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周天子在干嘛 战国时期周天子逐渐式微的几个表现(1)

自周平王东迁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一方面是因为犬戎入侵,不得不东迁,另一方面,各诸侯国弱肉强食,逐渐做大,客观上也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了。周的衰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上面提到的看得见的方面的原因,还有分封制本身固有的弊端,生产力发生后井田制的逐渐被淘汰等等,本文仅就周的衰微的几个外在表现加以阐述,至于其衰微的深层原因留待下次再谈。

01,齐、楚、秦、晋变强大,政事开始由诸侯首领来裁决

虽说诸侯变强大了,但周王室的面子还在,当郑庄公来朝见周桓王时,因为桓王没有给以足够的礼节,郑庄公便将怨恨藏在了心里,这件事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当时的人特别注重礼节的轻重;第二,失礼的事,很容易引起对方的怨恨。周与郑之间的矛盾,变成了周对郑的讨伐,结果周桓王被射伤。这件事足见周王室与诸侯的矛盾已经公开化。

战国时期周天子在干嘛 战国时期周天子逐渐式微的几个表现(2)

到了周桓王的孙子周釐王时期,齐国做大,齐桓公开始称霸。至周惠王时,因为夺取大臣园林,大臣边伯召集燕和卫的军队讨伐惠王,期间又经历惠王的弟弟被拥立又被杀的过程,几经波折,逃到郑国的惠王回国。十年,封齐桓公为诸侯首领。封首领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证明了周王室的衰微。

02,晋文公称霸时,召见周襄王于河阳,以臣召君让君主很没有面子

周襄王与郑国之间产生矛盾,本来翟国帮助周王室攻打郑国,周襄王也表示感激,并要把翟王的女儿立为王后,但因为其他原因,后面又废黜了翟后,翟人感觉自己被羞辱了,派兵前来讨伐,无奈之下,周襄王又逃到了郑国,好在郑国收留了他。之后周襄王又向晋文公求救,被后者护送回朝。周襄王为表示感谢,把河内的土地赐给晋文公,并让他担任诸侯首领。三年后,晋文公召见周襄王,以臣召君,君主也前往河阳与作为臣下的晋文公见面了,为了顾及面子,宣称“至河阳巡视”,巡视,是天子赴各地视觉工作,被召见,是天子屈尊去会见诸侯大臣,性质截然不同。此时也说明周天子一方面无奈,一方面为了尊严和面子对外还要稍微遮掩一下。

战国时期周天子在干嘛 战国时期周天子逐渐式微的几个表现(3)

03,楚庄王问鼎:这宝贝大小轻重几何啊,我也想做一个

九鼎,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国家的象征,天子的象征。至周定王时,楚庄王在征伐戎族而驻扎于洛水边上时,竟然公开派人去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几何,尺寸多少,那意思就是我可能也想估摸着做一个,因为我很快就能用的到它。楚庄王问鼎的底气是什么?就是楚兵层层叠叠地驻扎在洛水之间,周定王只能让大臣巧妙地应付楚庄王的询问,这才使得楚兵撤走。

能够公开问鼎,说明了实力上已经到位,所以我就根本不怕得罪你,而作为周定王来说,只能派人巧妙地应付询问,只能说明实力上缺乏底气,想怒也怒不起来。不然,至少可以反问一句:这九鼎的尺寸大小,是你一个臣下随便问的吗?你问这些数据准备干嘛?

战国时期周天子在干嘛 战国时期周天子逐渐式微的几个表现(4)

04,周太史拍秦国的马屁,周显王祝贺秦献公称霸,这基本已经没有什么尊严了

到了周烈王时期,这已经是东周的最后几个王之一了,也就是说,后面再有三四个王,东周就结束了,这时的局面是怎样的呢?看看周太史拜见秦献公时说的话就知道了:当初周与秦是合在一起的,后来分开了,分开五百年后又合在一起,合一起十七年后会有霸王出现。这段话什么意思?翻译过来其实就是说:周与秦,本就是哥俩好,分分合合,总是有缘一起,虽然曾经分开过,现在又在一起了,而且真正的那个霸王就快要出现了,霸王是谁,就是你秦国呀,而我周,也甘愿屈服和认可于你这个霸王。这是一种拍马屁的说法。

战国时期周天子在干嘛 战国时期周天子逐渐式微的几个表现(5)

至周显王时,祝贺秦献公称霸,试问周显王的内心,有几分无奈,几分辛酸,内心的五味杂陈,只有自己知道的吧!没办法,秦的实力摆在那里,实力就是一切。之后周显王的一系列操作,更一步凸显了秦的实力和周的式微,周显王、周惠王分别把祭祀先祖的胙肉献给秦孝公、秦惠王,这是什么意思?古人非常重视祭祀,愿意把胙肉献给他人,是一种表示亲近、赐福的象征含义,天子分胙,意义更是不一般。秦与诸侯在周国内会盟,俨然成了周的主人一般,周显王送秦孝公方伯名号,寓意诸侯之长,这每一件事,都在说明同一个问题,周在秦的面前,只能听之任之,甚至纵之,笼络之,没有什么尊严可言了。

战国时期周天子在干嘛 战国时期周天子逐渐式微的几个表现(6)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至战国时,前者已经逐渐地,越来越站在了式微的一面,所以博弈的方式只能是从不适应到适应,从适应到挣扎,从挣扎到面对现实,从面对现实到笼络,世事如棋,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