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妙香(1890年2月22日-1972年7月21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小生,著名京剧演员,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幼年从田宝琳习青衣,出师后常与王凤卿、贾洪林同台合演。后因病嗓音转暗,遂拜冯慧林、陆杏林为师,改习小生。演戏认真,一丝不苟。《四郎探母》之杨宗保巡营一场,一般只唱两句摇板,姜恪守成规,坚持唱足整段“娃娃调”,后来演唱者也竞相仿效。长期为梅兰芳配戏,其小生脚色均有姜充任,如红楼戏中之贾宝玉、《玉堂春》之王金龙、《白蛇传》之许仙等,配合严密,默契很深,为梅的得力助手。爱好绘画,以擅画牡丹著称。为人正直,有“姜圣人”之誉。系中国共产党党员。

京剧姜派小生白门楼名段欣赏(与梅兰芳联袂演出四十六年之久)(1)

姜妙香五六岁就能唱一些旦角唱段,七岁拜谢双寿、田宝琳为师学青衣,由于家学渊源又经名师教诲进步很快,初次登台演出《三娘教子》便得到好评。九岁开始正式唱戏,他嗓子好,会戏较多,而且身材较高(绰号“姜大个儿”),两年后戏班接纳为正式演员,开始舞台生涯。十一岁搭入宝胜和班演出《落花园》、《孝义节》、《彩楼配》等唱功戏,由于他嗓音嘹亮、气力充沛、口齿清晰引起观众注意,他又向陈德霖、茹莱卿学了很多昆曲和皮黄戏,特别是唱法和念法上大有进步,讲究轻重缓疾,刚柔相济,四声尖团,音润吞吐等等。他按照老师的教诲勤奋锻炼,一丝不苟,不仅在唱青衣时得到发挥,改唱小生后在革新唱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他在王瑶卿因嗓音关系极少演出、而王蕙芳、梅兰芳尚未成名之时,脱颖而出,大获好评,十六岁的姜妙香与王凤卿、刘鸿升一同加入著名演员田际云所组的玉成班。曾与王凤卿、许荫棠、龚云甫组创洪奎社,他与王凤卿合演《武昭关》、《南天门》、《战蒲关》等生旦对儿戏,与王凤卿、刘鸿升合演《大保国·二进宫》都十分叫座。姜妙香的嗓子好,能连唱两个小时都不觉吃力,因此而赢得“姜八刻”的美誉。

就在他跨入青衣表演的极盛时期,因劳累过度而吐血辍演,一病两年。病情稍好后,嗓音恢复较慢,于是他二十一岁拜了冯蕙林、陆杏林为师改学小生。向茹莱卿学习武功身段,二十二岁时搭入双庆班,他白天演出,晚上学戏,在漫长的岁月里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重重困难,终于成为京剧著名小生演员。1915年正月初八,他与高庆奎在北京吉祥剧院合演《黄鹤楼》,他在剧中饰周瑜,高亢嘹亮的嗓音已完全恢复,此次演出一鸣惊人。自1916年前后又与梅兰芳合作演出《玉堂春》,二人珠联璧合,倾倒观众,传为佳话,自此也开始了他们二人长达四十六年之久的艺术合作之路。

京剧姜派小生白门楼名段欣赏(与梅兰芳联袂演出四十六年之久)(2)

姜妙香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刻苦钻研,努力创新,呕心沥血的创造了许多优美动听的小生唱腔及多种新颖别致的唱法,特色鲜明,耐人寻味,形成了脍炙人口的“姜派”。他对小生传统唱腔精雕细刻的进行加工改进,坚持“声随词变”、 “按情行腔”的法则,确实做到了“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使唱腔更加贴切表达人物的情感,更加悦耳动听。梅派的全部新戏如《黛玉葬花》、《千金一笑》、《牢狱鸳鸯》、《洛神》、《西施》等剧目中的小生唱腔,都是由姜妙香和琴师王少卿共同研制的。此外马派戏、程派戏等剧中的小生唱段他都有新腔之作。七十岁还为《穆桂英挂帅》设计了小生唱腔。姜妙香在发展小生声腔艺术方面,承前启后,功绩卓著,受人喜爱,流传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