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业堂是浙江吴兴藏书家刘承幹创立, 1924年落成,地址在吴兴南浔镇上海有分店,在爱文义路卡德路(今北京西路石门二路)刘宅附近,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鲁迅 德寿堂?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鲁迅 德寿堂
嘉业堂是浙江吴兴藏书家刘承幹创立, 1924年落成,地址在吴兴南浔镇。上海有分店,在爱文义路卡德路(今北京西路石门二路)刘宅附近。
刘承幹(1882-1963年)1913年起开始收藏古书,嘉业藏书楼藏书18万册60万卷,为近代江南最大的藏书楼,刘承幹也成为江南最大的藏书家。刘于1914年为清皇陵植树捐巨资,得废帝溥仪赏赐“钦若嘉业”匾额,遂以名室。
鲁迅长刘承幹一岁,与刘并无交往,但很重视刘承幹刻印的书籍,曾购买过二十多种嘉业堂刻书。1934年11月3日,鲁迅托三弟通过当时主编《申报》副刊《自由谈》的张梓生“从吴兴刘氏买得其所刻书十五种三十五本,共泉十八元四角”,这是鲁迅购买嘉业堂刻书最多的一次,书账中有详细记载,包括《三垣笔记》《安龙逸史》《翁山文外》《王荆公年谱》等。
据许广平回忆,嘉业堂丛书虽然不在上海出售,但鲁迅还是着意收购:“未出北京前,每有日文图书,亦由书店挑选送到。在上海,月必大量添购书籍,在上海时蟫隐庐之书和中国书店之目录,固然以之仔细寻找其爱读物,即《嘉业堂丛书》不在上海出售,亦必辗转托人购置。”
鲁迅在嘉业堂所购之书,都是由许广平、周建人夫妇、张梓生等人代购的,他自己1934年有两次亲到上海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刘承幹府上买书的经历,但是并不愉快,在致许寿裳的信中,鲁迅描述了买书经过:“《嘉业堂书目》早收到。日来连去两次,门牌已改为八九九号,门不肯开,内有中国巡捕,白俄镖师,问以书,则或云售完,或云停售,或云管事者不在,不知是真情,抑系仆役怕烦,信口拒绝也。但要之,无法可得。”
连着去了两次,看到的是中国巡捕和白俄镖师,吃到了闭门羹,这使鲁迅意识到,嘉业堂的书不好买,“好像必须是熟人或走熟的书店,这才买得到”,所以他后来还通过在上海做编辑的陶亢德打听到嘉业堂买书的方法,又把这次不愉快的经历在杂文《病后杂谈》中作了生动描述。
刘承幹秀才出身,长期与著名考古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版本目录学家叶德辉、缪荃孙等相交往,爱好古籍赏鉴,又大量雕版刻书,前后刻印了《嘉业堂丛书》《求恕斋丛书》《影宋四史》等,以精美典雅著称。值得一提的是,刘氏印书不为营利,大部分是赠人的,图书馆及学者名流只需来函,即可获寄赠,连邮费也由嘉业堂承担,因此有人称刘为“傻公子”。既然刘如此出手大方,为何鲁迅登门购书却被拒绝了呢?上世纪80年代初曾有人请教刘氏后人,得到的回答是:迅翁太认真了,其实以其大名,只要写一封短简,刘承幹必送无疑;亲自登门求购,反会遇到“阎王好见,小鬼难当”的尴尬。
事实上,在鲁迅登门的1934年,嘉业堂已是入不敷出,不复繁盛,刘承幹不但停止买书,且已开始变卖藏书,家业衰败,无心经营,鲁迅碰钉子也在情理之中。
鲁迅对嘉业堂主刘承幹有褒有贬。在致杨霁云的信中认为“刘翰怡之刻古书,养遗老,是近于吕不韦式的”,“为名的成分多一点”,还说:“其所刻书目,真是‘杂乱无章’,有用书亦不多,但有些书,则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会刻的,所以他还不是毫无益处的人物。”在致台静农的信中提到刘氏刻本不佳:“瞿木夫之《武梁祠画像考》,有刘翰怡刻本,价钜而难得,然实不佳。”
嘉业藏书楼历经战火和动乱,至新中国成立前已日益破败。南浔镇于1949年5月2日和平解放,大军南下时,周恩来十分关心浙江两大藏书楼(南浔的嘉业堂和宁波的天一阁),曾要陈毅司令员派兵保护,不使损失。故解放军专门派一连战士驻守藏书楼,保护了这批珍贵书籍。现在的嘉业藏书楼是浙江图书馆的一部分。
(作者薛林荣 中国作协会员,业余从事鲁迅微观研究,致力于从日常视角探讨鲁迅的精神世界。)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