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赏析茶花赋(经典名篇茶花赋赏评漫谈)(1)

茶花盆景特写

《茶花赋》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名篇,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久居海外游子的一抹乡愁,借着对茶花的歌颂,写出作者了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对劳动者的真挚赞美,以普通人的视角,审视着生活的美好,行文如雨润大地,无声却有情,写出了许多人想写却难以命笔的思想感情,由对祖国思念的抽象,引出了想时刻看到祖国面貌的具体诉求,从茶花的美,自然引出了劳动的美,巧妙地把对茶花的歌颂转换成了对劳动的歌颂,由茶花怒放的生机,延及对到新生一代寄予的希望,进而把怒放的茶花,象征为蒸蒸日上的祖国,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和歌颂。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虽然文章的行文和立意都非常的好,然而,作为教科书,一些语言细节还是有些许值得推敲之处。语文教材,不同于一般的普通读物,语言文字的教学,是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所以,在这方面严谨细致一些,还是很必要的。印象中,老一辈革命家朱德有一篇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是写母亲的,原来的题目是《母亲的回忆》,有人提出,这个表述容易引起歧义,也可能让人误认为是“母亲”写的回忆性文章,所以,后来就把题目改为了《回忆我的母亲》。

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老一辈革命家的文章,选入教材都是如此的严谨,正是给语文教材的编修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只是我认为,课文,在入选之前,一定严格推敲,一旦入选,尽量保持相对的稳定,不能随意修改,经典毕竟是经典,作者的立意行文,有时候读者未必能深刻领会,修改也要严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如果条件允许,尤其是要听取作者本人的看法。一旦发现真是有语言瑕疵,也要本着对以后负责的态度,对不当之处进行改正。

下面就《茶花赋》这篇文章,不吝浅陋,谈几处我的看法,各位方家哂正!(引用的原文加粗)

经典美文赏析茶花赋(经典名篇茶花赋赏评漫谈)(2)

茶花盆栽特写

第一处: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脚踏进 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 水瘦山寒, 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像摧生婆似的正在摧动花事。

这一自然段中,“我是北方人”这句话能不能去掉?去掉,也不影响后面意思的表达。然而不能去,因为作者现在是在南方,北方的景象,他此时并未看到,所以,后面跟着的叙述是主观的印象,这句话的用意,在于强调后面表述的“主观性”。而后面,却没有强调主观的表述,所以这句话显得似乎“多余”。我认为,这句话不是多余,而是表述不到位,应当改动。“水瘦山寒”的后面似乎应该是个句号,至少是个分号。再看最后一句,压缩一下句子:春天到处早(就)像摧生婆正在摧动花事。早就和正在似乎搭配不协调,是“(春天)到处像摧生婆”,还是“像摧生婆到处”?语序似乎也欠妥。

这样调整一下是否更合适一点?: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脚踏进 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印象中的这个时节,自然是一幅搅天风雪, 水瘦山寒的景象,然而此时的云南却颇不如此,这儿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云南的早春,像摧生婆似的到处摧动着花事。

经典美文赏析茶花赋(经典名篇茶花赋赏评漫谈)(3)

白梅花

第二处:

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庭寺。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白玉兰花略微有点儿残,娇黄的迎春却正当时,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倍。

为了表述的严谨,书面语言可以用长句,更多的见于科普文章或者下定义等等情况,但本篇是抒情散文,简洁明快的风格,用长句似乎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所以第一句在“去处”应该加一个逗号似乎更好一点。

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类似的语境下,出现了“这是”这个词,通常会对举“那是”这个词,但是这里没有,似乎让人感觉话还没说完。

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倍。

句子的开头用了个“那”字,是否用“这”字更让读者身临其境?“这”把读者带到了景色旁边,“那”把读者推向了景色远处。“这”是近处,“那”是远处,常常对举。

是否可以这样改动一下?

花事最盛的去处,要数着西山的华庭寺。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正是梅花的香气!寺里的梅花,品类颇为繁多,不仅有普通的红梅,更有红似朝阳的朱砂梅!这边的白梅带来了素雅,哪厢的绿梅却送出了惊诧!这哪里是一树一树的梅花,分明就是一树一树的诗嘛!一树树傲气凌霄的梅花呀,比压得那数株白玉兰,羞赧的收敛了花瓣!而花期正盛的迎春,却很是不服,靓出了一片令人炫目的娇黄!这一片春色呀,莫非是要和那一汪滇池一较深浅?若问春色深几许,千尺滇池叹不如!

经典美文赏析茶花赋(经典名篇茶花赋赏评漫谈)(4)

茶花图画

第三处:

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

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

“且”字感觉不如用“你”字更好一点。“且”字只是表示了一个顺承关系,而“你”字,直接就是给读者解说,这样就用了一个小修辞“呼告”,作者忘记了自己在写文章,而是和读者面对面交流,拉近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这就是“忘情”,只有真情才能打动读者!

“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这一句,要强调什么?强调的是茶树高度,而不是华庭寺廊檐的高度,所以,华庭寺可以去掉,和前面合成一个句子,也不长:你看那高齐廊檐的一树……。后面跟着的一句是个长句,加个逗号顿一下,感觉阅读体验会好一点。

“春深似海”是一句诗吗?

是否可以这样改动一下:

不见茶花,不解春情!是茶花,让我更深刻地领悟到了什么是“春深似海”!

经典美文赏析茶花赋(经典名篇茶花赋赏评漫谈)(5)

童子面茶花

第四处:

想看茶花,正是好时候。我游过华庭寺,又冒着星星点点细雨游了一次黑龙潭,这都是看茶花的名胜地方。原以为茶花一定很少见,不想在游历当中,时时望见竹篱茅屋旁边会闪出一枝猩红的花来。

想看茶花,正是好时候

这一句,似乎应该放在赏花开始之前,如果放在文中,似乎感觉应该用一个递进的语句,让赏花更深一层。

单起一段,这样改是否可以?

莫负云南春正好,且趁春色赏茶花!

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我看了很好的茶花,意犹未尽,听说有更好的,既然来云南了,有什么理由不都看一看呢?赏花继续,赏更好的花,前面两个赏花高潮:一个是春色深于滇池,再是春深似海,这里为下面的高潮迭起做铺垫,是否显得行文更自然一点?

原以为茶花一定很少见,不想在游历当中,时时望见竹篱茅屋旁边会闪出一枝猩红的花来。

何来的“以为茶花很少见”?前面见了不少,又是奔着看茶花去的,怎么会有后面很少见的判断呢?推测,应该是作者认为路途之上很少见。

“时时望见”和“闪现”似乎重复,去掉前一个词是否可以?

这一处,是否可以这样改动一下:

莫负云南春正好,且趁春色赏茶花!

我游历了华庭寺,又冒着星星点点细雨,前往黑龙潭,这也是看茶花的名胜地方。原以为茶花很难养,普通的宅旁道侧不会有很多的栽培,不承想在游历的途中,竹篱茅屋旁边,时时闪出茶花的猩红!

经典美文赏析茶花赋(经典名篇茶花赋赏评漫谈)(6)

茶花带雨

第五处:

我不觉对着茶花沉吟起来。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

联系上文,这应当是在路途当中对话的空当儿,路途当中,能对着茶花吗?车又没停!

是否可以这样改动:

我不禁沉吟起了茶花:

生活中的美都是劳动创造的吗?壮美山河,自然美景呢?火烧云美不美?是劳动创造的吗?不觉这个词,似乎改为不禁少好一点,不觉是不自觉,自己不知道,而不禁呢?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但是是知道的。

可否这样表述:

我不禁沉吟起了茶花:是谁创造出了这些茶花美景?是谁经年累月地用自己的汗水培育了它?是谁像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了花秧,呵护着花朵,最终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着美,劳动终将创造出更多的美!感谢他们,为美化我们的生活而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

经典美文赏析茶花赋(经典名篇茶花赋赏评漫谈)(7)

大红袍茶花

第六处:

翠湖的茶花多,开得也好,红彤彤的一大片,简直就是那一段彩云落到湖岸上。普之仁领我穿着茶花走,指点着告诉我这叫大玛瑙,那叫雪狮子;这是蝶翅,那是大紫袍……名目花色多得很。后来他攀着一棵茶树的小干枝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翠湖的茶花多,前面的几处,茶花少吗?感觉是前面观赏茶花兴趣的递进,加一个更字要好一点。

是否可以这样改一下:

翠湖的茶花更多,开得也更艳,彩霞一般,红彤彤的一片,真是湖中云光,湖畔霞光,云霞辉映,叹为观止!

我紧跟着普之仁,徜徉在这无边的茶花海洋之中。我由衷的佩服起普之仁对茶花的了解,他忽而让我看“大玛瑙”,旋即又让我瞧“雪狮子”;这振翅欲飞的,是他刚介绍的“蝶翅”,我正在欣赏,他却又在前面喊我去看那穆若庙堂的“大紫袍“……,他并不迁就我的目不暇接,径直来到另外一棵茶树旁,攀着一条苞枝,朗声说道:“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第七处:

水壤气候。

这个词不知道是否有地方语言习惯的问题,我感觉谈不上方言,当然也有可能,我没考察,用“水土气候”感觉更顺口一点,因为常说的有“水土不服”,基本上没见到过“水壤不服”这个词。

经典美文赏析茶花赋(经典名篇茶花赋赏评漫谈)(8)

凤舞茶花闹春意

第八处:

有一种钻心虫,钻进一条去,花就死了。

钻进去一条虫子,是正株花就死了,还是一朵花就死了?不太明确。应该是一朵花就死了。

第九处:

我不觉噢了一声:

这里的“噢”,似乎应该加个引号。

第九处:

我又望着他的脸,他的眼角刻着很深的皱纹,不必多问他的身世,猜得出他是个曾经忧患的中年人。

“身世”,用经历似乎更确切一些。忧患,能从脸上看出来?忧患,多从眼神里看出来,而沧桑,可以从脸上看出来。

这样改是否稍微好一点?

我又望着他皱纹深刻的脸,不必多问,猜也猜得出他经历过的风霜,因为沧桑写在了脸上。

经典美文赏析茶花赋(经典名篇茶花赋赏评漫谈)(9)

王润和设色山水

附录:改动后的《茶花赋》

《茶花赋》

作者:杨朔 修改:郭保庄

久在 异国他乡,有时难免要怀念祖国的。怀念极了,我也曾想:要能画一幅画儿,画出祖国的面貌特色,时刻挂在眼前,有多好。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画。她说:“这可是个难题,画什么呢?画点零山碎水,一人一物,都不行。再说,颜色也难调。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么画得出祖国的面貌?”我想了想,也是,就搁下了这桩心思。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脚踏进 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印象中的这个时节,自然是一幅搅天风雪, 水瘦山寒的景象。然而此时的云南却颇不如此,这儿的春天,脚步儿勤,来得快。云南的早春,像摧生婆似的到处摧动着花事。

花事最盛的去处,要数着西山的华庭寺。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的香气!寺里的梅花,品类颇为繁多,不仅有普通的红梅,更有朝阳一般艳丽的朱砂梅!这边的白梅带来了素雅,哪厢的绿梅却送出了惊诧!这哪里是一树一树的梅花,分明就是一树一树的诗嘛!一树树傲气凌霄的梅花,比得那数株玉兰,羞赧的收敛了花瓣!而花期正盛的迎春,却很是不服,靓出了一片令人炫目的娇黄!这一片春色呀,莫非是要和那一汪滇池一较深浅?若问春色深几许,千尺滇池叹不如!

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你看那高齐廊檐的一树,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跃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如此的红艳,像膛中的炉火。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怎解春情!是茶花,让我更深刻地领悟到了什么是“春深似海”!

莫负云南春正好,且趁春色赏茶花!

听说黑龙潭的茶花更胜华庭寺一筹,于是在星雨中前往。原以为茶花很难养,寻常的宅侧道旁不会有很多的栽培,不承想在游历的途中,竹篱茅屋旁边,时时闪现出茶花的鲜红!当地的朋友介绍说:“这不算个啥,要是 在大理,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养茶花。花期一到,各样品种茶花儿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我不禁沉吟起了茶花:是谁创造出了精彩如是茶花美景?是谁经年累月地用自己的汗水培育了它?是谁像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了花秧,呵护着花朵,最终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不错,这些都归功于劳动人民,归功于人民的劳动!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着美,劳动终将创造出更多的美!感谢他们,为美化我们的生活而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

普之仁就是这样一位劳动人民中的能工巧匠,我在翠湖边上遇见了他。

翠湖的茶花更多,开得也更艳,彩霞一般,红彤彤的一片,真是湖中云光,湖畔霞光,云霞辉映,叹为观止!

我紧跟着普之仁,徜徉在这无边的茶花海洋之中。我由衷的佩服起普之仁对茶花的了解,他忽而让我看“大玛瑙”,旋即又让我瞧“雪狮子”;这振翅欲飞的,是他刚介绍的“蝶翅”,我正在欣赏,他却在前面喊我,去看那穆若庙堂的“大紫袍“……,他并不迁就我的目不暇接,径直来到另外一棵茶树旁,攀着一条苞枝,朗声说道:“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我大声问道:“古语说:看花容易栽花难——栽培茶花一定也很难吧?”

普之仁想了一下,答道:“不很难,也不容易。茶花这东西个性很强,水土气候,事事都得细心。又怕风,又怕晒, 最喜欢半阴半阳。顶讨厌的是虫子。有一种钻心虫,钻进一条,就毁一朵花。一年四季,不知得操多少心呢。”

我又问道:“一棵茶花活不长吧?”

普之仁说:“活的可长啦。华庭寺有棵 松子鳞,是明朝的,五百多年了,一开花,能开一千多朵。”

我不觉“噢”了一声:想不到华庭寺见的那棵茶花来历这样大。

普之仁误会我的意思,赶紧说:“你不信么?大理地面还有一棵更老的呢!听老人讲,上千年了,开起花来,满树数不清数,都叫万朵茶。树干子那样粗,几个人都搂不过来。”说着他伸出两臂,做个搂抱的姿势。

我热切地望着他的手,那双手满是茧子,沾着新鲜的泥土。我又望着他皱纹深刻的脸,不必多问,猜也猜得出他经历过的风霜,因为沧桑写在了脸上。如果他离开你,走进人丛里去,立刻便消逝了,再也不容易寻到他——他就是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劳动者。然而正是这样的人,整月整年,劳心劳力,拿出全部精力培植着花木,美化我们的生活。美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正在这时,一群小孩儿也来看茶花,一个个仰着鲜红的笑脸,欢声串珠,百灵鸟儿一般!

我故做惊奇的冲普之仁喊道:“童子面茶花开了!”

普之仁愣了愣,马上会意地一笑:“真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

忽然间,我的眼前也一亮,看到了我朝思暮想的那幅画:童子面花童子面,花含露水,人沐春光!这不就是我们蒸蒸日上的祖国吗?我赶紧把这个画面记录下来,准备再找一位丹青高手,为我创作一幅“国”画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