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

一、作者介绍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过一些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一百六十余篇。在《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了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离奇,语言生动。

二、文章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叶君健译。略有改动。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成为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二、文章文体知识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三、课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讲述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虚伪、狡诈和愚蠢的本质,以此告诫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四、词语解释

滑稽:(言语、动作等)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炫耀:显示,夸耀。

妥当:稳妥适当。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呈报:报告(上级)。

陛下:对君主的尊称。

精致:精巧细致。

御聘:皇帝请的(人)。

爵士:欧洲某些君主国中最低的封号,不能世袭,不在贵族之列。

华盖:古代帝王所乘车子上的伞形遮蔽物。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五、问题巩固

1、文章第1自然段,哪些词语把皇帝爱穿新衣服的癖好夸张到了极点?

解析:作者用“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点钟”“总”等词语把皇帝爱穿新衣服的癖好夸张到了极点。

2、文章第2自然段,骗子称缝出来的衣服有“奇怪的特性”有何用意?

解析:骗子抓住了皇帝爱穿新衣服、爱慕虚荣的特点,投其所好,赋予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诱使皇帝上钩。这种“奇怪的特性”,正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

3、文章第3自然段,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心理描写,把愚蠢无知的皇帝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自作聪明的皇帝真以为世上有如此神奇的新衣。“马上”表现了他迫不及待的心情。

4、文章第5自然段,皇帝的心理活动表明了什么?

解析:皇帝从“感到有些不大自然”到“相信他自己是无须害怕的”,再到“先派一个别的人去看看”,由心虚到强作镇静,这些自相矛盾而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把皇帝不自信、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准确地表现了出来,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5、文章第8段和第10段中老大臣的心理描写有何作用?老大臣为什么要撒谎?

解析:①这两段心理描写突出了老大臣的自欺欺人,虚伪透顶。②老大臣撒谎是因为他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了保住官位,他甘愿受骗,并且帮助骗子去骗皇帝。

6、皇帝为什么又派另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布料?这位官员是否真的“诚实”?

解析:一方面,皇帝想借这个机会考验大臣,看他们是否称职;另一方面,皇帝对这种布料虽然起初有点怀疑,但现在逐渐开始相信了。而就是这个“诚实”的大臣,在皇帝面前扯了大谎,于是这“诚实”也有了嘲讽的意味。

7、文章第18段又一次略提百姓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解析:这是骗局的扩展,强调“美丽的布料”受到重视,为游行大典的盛况埋下伏笔,同时也加深了文章的讽刺意味。

8、文章中,“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解析:可以时时暴露各色人的虚伪嘴脸,提醒读者:这是一件多么荒唐可笑的事情。

9、文章中,“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这句话写出了皇帝怎样的丑态?解析:这句描写了皇帝穿“新衣”时的丑态。“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这些动作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他自欺欺人的心理,故事逐渐推向高潮。

10、文章第32段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细节描写。越详写内臣们的动作,越能显示出内臣们举动的可笑;越显得郑重其事,越体现出内臣们的虚伪。

11、文章中,作者最后让孩子说出真相的用意是什么?

解析:让一个小孩第一个说出真话,意在说明童心无畏,也告诉人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无私无畏。用这天真的声音来揭穿新装的底细,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12、文章中,“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这句话能否删掉?为什么?

解析:不可以。这句话说明老百姓看到了事实真相却又不愿意表现出是自己的判断,借小孩子之口,既可以表明自己的怀疑,又可以保护自己的名声。

13、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解析:这篇童话一开头就对皇帝嗜好新衣成癖极尽渲染,两个骗子毫无顾忌、大胆行骗,竟在皇帝身上施展拳脚,正是抓住了皇帝的致命弱点。被赋予奇怪特性的新装,不但迎合皇帝的虚荣,而且用以检验臣民,巩固统治,这样对皇帝就更具吸引力,骗局和皇权就结合起来了。

14、皇帝为什么一听骗子对新装的介绍就马上心动了?

解析:因为这衣服不仅漂亮,而且还是一件法宝,它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一旦有了这件新装,就可以帮助自己检验他的臣民,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15、皇帝对这件美丽而神奇的新装已是垂涎欲滴了,总想去看新装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亲自去看,这时作者着重描写了他的心理活动,请找出能反映皇帝当时心理活动的有关词语,说说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解析:①很想知道——不大自然——无须害怕——先派一个别的人去看看。②说明: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现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又深化了中心思想。

16、皇帝知道真相后为什么还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继续游行”?

解析:是对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他这样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

17、你对皇帝知道真相后还要继续游行的这种行为是怎么看的?

解析:明知道错误还坚持不改,那就是错上加错。坚持自己的错误才是真正愚蠢的行为。


部编语文六上七单元知识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1)

《天上的街市》 《太阳船》

一、作者介绍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中国新诗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公认的文化领袖。

《太阳船》,吴望尧(1932—2009),笔名巴雷,台湾诗人。创作文类包括诗、散文、小说等,为五十年代台湾现代诗坛重要人物之一,他将现代科学思想融入现代诗的想象之中,其创作风格卓尔不群,覃子豪誉其为颇有奇气之“鬼才”。曾获蓝星诗奖、国家文艺奖、侨务委员会海宣荣誉奖。

二、文章背景链接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略有改动。20世纪20年代初期,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窒息着。诗人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浪漫气息浓郁的诗,这些诗收录在诗集《星空》里。

《太阳船》选自《台湾诗选(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本诗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示了一天中天空的变幻。

三、文体知识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现代诗的发现可以追源到清末,当时,一些从西方引进的诗作已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但是这些作品量不是很大,所以鲜为人知。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主要的流派有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等。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于“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四、文章中心思想

《天上的街市》诗人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图景,表现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从而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太阳船》作者借“太阳船”寄托了自己对光明和幸福的渴望,对故乡和大陆的思念。

五、词语解释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定然:必定。

天河:银河的通称。晴夜高空,呈银白色带状,形如大河,所以称天河。

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游玩,闲逛。

神秘:高深莫测,难以捉摸。

穿越:跨过;越过;穿过。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焚起:像火烧丛林一样兴起。

溅起:多用于形容水被弹起、漂起的样子。

珍奇:珍贵而稀奇。

六、问题巩固

1、《天上的街市》第一节中的“明”“闪”“现”“点”等词语好在哪里?

解析:前两句都用了“明”字,联想自然。这两个“明”字用法不同,前一个是动词,点亮的意思;后一个是形容词,明亮的意思。状写明星用“现”,显现的意思,描摹了星星闪现的过程,用词准确。“闪”与明星搭配,“点”与街灯搭配,都十分妥当。

2、《天上的街市》第二节的两个“定然”有何表达作用?

解析:“定然”表示肯定,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也表露出这种生活必将来到的信心。

3、《天上的街市》第三节中“来往”一词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在诗人的想象中,天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牛郎、织女不再隔河相望,不再一年一次到鹊桥相会,他们骑着牛儿就能自由自在地往来。这句话正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诗人的用意是赞美天上的光明和幸福,从而反衬人间的黑暗和悲惨。

4、《天上的街市》短短的16行诗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天上的美景明明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却又如此加以肯定,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析:不矛盾,因为四次使用“定然”这个表示绝对肯定的词,一是使人感到诗人的想象真实可信,形象鲜明;二是表示诗人坚信那样理想的世界是一定会有的。

5、你认为《天上的街市》中,“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句诗写得好吗?为什么?

解析:好,它能给人许多美好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肮脏,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6、《天上的街市》中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

解析: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摆脱封建束缚的愿望,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7、《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中,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诗中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象?

解析:诗人的联想和想象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严密逻辑的。诗人把星空中那些看似互不相干的事情,通过连续递进的联想和想象,建立起联系,构成一个先后有序、环环相扣、和谐统一的整体。

8、《太阳船》中“白昼有一条神秘的航线,划来只镀金的巨船”作者为什么着一“划”字?用得好吗?

解析:用得好。以动写静,写出了“巨船”般的太阳缓缓升起的美丽景象,同时暗含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不懈追求的情感。

9、《太阳船》中,诗人说:“使它沉没于灰色的浪涛,却溅起了银星千颗。”你是怎样理解“溅起”一词的巧用的?

解析:妙用动词,一字传神。落日西下,唤醒了银星千颗,预示着昼夜更替时的黑暗不再来,表达了诗人对精彩缤纷生活的憧憬和奋斗的情感。

11、《太阳船》这首诗在时间变化上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船的颜色有哪些变化?

解析:时间顺序:“早上——上午——正午——傍晚”。颜色变化:“镀金——白银——橘黄——灰色”等。画面的颜色由绚烂的金黄,随着“太阳船”的行驶,过渡到耀眼的银白色,又转入夕阳火烧般的橘黄色,最终归于静谧的灰色,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日落图。

12、《太阳船》这首诗中,从“日落图”中你能领悟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在黑夜来临之际,“太阳船”虽然没有冲破黑暗,但是它以“付之一炬”(大火)的姿态,沉没于“灰色的波涛”中。此处抒发了诗人愿为大地带来光明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想象世界。

解析:①《天上的街市》:夜晚,海边,诗人仰望美丽的天空,星光闪闪,心情变得开朗起来。瞧,天国的乐园是多么的美丽。明星如灯,缀满天幕,熠熠生辉。地面呢,街灯如星,点点成线,摇曳生姿。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上陈列着许多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那被浅浅天河分隔开来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还在守着银河远远相望吗?不!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请看,天上的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

②《太阳船》:天空浩瀚,好似碧海无边,载着太阳日复一日地破浪远航。清晨,海面一片金黄,驶离码头,开始一天新的征程。大海的中央,白银翻滚,“太阳船”劈波斩浪,一路前行。夕阳之下,海水橘黄尽染,“太阳船”无法冲破黑暗,依然加满马力,沉没于无际的灰色的波涛中。刹时,船身两边涌起巨大的波浪,海面上溅起了无以数计的银星。

2、凭借想象,我们可以再造时空,表达美好愿望。《天上的街市》中,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与神话传说中的悲剧结局有所不同,这样想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痛恨之情。

3、《太阳船》中的想象看起来天马行空,但是又合乎情理。说说诗人是如何展开自己的想象的。

解析:在一天之中,天空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诗人以一天中太阳、天空的变化为基础,由此展开想象。天空与大海都一望无际,且颜色相近,于是诗人将天空比作大海。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不断变换着位置,就像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太阳散发着金色的光芒,体积庞大,所以诗中将太阳想象成“镀金的巨船”。随着太阳的变化,天空的颜色也随之改变,作者以现实为基础,再用诗的语言加以描述,形成了天马行空般的想象。

4、课外搜集与牛郎织女有关的诗句。

(1)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2)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3)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4)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5)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6)谁云天上无离台,看取牵牛织女星。

(7)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8)牛郎织女年年会,可惜容颜永别离。

5、诗人吴望尧把太阳想象成一艘“镀金的巨船”,你会把太阳想象成什么?仰望星空,你又会有什么新奇的联想和想象?选择一个天体(如星星、月亮),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首小诗。

解析:示例①:仰望星空/试图探寻那条/深印在记忆深处的银河之踪/浩渺的天宇何其广大/奈何单单缺少了包容那份传世恋情的心胸?

示例②:仰望星空/满眼的长袖零落/衣袂飘轻/那可是织女尚未离杼的锦缎/在静静地舞动着/她亘古之恋的衷肠?

示例③:明朗夜空中的繁星成片/忽闪忽闪/装点着牛郎织女的相思点点/这跨越人神的爱恋/隔着鹊桥/让世人见证了不屈的凝望和爱情的坚贞!


部编语文六上七单元知识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2)

《女娲造人》

一、作者介绍

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论文集》《古神话选释》等。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二、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本课时改为现在的题目。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而成的一篇神话。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三、文体知识

神话:是关于神或英雄人物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书中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的片段,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四、课文中心思想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五、词语解释

绵延:延续不断。

澄澈:清澈透明。

掘起:挖起。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灵机:灵巧的心思。

寂寞:孤单冷清。

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开辟:古代神话,谓盘古开天辟地。指宇宙开始。

宇宙: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安慰:因精神上得到满足而心情安适。

神通广大: 本指法术广大无边,现用来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生气蓬勃:生命力旺盛。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疲倦不堪:表示疲倦的程度很深。

力不暇供: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

生气蓬勃:生命力旺盛。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六、问题巩固

1、思考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解析:女娲是一个“神”,一个神通广大的远离人间的女神;但女娲更像一个“人”,一个会“孤独寂寞”,有着喜怒哀乐,如孩子般天真活泼但又像母亲般勤劳、智慧、伟大的“人”。

2、人类落地后,第一句是喊“妈妈”,这有着怎样的丰富意蕴?

解析: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了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母亲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一声“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世界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世间的温情爱意。

3、“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解析:“工作着,工作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女娲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劳动,一位勤劳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

解析:“终于”一词体现了女娲思索之苦、思索时间之长。“绵延”一词写出了人类繁衍的延续不断。为解决人类的延续问题,女娲让男女配合,繁衍生息。这一想象非常奇特,体现了女娲既有神的威力,又有人的思想,使故事自然而真实。

5、你认为女娲是一个什么形象的化身?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她的认识。

解析:女娲是一个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的化身。女娲是本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和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的神话的情节虽然是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部编语文六上七单元知识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3)

《寓言四则》

文体知识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造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理解词语

添头:指买东西时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西。

溉汲:浇田,打水。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国人道之:讲述。

丁氏对曰:应答,回答。

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身亡所寄:无,没有。

只使坠:纵使,即使。

躇步跐蹈: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因往晓之:告知,开导。

积气耳:聚积的气体。

充塞四虚:四方。

舍然大喜:释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伊索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一、作家作品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寓言创作有着深远影响。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寓言家。他善于讲寓言故事,并以此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

二、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在一个雕像者的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

三、背景链接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奴隶出身,善于讲动物故事,伊索用它们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四、问题巩固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为几个部分?

解析:第一部分(1):写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了解自身的价值,三问三答后,得到的是一文不值的结果。第二部分(2):用一句话点明寓意(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一文不值),耐人寻味。

2、“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耳墨斯的“笑”有何含义?

解析: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价格不高,心中十分满意,而又笑问赫拉雕像的价格,这一“笑”充分展示了他的骄傲心理。

3、如何理解赫耳墨斯的三次发问?通过这三次发问你觉得赫耳墨斯到底关心的是什么?

解析:三次发问,由平静到笑,显示出赫耳墨斯的心理变化。其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的嘴脸跃然纸上。从中可以发现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

4、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解析:本文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地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伊索寓言》《蚊子和狮子》

一、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写蚊子战胜狮子后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

二、问题巩固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为几个部分?

解析:第一部分(1):描述了蚊子攻击狮子的情景,以及战胜后得意忘形,最终命丧蜘蛛网的故事。第二部分(2):点明寓意,告诫人们任何时候都要谨慎行事,不可得意忘形。

2、弱小的蚊子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却又败给蜘蛛的原因各是什么?

解析:蚊子在向狮子挑战时善于审时度势,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致使狮子狼狈不堪被打败。可在战胜狮子后,它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洋洋得意之时自投罗网,败给蜘蛛是蚊子战胜狮子后得意忘形的结果。

3、结尾有什么作用?

解析:点明寓意,收束全文,告诫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谨慎行事,不可得意忘形。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一、作家作品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撰写的。全书26卷,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

二、文章背景链接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华书局2012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容易陷入误区。

三、文章中心思想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四、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 ( 古义:待,等到 今义:连词,和 )

丁氏对曰 (古义:应答,回答 今义:正确)

五、一词多义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闻之于宋君(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标志)

有闻而传之者(听到)

闻之于君(使……听到)

闻之于宋君(介词,被)

非得一人于井中(介词,在)

六、文言句式

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七、文章翻译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八、问题巩固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解析: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

解析: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3、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

解析:因为事件很蹊跷,富有神奇色彩,加之流传很广泛。

4、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解析: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

5、请分别从丁氏的角度和传之者的角度说说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解析:从丁氏的角度来看: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6、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解析: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杞人忧天》

一、作家作品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的论集,原书早已失传。现在的《列子》八篇是后人根据有关资料编著的,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列子》一书虽然主要是缀拾古代典籍而成,然而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裁,却形成了独立的思想体系,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书中继承前代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在某些方面,其辩证思维的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子》中反映的片段的心理思想也值得重视和发挥。

二、文章背景链接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列子集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讲述了一个杞人无事忧天坠地崩的故事,讽刺那些没有意义的担忧。

三、文章中心思想

作者借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消除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忧虑。

四、通假字

身亡所寄(通“无”,没有)

其人舍然大喜(通“释”,解除,消除)

五、古今异义

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 今义:知道,懂得)

奈何忧崩坠乎(古义:为何,为什么 今义:怎么办)

充塞四虚(古义:处 今义:空虚、虚假等)

若躇步跐蹈(古义:你 今义:如果)

其人舍然大喜(古义:解除、消除 今义:舍弃)

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伤害,受伤 今义:诬陷或恶意造谣)

六、一词多义

奈何

奈何忧崩坠乎(为什么)

奈地坏何(拿……怎么办)

终日在天中行止(在一定的范围内)

不能有所中伤(打中,击中)

师每休舍(停留;休息)

舍然大喜(解除、消除)

七、文言句式(倒装句)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定语后置,应为“杞国有忧天地崩坠之人”)

八、问题巩固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解析:有个杞国人担心某一天天崩地陷,自己没有地方依托,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2、开导者最初是怎样劝说的?

解析:告诉他,天就是大气聚集在一起,人活动在天中,不用担心。

3、杞人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忧虑?

解析:日月星宿会坠落下来。大地会塌陷下去。

4、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晓之者”的解释?

解析:寓言中那位好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5、从现在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解析:从现在来看,杞人忧天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宇宙观、环保观来说,还是有理由的。比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就值得我们忧虑。所以我们要“忧天”。

6、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一个因忧虑解除而高兴,另一个因帮助他人解除了忧虑而高兴。

7、《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解析:示例:“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8、学习了这则寓言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忧虑,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忧虑的?

解析:杞人忧天不足取,庸人自扰没必要;忧虑烦恼心眼小,心底无私乐陶陶。有益身心书常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无益家国事莫为,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先天下之忧而忧,身体力行,从自己边事做起,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思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部编语文六上七单元知识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