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门前讲论语下句(再议论语第一句)(1)

车禾

《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解释为:学习知识,经常复习是件很快乐的事。这解释从小学到大学伴随我们。多年前,我曾撰文发表新的释义,意在普及更合理的解释,但效果不好,回应很少。2016年,在一个高端人才班的国学讲座中,论语首句的解释依然是小学教材的解释,对此深感遗憾。我们对国学认识如此肤浅,正如讲座教授的话:对国学,我们大多都是八成。从那以后,我要求自己,每年逢孔子诞辰日,都要将此文发一次。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说的可不是学习,而是开宗明义,讲儒家学说。翻译出来就是:孔子的治国学说被时代认可和习用,真是快乐啊。对此释意我深以为是,理由也非常充分。

首先,从孔子毕生的追求理解论语第一句。孔子20岁任委吏,27岁办私学研究古代官制,30而立为齐国制定政策,35岁来到齐国,48岁孔子辞而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51岁在鲁国任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摄相事,儒家学说得到验证,54岁堕三都的行动失败,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国王,推广他的礼教治国和君子精神,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儒家学说(儒家学说是后世给孔子学说的名称,当时并无此说法,为了叙述方便,此文统一用儒家学说)。

孔子笃信礼教治国理念,带着自己的学生,来到各个诸侯国,给国君讲解儒家学说。通俗地理解,就是今天你去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向奥巴马、普京、安培等推广儒家学说,劝说他们以仁义治理国家,这是一件多难的事,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孔子当年就是这样做的。而且一做就是十几年,结果并不好,可谓处处碰壁,国国受难,屡败屡战。各国诸侯国王都礼遇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听他讲,给他官职,但不愿恢复礼乐,或者应付敷衍。孔子发觉后,就往下一国家去,再去游说。55岁的孔子离家抛舍,周游列国14年,在67岁时妻子去世了,依旧在宣传儒家学说,孔子毕生都在为儒家学说治世而努力实践,希望被诸候国认可和沿用,并为此奋斗了一生。不管为政、游说,还是讲学,都是围绕礼乐仁义和治国为君子之道,作为孔子的言论记录的《论语》,开头第一句一定记录孔子最重要的话,最看重的事,那一定就是儒家学说,而非学习。

其次,孔子所在轴心时代,东西方出现的圣人都是实践派,没有强调著书学习的,比如西方的古希腊三圣、释迦牟尼、老子都是信仰实践者或布道者,鲜有讲学习的。那时,没有纸张,竹书是极少数人能用到,那时学习没有被多数人认识,开学堂一般为国家的事,是极少数人专利。即便到后来私学兴起,一般都是师傅带徒弟,学习远没有今天普及。再者孔子是入世的,长期周游列国,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不会死守知识,不会把学习放到这么重要的位置,所以这里的学是学问而非学习。

第三,从古汉语角度,古代都用单体词,学是学,习是习。“学”表示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使之觉悟,更多含义是使获得学问,而不是学习,引申为学到的知识或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如学问、学说、哲学等。论语首句中的学,我们认为是古意,即启蒙使获得学问,或引申为学问学说的意思。习也不是复习,古汉语中复习用温字,如温故而知新。这里的习是照样子练习的意思,他和我们今天仍在用“习武”中的习是一个意思。说文解字中习是这样说的:习,数飞也。从羽从白。凡习之属皆从习。从会意字角度讲,習,就是鸟儿在太阳下多次飞翔,是练习飞翔,实践练习的意思。比如习习,就是飞来飞去的意思。我们认为,论语第一句中的习,不是温习复习,而是古义,为实践演练,和我们今天践行意义差不多。学和习古义综合起来,意思就是孔子学问被采用,学说被践行。

第四,从《论语》首句所在的段落整体看,解释为学问被采用学说被践行,不但意思清楚,逻辑上也自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按传统翻译序列:学习、交友、修身,这一序列显然不合适。如果把“学”解释为“治国学说”,这一序列就顺理成章了:学说、同门、君子。对应治国平天下、齐家、修身。做为圣人的孔子,自然将治国平天下放在首位。这样解释意思就非常顺畅:孔子说,我的学说能得到时代的认可和践行,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讨论儒家常说,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和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这序列还有退一步的意思:我毕生的追求的儒家学说能用于治世平天下,我是打心里高兴,如果做不到,有同门的朋友从远方来和我讨论我的学说,也是很高兴的。再不济,诸侯和世人都不理解我,没有人认可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我就做个有修养的君子。而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孔子一生追求治国平天下,屡败屡战,只能做一君子,却成了后人公认的圣人。

第五,半部论语治天下,做为一部治世经典,首句讲学习显然说不过去。开宗明义,第一句应该讲核心价值,而核心就是儒家学说,就是礼乐仁义和君子之道,这也正是这里的学的真正含义。

论语是后人记录孔子的言行而成书的,语录体著作简洁,说话时社会背景、环境和语境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今天我们要正确理解论语,必须考虑当时的社会状况、说话的情境。今天我们尊孔子为圣人,但当时孔子是很不得志的,带着众弟子游说列国,说服国君施仁政,在鲁国试验失败后,先后到卫国、齐国、陈国、蔡国等,贫困潦倒,郁郁不得志。他是一群追随者的师长,又是这群人的首脑和队长,面对处处遭到挫败的局面,他应该经常要讲价值观,讲目标,来鼓舞士气。那么这句就很得当:学问得到时代认可和践行,那是真快乐啊,有同志从远方来切磋,也很高兴啊,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大胆猜想,这一句就是孔子经常对弟子讲的话,可能也是最多的话,是自嘲、是解释,也是鼓舞士气。后人在记录时统揽全书,放在书首,自有深意。用这一句概括孔子的一生,同时亦是评价,放在首要位置合情合理,也符合古文的章法。

综上,论语的首句的意义就很清楚了。让我们再次重温这一段的真实含义:孔子说,我的学说能得到时代的认可和践行,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讨论它,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理解它,我也不怨恨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孔子门前讲论语下句(再议论语第一句)(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