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多彩的贵州,第一大河是乌江,乌江第一大支流是六冲河,干流全长有270多公里,发源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辅处乡兴旺村,是毕节市境内最大的河流,经七星关区、纳雍、大方、织金、黔西等县。六冲河两岸,分布着苗族众多支系中的一支——小花苗。小花苗服饰以苗绣、蜡染为主要技艺。

湘西苗服纯手工(她带着40多万打工积蓄)(1)

纳雍县昆寨乡,1976年,杨秀霞出生在这里。成家立业后,杨秀霞一家四口生活在一栋60平方的小瓦房屋里,除了日常用品外,没有像样的家具,跟普通村民一样过着千年如一日的生活。

昆寨赋予了当地人民朴实、勤劳、勇敢的优良品格。自幼以来的贫穷,让山里人更加向往美好生活,也造就了不甘于平庸、自强不息的杨秀霞,她觉得要改变贫穷的生活状况,必须走出大山。于是,杨秀霞和丈夫商量后一起去浙江义乌打工。

因为文化低,刚到浙江的他们连普通话也不会说,只能选择玩具小作坊务工,月工资仅2000元左右。秀霞定下家规,除了日常必需开支,所有剩余必须积攒起来,他们节衣缩食蜗居在小作坊里加班加点,生怕没有活做,整整3年他们没有回家过年,没有节假日,一点一滴的积攒了一定的资金。

湘西苗服纯手工(她带着40多万打工积蓄)(2)

义乌是全国著名的百货之城,杨秀霞发现小商品批发市场有很多的传统手工艺品批发,生意十分火爆。“打工只能解决眼前困难,非长久之宜,要是将苗族刺绣的服饰发展起来,应该是不错的商机。”秀霞陷入深深的沉思,返乡发展蜡染刺绣服饰的冲动瞬间涌上心头。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杨秀霞为返乡创创开始准备起来。她在义乌对机器设备、花样版型、布料选配、技能培训等一系列生产工序进行了考察,把先进的生产技术与老家富有民族特色的刺绣蜡染结合起来,既提高生产效率,又保留传统特色,一套相对成熟的生产模式在她大脑中逐渐形成。

杨秀霞带着40余万积蓄毅然决然回到老家大寨村。纳雍县小花苗大小苗寨共76个,昆寨乡就占36个,其中大寨村、岩上村、郭家冲村均属于纯苗族村寨。昆寨苗族小花苗服饰是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一台压褶机、一台绣花机、一台缝纫机,村委会提供60平方三间房屋作为创业支持,杨秀霞就这样办起了传统花苗服饰刺绣部,一个极其简单家庭作坊工微企产生了,杨秀霞一家从此开启了心酸的创业之路。

湘西苗服纯手工(她带着40多万打工积蓄)(3)

半年之后,产品出来了,四不像,没人买,造成大量积压,却耗费她家大部分结余。

杨秀霞没有气馁,带着十七岁的儿子跑到昆明购买布料,在大街小巷寻找买主。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弄明白了购买什么样的布料才有助于生产,生产什么样服饰才能卖出去。

杨秀霞一边思考产品的创新生产,一边思索产品的销路。这样朴实的道理却凝聚着他们一年半的辛劳,不觉已是年底,迎来了民族服饰销售的好时期。

杨秀霞做了分工,她带着儿子在乡镇赶起转转场卖服饰;丈夫带领工人生产加工服饰,把好质量关。转一场可以卖4000元的服饰,一月卖出10逾万元,这让杨秀霞更加坚定了发展的信心。逐渐进入稳定发展后,一年能实现140万的毛收入,扣除各项费用,还能净赚40来万,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湘西苗服纯手工(她带着40多万打工积蓄)(4)

“一家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起来才是富”,为了带领村里的苗族同胞共同富裕,2014年,杨秀霞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吸纳更多的女同胞就业。

昆寨乡党委政府无偿提供厂房用地,帮助协调各类资金100余万元,建成一栋两层300余平方的宽敞明亮的厂房,杨秀霞又投资150余万元购置设备。目前,杨秀霞的花苗服饰刺绣部已带动60余名贫困劳动力走上就业脱贫之路。杨秀霞还预计提特殊基金,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看望80岁老年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用实际行动践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被吸纳为纳雍农民讲师团成员后,杨秀霞用朴质无华的语言,告诉乡亲们最朴实最真切的创业旅程,激发大家创业的勇气,传递勤劳致富的精神。

背靠孕育苗族同胞的马背梁子,迎着晨曦的阳光,杨秀霞迈着坚定的步伐,带领大寨村的苗族女同胞,奋进在脱贫致富的大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