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今天的孝亲故事讲述季羡林的思母情。

季羡林的五堂国学课(善读季羡林的思母情)(1)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呀!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处,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下定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了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这就是我的“永远的悔”。   

(节选自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点评:“名誉、地位、幸福,对人生固然重要,但比起伟大的母亲又算得了什么!”季先生的感受刻骨铭心。永久的悔实则是无尽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