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东莞市2019级联合培养,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东莞各镇学校?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东莞各镇学校(东莞学校这么多)

东莞各镇学校

人才是第一资源

东莞市2019级联合培养

研究生欢迎仪式

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举办

新的一批名校联合培养研究生

将为东莞和松山湖的

产业升级提供人才动力

东莞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启动4年以来,截至今年8月,累计吸引1518名研究生来莞参加培养(实践),其中博士300人,硕士1218人,年均增长达64.83%。

东莞虽然没有很多名校,然而借助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一批高校,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学子,却纷纷“为东莞所用”。

全球128所名校,为何纷纷向东莞输送研究生?

平台感召:

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当前,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正加快推进。莞深联手,成为继张江、怀柔、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后,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松山湖以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核心,将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导入研发团队,向中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输送了234名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省内高校等培养单位的联合培养研究生,推进了半导体材料表面界面及器件应用、多功能智能纳米涂料等研发项目。

东莞市政府副秘书长梁绍光致欢迎辞

产业吸引:

“东莞专项”研究生被“秒抢”

2019年电子科技大学“东莞专项”的64名联合培养研究生,被超过60家东莞企业230个岗位“秒抢”,2020年的45名“东莞专项”研究生被超过30家东莞企业“秒抢”。

武汉科技大学魏智锋、长江大学田桂通过项目参与企业科研研发,毕业后留企就业,成为企业研发骨干。

从企业方面来看,奥普特2018年开始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共有20名研究生进入企业参与科研研发,迅速推进了“机器视觉开发包”、“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业应用软件”和“机器视觉开发包”等项目,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也在企业得到成功转化。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兰中文致辞

东莞正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目前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的企业达265家。生益科技、永强汽车等科技企业正是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有效促进企业研发人才梯队建设。

研究生到莞联合培养实践参与的企业科研项目约105项,促成了一批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产学研项目,包括红珊瑚药业与广东医科大学联合研发的“普拉克索透皮贴剂”、科隆威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研发的“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手机玻璃盖板表面典型缺陷的自动光学检测设备及其关键技术”、天龙阿克达电子与电子科大联合研发的“汽车动力控制系统一体化成型技术研发”等项目。

东莞还建立企业导师库,现已认定四批导师共410名;推动26家企业建设研究生工作站,引导企业建立研究生培养长效机制。

课程体系:

把论文写在产品上

今年,电子科技大学将“东莞专项”纳入高校招生简章,录取了45个联合培养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探索了“科研能力在创新中培养,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在企业里”的人才培养新路子,得到学校、企业、研究生的高度认同。

东莞以校企双导师为依托,依据高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为来莞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迅速适应东莞产业集群的课程体系。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兰中文为企业导师颁发聘书

具体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通识课程、项目管理通识课程、东莞产业集群课程、创新创业及商业模式课程等。另外,研究生线上学习平台涵盖思政教育、安全教育、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等6大模块、超过780门的课程。

2020年的抽样调查显示,120名研究生在莞培养(实践)期间,共发表论文论文212篇,取得专利135个,人均发表论文1.76篇,取得专利1.12个。电子科大对2018级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对研究生总体表现的满意度为100%。

提高层次:

拓展合作高校规模水平

今年受疫情影响,医疗类人才受到高度重视。东莞推进医学类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将卫健系统医学类研究生纳入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补助范围,从2020年6月开始,为82名医学类专业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补助,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扩大至广东医科大学等医学类高校。

东莞市政府副秘书长梁绍光为企业导师颁发聘书

东莞积极拓展合作高校规模和水平。参与高校从2017年的43所,逐步增加到2018年78所、2019年103所、2020年128所(截至8月数据)。

2019年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获省学位办支持,成为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年获下达124个全日制研究生联合培养指标。2019年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研讨会在东莞召开,全国工程教指委牵线东莞与北京、上海等7个省(市、区)学位办进行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