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卷耳简介(诗经-周南-第三篇)(1)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cǎi cǎi juàn ěr,bù yínɡ qǐnɡ kuānɡ。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jiē wǒ huái rén,zhì bǐ zhōu háng。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zhì bǐ cuī wéi,wǒ mǎ huī tuí。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wǒ ɡū zhuó bǐ jīn léi,wéi yǐ bù yǒnɡ huái。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zhì bǐ ɡāo ɡānɡ,wǒ mǎ xuán huánɡ。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wǒ ɡū zhuó bǐ sì ɡōnɡ,wéi yǐ bù yǒnɡ shānɡ。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zhì bǐ jū yǐ,wǒ mǎ tú yǐ,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wǒ pú pū yǐ,yún hé xū yǐ。

《论语》中的诗经:

“云何吁矣”,我们可以听出其中的无奈。无奈,往往是由于外界的因素所导致,结合全诗内容,诗中主人公的无奈,正是来源于战争引起的动乱。纵观历史,战争往往是自认为强者的一方对另一方不服从的惩罚,古人曰之“伐”。

《论语》中讲,“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本诗记录的时期,正是春秋诸侯各自为战的年代。强者对弱者的原则,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本诗通过主人公对亲人所处环境的担忧,同时自己又无能为力的无奈状态,侧面反映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使百姓原本平静、安乐的生活突然变得焦躁不安、忧虑不已了。

原文讲解:

按照常例来说,亲人远行,办事也好,求学也罢,心有担忧也是正常的,但像诗中主人公这种程度的担忧,就不太正常了。

因为古人信息技术不发达,无法知道亲人实时的状态,诗中主人公应该是听到了关于亲人所在地的一些不好的传言,才这样惊慌惊恐的。

首先,她先到亲人最有可能归来的“周行”大道附近去“采采卷耳”,但因为心中有牵挂,只是“不盈顷筐”。没心思干活,又不知道亲人的具体情况,自然而然开始猜测各种可能:社会动乱,要避大路走山路啊!但山路艰险,人行马不行,我马会“虺隤”的。山路不好走,又也不能走大路,那就走山冈吧。山冈虽然比“崔嵬”好走些,但时间长了,马还是不适应,憔悴的毛发都变黄了;逃难没有马,就更不行了,所以只能选择更好走一些的土山了,但即使是土山,马由于过于劳累,最终还是会病倒;马不能骑了,人就更疲惫了,随行的仆人也就跟着病倒了。能够帮助照顾的马、仆人都不行了,亲人就更困难了,而自己却想帮却帮不上,除了无奈叹息,又能怎么样呢?无处排忧,唯有喝醉,希望“维以不永怀、维以不永伤”,但回归现实后,仍旧只能“云何吁矣”。

本诗总结:

人,最大的悲哀之一,就是无奈:即使个人竭尽全力,也无法改变现实,例如目送我们亲人进入手术室那一刻,你纵有天大的本事,此时的命运也是被主刀医生把握着;再例如,每当我读到抗日战争时期有关中国人眼看妻子、女儿在自己面前被日军凌辱、杀害时,我内心也会感到无比的悲哀。

不义的战争,无论寻找什么样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会给百姓的生活带来沉重的打击。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整天却担惊受怕的,战争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试想,如果本诗中涉及的战争若是正义之战,是保家卫国之战,诗中主人公除了有对亲人的担忧外,恐怕还会有更多的称赞、鼓励、和为之自豪吧!

《论语》中讲,“子之所慎:齐,战,疾。”、“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其中包含的道理都是在说,国之战力必须要有,但强大的军队不是用来恃强凌弱的,而是为了保护国家建设成果的。

《论语》中又讲,“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不修文德,只依靠武力解决问题,只能带给百姓灾难,而不可能赢得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