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雀,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关于孔子和其弟子的故事:趋而过庭孔子教子的故事?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关于孔子和其弟子的故事:趋而过庭孔子教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和其弟子的故事:趋而过庭孔子教子的故事

文/语.雀

孔子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他不但是最早将官学传播到民间的人,而且对自己的子女也教导有方。他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讲学,让普通老百姓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那么,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儿子呢?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个趋而过庭的故事。

孔子的儿子叫孔鲤,每天和父亲的弟子们一起温课读书。

孔子的一个弟子陈亢想:”老师的儿子和我们一块儿学习,会不会得到特殊的照顾呢?“

有一天,他看见孔鲤迎面走过来,就把他拉到一边问:”你从老师那里听到什么特别的教诲吗?“

孔鲤回答:”没有。只不过有一次看见父亲独自站在庭院里,我就恭恭敬敬地小步快走过去,父亲叫住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教导我:‘不学《诗》,你怎么能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呢?我回去就开始学《诗》。过了几天,他还是独自站在庭院里,我从那里经过,父亲问我:‘学《礼》了吗?’我摇摇头说:’没有。’他就说:‘不学《礼》,怎么懂得立身做人的道理呢?我回去便开始研学《礼》’。

陈亢听了肃然起敬,感叹道:”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启发,听了关于礼的启发,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启发。“

孔子认为”不学《诗》,就不会说话“,《诗经》在当时上流社会是必读的书,要熟读成诵,才能在政治外交场合恰当地引用,说明自己的观点。《礼》的作用就更大了,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全符合礼节,才能被上流社会认可、接纳,才能立得住脚。

孔鲤把父亲单独教育自己的事都原原本本告诉陈亢,并没有开”小灶“。孔子把所有的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儿子,一律平等,没有一点儿秘诀和私心,兢兢业业地传道解惑,布道天下让弟子们实现自己”安老怀少“的理想,让天下苍生都过上幸福生活。

孔子对儿子不溺爱、不偏私,作为父亲,孔子关心其学业,点到为止,并不严厉,也不批评。孔子这段教子学诗、学礼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传为美谈,被称为”过庭之训“、”诗礼之训“、”诗庭之训“。孔子后代则称其为”祖训“,并自称”诗礼传家“。

几千年来,诗礼传家一直是孔氏家族乃至历代文人尊崇的金科玉律,孔子强调学习《诗》《礼》,因为诗礼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学诗学礼就是学习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

今天,我们毅然可以从诗礼教育当中受到启发,要学知识,学规矩,

后来,”过庭之训“这一典故,用来指得到长辈、老师的教诲,或指人有家学传授。而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

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侍宠而娇的大环境下,崇礼思想恰似一面镜子,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更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2022.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