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游记》记录的13世纪末兴起的"国际性大都市"正是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元朝国都元大都,西方人对东方帝国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认为东方遍地是黄金。城墙周长28公里,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此外,还有384火巷、29弄通。北京朝阳区的元大都从1267年开始修建,直到1285年才告完工,前后历时18年之久。宫殿巍峨,寺庙雄伟,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今天我们仍可以在北京朝阳区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仍可以找寻到当年繁华的景象。

元朝的建立者(这里的元朝的元大都是由一个汉人主持修建并命名的)(1)

元大都

北京朝阳区位于北京市的东部,西与东城区、丰台区、海淀区相毗邻,北连昌平区、顺义区,东与通州区接壤,南与大兴区相邻,幅员面积470.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4米,北京朝阳区是北京市城近郊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区。蒙古帝国曾北京朝阳区修建了都城元大都。而元大都是由一个汉人主持修建并命名的。

元朝的建立者(这里的元朝的元大都是由一个汉人主持修建并命名的)(2)

北京朝阳区

元朝开国,趾高气扬的蒙古人以征服者自居,他们成功地打了天下,却不懂如何治理。定鼎中原之后,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极力推动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跑马占地,荒废农桑。甚至还流传一个极为蹩脚的政策,把臣民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蒙古族是战胜者、当权派,自然是龙头老大。色目人,主要指西域人,如钦察、唐兀、畏兀儿、回回等。汉人则是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契丹、女真等较早被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两省人,以及东北地区的高丽人。南人俗称"蛮子",指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

在这种政治高压与民族歧视的政策下,汉臣想与蒙古政权谋求合作,并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几乎是天方夜谭;但是,偏偏有一位汉臣博得了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此人,得以进入最高权力核心,参与了元朝许多重大决策——他就是刘秉忠。

元朝的建立者(这里的元朝的元大都是由一个汉人主持修建并命名的)(3)

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年),初名侃,字仲晦。原籍瑞州(今江西高安),曾祖是金国官吏,因为工作关系,迁居邢州(河北邢台)任职。蒙古人来了,刘秉忠出任邢台节度府令史,不久,又躲进武安山。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到处物色人才,就这样,刘秉忠走入了忽必烈的视野,并留下任职。从此,开始为忽必烈出谋划策,成为"智囊团"里的"高参"

刘秉忠是元朝"大都"和"上都"的总设计师。尤其是修建元大都,等于划定了现代北京的原始轮廓。至元三年,刘秉忠受命开工。新城规模宏伟,耗资庞大,刘秉忠与同僚张柔、段桢等人事必躬亲,尽心竭虑。至元九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命名新都为"大都"。至元十一年正月,大都宫阙建成。

刘秉忠参照《周礼·考工纪》等古籍的形制,总揽规划元大都,这是我国历代都城最接近"周礼之制"的一座都城。其中洋溢着汉族统治者建都的主导思想,也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

我认为,还是我们汉族的文化更加深厚广大一些,历史上虽然被少数民族统治过,但我们汉人的文化从来没有被同化过,只是给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增添了一笔而已。

希望北京朝阳区的朋友们都来关注我,共同探讨本地历史文化,喜欢的话请帮忙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