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宝宝

这两个星期,我读书会里的近200名小伙伴共读的经典,是张爱玲的《金锁记》。昨天,在读者群里跟大家聊起了张爱玲。

第一次读张爱玲,是30多年前了。可以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张爱玲以及她的文章,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答应大家,在接下来的文章里,写写张爱玲。

张爱玲一生的情史(张爱玲两段婚姻)(1)

张爱玲出身于名门,她的祖母,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女儿。张爱玲的外祖母虽是妾室,但也家世显赫,家财万贯。

张爱玲的父母虽然年貌相当、门当户对,但两人的感情却并不和睦。主要原因是张爱玲的父亲沾染上了不良嗜好,而且还偷偷在外边娶了姨太太。

随着矛盾冲突的加剧,张爱玲的母亲再也忍无可忍,就以小姑子出国留学需要监护为由,跟张爱玲的姑姑一起出了国。

那一年张爱玲只有4岁。

虽然两年后张爱玲的母亲也短暂地回过国,她写道:

妈妈从国外回来后,我们搬到一所花园洋房里。有狗,有花,有童话书,家里陡然添了很多蕴藉华美的亲戚朋友。一次,我母亲和一位胖伯母并坐在钢琴凳上,模仿一出电影中的恋爱表演。我坐在地上看着大笑起来,在狼皮褥子上滚来滚去。

这些美好的瞬间,虽然让年幼的张爱玲品尝到了幸福的味道,但是,和她长长的、颠沛流离的一生相比,那些屈指可数的幸福时光,是那么、那么的短暂。

每当父母争吵的时候,仆人们就会叫她和弟弟乖一点儿,还会把他们带到阳台上。他们默不作声地骑着三轮的小脚踏车,晚春的阳台上,挂着绿竹帘子满地密条的阳光。

两年后,张爱玲的父母离异,她的母亲再次远渡重洋,并且一走就是七、八年。一个母亲,就这样牺牲掉了孩子的成长和快乐,换取了她想要的自由。

张爱玲在提到父亲时,是这样描述的:

他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

就这样,张爱玲度过了自己宝贵的幼年和少年时光。

张爱玲一生的情史(张爱玲两段婚姻)(2)

1944年,以写文为生,并且已经小有名气的张爱玲,认识了她的第一任丈夫、汪伪政府的官员胡兰成。那一年,张爱玲23岁,还没有真正谈过恋爱。而胡兰成,是一个38岁、已经结过3次婚的中年男人。

胡兰成第一次结婚,是跟老家的唐玉凤。可是婚后的第7年,唐玉凤就病逝了。

胡兰成的第2个妻子,是他在广西白色娶的一个叫全慧文的女子。后来,全慧文因为胡兰成的风流无度而患上了精神疾病。

此时,胡兰成又结识了年轻貌美的上海歌女应英娣,并且和她同居。

尽管明知胡兰成的婚姻状况,但是张爱玲还是被胡兰成的甜言蜜语所打动,义无反顾地投入了他的怀抱。用张爱玲弟弟张子静的话说,就是“姐姐与他认识后,就一往情深不能自拔”。

为了娶张爱玲,胡兰成登报跟他在广西白色的妻子全慧文离了婚,同时也与应英娣解除了同居关系。

做完了这些之后,胡兰成和张爱玲签订了“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婚书。

有了胡兰成的张爱玲,沉浸在新婚的幸福当中。她以为那一纸婚书上写的,就是爱情。她以为她得到的,就是她想要的现世的安稳。

可是,她错了。

张爱玲一生的情史(张爱玲两段婚姻)(3)

婚后不久,随着抗战的节节胜利,日本侵略者的势力每况愈下。胡兰成被派到武汉,接手日本人办的报纸《大楚报》。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汉阳医院一名16岁的护士小周,两个人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胡兰成把他和小周的事情,如实告诉了张爱玲。

可就在这个时候,日本战败宣布投降,顶着汉奸身份的胡兰成,不得不走上了逃亡之路。

胡兰成先是逃亡到了浙江绍兴,住到了一位姓斯的旧同学家里。然后,又在斯家一个名叫范秀美的姨太太护送下,逃到了她位于温州乡下的娘家。

就在逃亡的路上,胡兰成与范秀美不但有了夫妻之实,而且对外还以夫妻相称。

第二年春节刚过,张爱玲就不顾危险,跋山涉水从上海赶到了温州。她去温州的目的,是想当面让胡兰成在她和小周之间做一个选择。

然而,胡兰成终究是不肯——他两个都想要,这已经让张爱玲非常失望和难过了。让张爱玲更加崩溃的是,她发现了自己的丈夫和范秀美的真实关系。

极度伤心的张爱玲,离开了温州,回到了上海。

此后的八、九个月间,尽管他们仍然保持着通信联系,可是张爱玲已经心如死灰。只不过碍于胡兰成当时的处境,才没有跟他决裂。

后来,直到确认胡兰成躲过了那一劫,安全了,张爱玲才给他寄去了分手信。在信里,张爱玲告诉胡兰成: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

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张爱玲还随信给胡兰成寄去了30万元钱。

张爱玲寄的这30万元,是为了还清两人你侬我侬之时,胡兰成花在她身上的钱。

从此后,张爱玲和胡兰成情、钱两清。从此江湖路远,二人再没相见。

张爱玲和胡兰成在婚书上写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终究成了一句空话。

张爱玲一生的情史(张爱玲两段婚姻)(4)

1952年,顶着“文化汉奸”之妻的张爱玲,再也无法在上海发表作品。无奈之下,她决定逃离上海,以向“香港大学”申请复读的名义,来到了香港。她希望自己能在香港那片熟悉的土地上,重新开始自己的文学事业。

可让她始料不及的是,到了香港之后,她的英文小说《秧歌》并不畅销。没有收入,经济上捉襟见肘,张爱玲遭遇到了事业上的“滑铁卢”。

1953年,美国政府新出台了难民法令,允许少数有特长的外国人入境,并有机会获得绿卡。张爱玲借着这个机会,成功申请入境。

原本以为《秧歌》能够给自己带来一些版税,可令张爱玲失望的是,那部英文小说因为销路平平,出版社不愿再出版。

为生活所迫,张爱玲不得已给一个叫作“爱德华·麦克道尔文艺营”的组织写信求助。这是一家专门为有前途、但因生活所迫无法生存的作家提供帮助的基金会。

不久,张爱玲就如愿搬进了文艺营。

张爱玲当年离开温州的时候,曾经肝肠寸断地对胡兰成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至于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

但是,张爱玲食言了,因为在文艺营里,她又爱上了第二任丈夫费迪南·赖雅。

赖雅是一位德国后裔的作家,颇有才华,而且风度翩翩。结过一次婚、又离婚之后,过着流花恋蝶的生活。而张爱玲在赖雅身上,则感受到了父爱般的温暖和体贴。

不自律的生活,加上摔断了腿、多次中风,导致他的生活穷困潦倒,因此迫不得已进了文艺营。

两个同样被生活所迫的人,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了。彼此的惺惺相惜,又让他们相爱。

不久之后,赖雅在文艺营暂住的期限已到,不得不搬出去另觅住处。可三个月后,他收到了张爱玲的来信。张爱玲告诉他,自己怀孕了。

于是,赖雅向张爱玲求婚。

与胡兰成结婚时,因为他的特殊身份,两人没有公开举办婚礼。可是这一次不同了——自己可以光明正大地步入婚姻。

张爱玲兴奋地给朋友写信,告诉大家这个好消息。

那一年张爱玲36岁,赖雅65岁。

然而,这段相差29岁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赖雅无法承担张爱玲肚子里那个孩子的养育压力,他既没有钱,也没有精力。

于是,三十六岁、将近中年的张爱玲,不得不提前终止了一生中唯一那个孩子的生命。

从和赖雅结婚开始,张爱玲就要一边维持生计,一边照顾病床上的丈夫。为此,她常常从上午10点钟写到夜里1点。后来甚至为了写剧本,张爱玲还专程从美国飞到香港。

1967年,76岁的赖雅病逝了。结婚11年,张爱玲从未享受过来自丈夫的照顾。相反却因为要照顾年迈的丈夫,而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更加难堪的困顿。

张爱玲一生的情史(张爱玲两段婚姻)(5)

对于张爱玲来说,母亲的出走,是她一生她悲剧的开始。而父亲对她的冷漠甚至无情,则是刺向她胸口的一把利器。

以至于在母亲临终前想要见她最后一面,她都不肯去,只是象征性地给母亲寄去了100美元。同样,父亲临死前见她最后一面的请求,也被张爱玲拒绝了。

父亲的腐朽、自甘堕落,以及母亲的任性、不负责任,给张爱玲带来了毕生无法愈合的伤害。也注定了她的一生,将是一场悲剧,纵使她有着旷世的才华。

张爱玲的婚姻,折射着原始家庭对她的亏欠。终其一生,她都想在男人身上寻找她从小到大从未得到过的,岁月的静好和现世的安稳。

然而,生活终究是辜负了她。

那个年少的时候嚷嚷着“成名要趁早”的小姑娘,用她的笔,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她来过的痕迹。却也给喜欢她文字的人,留下了一个孤单、无奈的背影,以及无限的唏嘘。

张爱玲的文字和她的人一样,无论是欢喜还是忧伤,都透着薄凉和绝望。那是因为,她血液里流淌着的,原本就是不快乐的血。命里注定。

张爱玲一生的情史(张爱玲两段婚姻)(6)

Echo说,宝宝姐身上有三毛的洒脱不羁,还有张爱玲的敢爱敢恨和通透,但是却比她们幸福。

是的,Echo说的没错。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三毛和张爱玲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两个人。在她们的身上,我看清了生活的真相。我也从她们的故事里,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人生没有彩排,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过去的,无论让我们多么追悔莫及,也都没办法重来一次了。

或许,这也正是人生的宝贵之处。

但是,我们可以预先从别人的故事里吸取一些教训,明白一些道理,得到一些启发。

如果说,人生真的有捷径,那么我想这就是捷径了。

这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我带领大家读经典的目的。

愿我们都能得到岁月的静好和现世的安稳。


作者简介:

15岁写小说,

38岁考上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院,有20年的中文教育经验。

她一手把女儿培养成香港大学一级荣誉学士、

世界排名第一的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

毕业仅一年,小姑娘的年薪已达50万。

宝宝姐的亲子教育文章,温暖而有力量,

助你在育儿的路上豁然开朗,少走弯路。

遇见宝宝姐(ID:gaobaobao-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