找新的刊印机会。

刚才看了老舍与赵清阁的轶事(老舍深爱赵清阁)(8)

临行前她跟老舍告别。

老舍对这个女生的印象很好,鼓励她说:“到后方只要不是苟且偷生,无论直接间接,只要是帮助抗战的工作,都有价值。”

这个说辞让人恍然想到老舍离家的情形,或许他也对胡絜青说过类似的话吧。

赵清阁听后很受鼓舞。对她来说,老舍是前辈,也是挚友。她背井离乡到处流浪,个中辛酸不方便与人说。而同为流亡的老舍懂她的想法,还处处关心她,这让赵清阁不禁心中一暖。

两人边走边聊,一直到赵清阁租住的公寓楼下,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刚才看了老舍与赵清阁的轶事(老舍深爱赵清阁)(9)

不知是天意还是可以安排,在赵清阁离开不到一年的时间,“文协”决定告别支离破碎的武汉,集体到重庆继续创作。

而赵清阁的落脚点就在重庆,他们又相聚了。

有一段时间,老舍在话剧创作上遇到了瓶颈。他不是科班出身,对话剧的创作形式略显生疏。于是他请专门研究戏剧的赵清阁帮忙。

通常剧本先由老舍把故事梗概写出来,跟赵清阁进行讨论,确认没有遗漏后,由赵清阁负责分幕。

赵清阁慢慢熟悉了老舍的创作思路,自己对文学有了更新的认识。她发现老舍在写作上天分极高,不由产生了崇敬之情。

刚才看了老舍与赵清阁的轶事(老舍深爱赵清阁)(10)

在他们的剧本《桃李春风》杀青时,老舍患上了盲肠炎,不得不住进医院。文协的同事去看望他时,经常碰到赵清阁在照顾他。

大家明白赵清阁对老舍的心意,初时还担心赵清阁耽误了自己。但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好,大家也对这件事不那么敏感了。

在旧社会,很多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回国后会跟以前的包办婚姻彻底划清界限,所以以后即使赵清阁跟老舍一起出现在公共场合,朋友们也都不觉得不妥。

刘以鬯曾回忆道:在抗战时期的重庆,赵清阁的名字常与老舍联系在一起

两人同场的情景越来越多,慢慢地有人传出他们同居的谣言。赵清阁听说后很气愤,她跟老舍之间的感情很纯粹,并没有同居。

按照以往的性格,她一定会远离谣言的漩涡,尽力澄清自己。

但她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老舍了,只好坦然面对流言蜚语。她在跟朋友的信中说谣言对自己是很大的打击,但她问心无愧。

刚才看了老舍与赵清阁的轶事(老舍深爱赵清阁)(11)

1942年,老舍的母亲去世,妻子胡絜青少了一份牵挂。此时北平对于她来说,已经没有家的感觉了。面对到处劫掠的日本人,她心灰意冷,决定南下找老舍。

从老舍离家到现在已经有五六年时间了,她每时每刻都在想见到他。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偷偷越过日本人的封锁线,花了五十天才到重庆。等老舍接到妻儿来重庆的消息时,胡絜青筋疲力尽,但眼里满怀欣喜与憧憬。

听到妻儿消息的老舍吓了一跳,筷子差点没拿稳。

他享受现在的生活,喜欢跟赵清阁一起创作的感觉,妻儿的到来无疑会打破这种状态。他沉默片刻,才生硬地说:“既然来了,就让他们过来吧。

老舍心里特别矛盾,他既不想让家庭破碎,也不想切断跟赵清阁的联系,两个人对他都很重要。

他思考了十多天,赵清阁没有等到他的答案,黯然离去。陪她一起离开的,是老舍为她作的一首诗:风雨八年晦,霜江万叶明。扁舟载酒去,河山无限情。

赵清阁离开后,老舍整日都在思念她。她们创作剧本的画面恍如昨天,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刚才看了老舍与赵清阁的轶事(老舍深爱赵清阁)(12)

1946年,老舍的《骆驼祥子》在美大受欢迎,他应邀前往美国讲学一年。此事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

而对老舍来说,这次讲学或许是个机会,他可以好好审视自己跟赵清阁的感情。

在美国讲学期间,老舍有大量时间反省自己,身在文化开放的美国,他终于厘清了自己的真实感受,随即提笔给赵清阁去信。

信上说自己在马尼拉买了房子,想接她一起住,从此不再去管其他事。老舍沉重的心情终于舒缓了些,许久没有笑的脸上洋溢着难得的活力。他以为自己的态度很明确,赵清阁会原谅他的隐瞒,正视两人的感情。

但赵清阁没有去,她想要个堂堂正正的名分,而不是跟有妇之夫私奔。身在异国的老舍重新陷入痛苦中。

刚才看了老舍与赵清阁的轶事(老舍深爱赵清阁)(13)

1949年新中国成立,身在国外的文学创作者纷纷回到祖国,而老舍却犹豫了。他不想以老样子面对家庭,面对曾经给过他无数美好回忆的地方。

好友见老舍迟迟拿不定主意,纷纷给他写信,当时曹禺跟老舍关系很好,他满以为自己的书信足够请得动老舍,没想到书信一去如石沉大海,老舍还是不愿意回来。

周恩来对老舍很器重,他欣赏老舍的才气,一心想请他回来,于是他请赵清阁给老舍写信,务必请他回来主持文协的工作。

老舍拿到赵清阁的书信后喜上眉梢,认认真真看了好几遍。他稍作考虑,赶紧收拾行李,赶回国内。回国后等待他的不是赵清阁,而是接待人员跟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老舍看到字条后慨然长叹,她知道赵清阁爱惜羽毛,不想再跟他纠缠不清,不免心中失落,前一刻的欣喜荡然无存。

三、老舍投河自杀,赵清阁终生未嫁

刚才看了老舍与赵清阁的轶事(老舍深爱赵清阁)(14)

虽然没有见到赵清阁,老舍依然积极给她写信。

即使以后不再相见,他也努力维系两人的友谊。在他心里,赵清阁的位置一直没变,他越是刻意在人前避谈赵清阁,心里就越想念她。

上海电影制片厂1959年时,要求赵清阁写一部歌颂“三面红旗”的剧本,不写就没有工资。赵清阁在解放前受到种种掣肘,不愿意在解放后也受到这种待遇,只好写信给老舍,希望老舍能帮她度过难关。

信件没有直接送到老舍手中,而是由韩秀转交给他。

赵清阁主动来信,让老舍分外高兴。他对胡絜青说要去看望生病的亲戚,其实是去银行给赵清阁取了800块钱。

当时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只有500元左右,老舍寄给赵清阁的钱足够她支撑很久。

老舍给赵清阁寄这么多钱,自然瞒不过胡絜青,这也为老舍的命运埋下了恶果,而这个恶果间接导致了老舍自杀。

刚才看了老舍与赵清阁的轶事(老舍深爱赵清阁)(15)

后来,老舍受挫后精神恍惚。有天,不知不觉间,老舍走到公园里。花开好了,等着风的孕育,草鲜嫩鲜嫩的,藏着新生命的种子。

老舍坐在河边发呆。熟悉的人一个个地出现在他脑海里,那些远去地跟逝去的影子相互交织在一起。他走在解放后北京城里,眼前却浮现出老北平的影像。这一坐就是大半天,路人诧异地看看他,发现老舍眼里空洞无神,精神恍惚,便不想多管闲事,只管做自己的事去了。

一直到天空破晓,才有人发现他。老舍浮在水面,早就没气了。

很多人认为老舍是因为不堪折磨被迫自杀,但老舍一生乐观豁达,在流亡期间都能保持很好的心态,怎么会因为批斗一次就想不开?赵清阁知道,老舍不会因为这点事而想不开。

刚才看了老舍与赵清阁的轶事(老舍深爱赵清阁)(16)

她想起来自己文章里的一句话:除非我们一块去跳江,才能逃避现实。老舍忍受不了残酷的现实,选择跳江逃避。既逃避了身体的摧残,也逃避了感情的折磨,不管对胡絜青还是赵清阁,这都是某种意义的交代吧。

赵清阁听到老舍自杀的消息,顿时感到天旋地转,生活再无色彩。她花了很长时间才缓过来,没有跟老舍一样选择跳江,她要面对现实,看着自己的国家一点点好起来。

正如《弹花》这个名字,她想知道,子弹里开出的花到底是什么样子。而且,有时候活着不一定是怕死,也许是另一种忏悔,对胡絜青的忏悔,以及对自己所做之事的负责。在感情上,赵清阁比老舍成熟。

刚才看了老舍与赵清阁的轶事(老舍深爱赵清阁)(17)

在以后的日子里,赵清阁没有再嫁人。

她珍藏着老舍寄给她的每封信,墙上挂着老舍给她写的诗。她的家里都是回忆,回忆里都是跟老舍在一起的日子。等到她生命走到尽头,赵清阁又把信跟诗全部烧光,让这些回忆随着她的离世,永远尘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

人们都向往轰轰烈烈的感情,但事实上感情再深,即使超越生死,也不代表会在一起。

就像老舍跟赵清阁,爱到深处是互不打扰,至臻的感情也不是相濡以沫,而是我的生活里,全都是你的影子。

老舍在错误的时间遇到最好的赵清阁,是一场残酷的悲剧。一旦爱情一定要跨过生死才能圆满,那是多么令人哀伤的事情啊。

参考资料:

老舍之死真相:背后有另外一个女人

胡絜青:身为老舍原配,在35年的婚姻生活中,隐忍,崩溃,释然着

幸福的"包办婚姻" 老舍与胡絜青的生死婚恋

浩然口述老舍之死 挨批斗曾一怒之下打了红卫兵

老舍投湖真相:爱上赵清阁却被妻子“搅黄”,心痛绝望选择自尽

赵清阁与被统战归国的老舍

老舍与赵清阁:“一段不容后人亵渎以对的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