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达摩祖师。今天算是一期特别篇,我们来讲一位影响力极大的佛教修行者。

达摩祖师在山洞里修炼了三年(达摩祖师终悟大道)(1)

在金庸的笔下,除了有我们朝思暮想的江湖之外,还有众多的武林高手,比如少林寺的扫地僧,逍遥派的逍遥子。

在众多武林高手之中,还有一位堪称是高手中的天花板。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不像是扫地僧一样,不是小说中杜撰的虚拟人物,他真实的存在于历史之中,而且对那个时期的中国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那么他真的有一身逆天武艺吗?在他身上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达摩祖师到底修行到什么境界了。

既然是佛教修行者,而且是发生在古代,从这里也能知道这个达摩祖师不是华夏大地上的人物,他来自于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

在佛教按照修行方法的不同,他们也是划分宗派的,就类似于全真派修行内丹,正一派修习符咒一样。

古诗的全真派,希望可以通过修内丹来得道成仙。古时的正义派希望可以通过斩妖除魔来证大道。

他们虽然目的相同,但是所遵循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也就划分了不同的宗派,佛教也是如此。

在佛教有一个叫做禅宗的门派,他们主张的就是开悟,遵循的方法就是冥想、静坐,实际上与全真的内丹修行,差不多是一个路数的。

印度禅宗的第二十七代祖师叫做般若多罗尊者,达摩祖师就是他的弟子。

所以这个达摩祖师就是印度禅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师。为了弘扬佛法,达摩祖师从印度一路跑到了中国。

达摩祖师在山洞里修炼了三年(达摩祖师终悟大道)(2)

在南北朝时期,达摩祖师从印度一路航海来到了中国。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佛教早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的时候就已经传入中国了。

所以达摩祖师也不孤独,到了中国之后,就找到了一位叫做求纳拔陀罗的人,并且成为了他的弟子。

因为求纳拔陀罗翻译了《楞伽经》,所以在当时早就创立了一个叫做楞伽宗的宗派。

这个楞伽宗就是中国禅宗的前世。

发展至今,这个禅宗已经变成了中国佛教最大的一个宗派。

基本上我们所知道的名人大多是出自于禅宗,而真正将楞伽宗发展为禅宗的人,真正将禅宗发扬光大的人就是他们的达摩祖师。

在南北朝时期,正值乱世,南梁占据南方,北魏割据北方,南梁的梁武帝特别信佛,甚至自己带头皈依了佛门,成为了佛门弟子。

达摩知晓此事后就去觐见了梁武帝,结果却不尽人意。

梁武帝讲的是小神佛法主要用佛法治国,以达摩祖师的中心思想有些不同,所以两人也并没有碰撞出什么火花。

因此达摩祖师开始北上去到了北魏。这个时候他们意识到自己所讲的禅法与华夏大地上的文化有些不同,文化不同也会导致思想不能交融,思想不能交融,自己所讲的根本就没有意义。

所以在弘扬佛法之前,他首先要将天竺佛法与华夏文化相互结合。于是他去到了少林寺面壁,希望可以找到破解之道。

实际上今天华夏的佛法与印度佛法是有很大差别的。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佛教和道教有很多理念都是相通的,甚至有很多人认为佛教思想是汲取了道家思想的理论。

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了九年的时间,他终于悟出了一套能够让中原人接受的佛法。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华夏佛教禅宗的中心理念终于形成,一共是十六个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这是什么意思呢?达摩祖师认为禅宗要脱离文字的束缚,不立文字的含义就是脱离文字。

因为语言和文字都是万事万物的代号,脱离这些代号才能展现出他们原有的本质。

大家想一下道德经中的: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其实是一个道理的,名称只是万物的代号,脱离代号才能返璞归真。

也因此在历史上,很多禅宗的代表人物都是不识字的。就算是不识字,后来的六组慧能大师,依然能够悟出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大意就是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叫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证。自证菩提,一听就是满满的老庄思想。

这套思想出现后,达摩祖师创立了中国禅宗,至今禅宗已经变成了华夏大地上最大的佛教宗门了。

这里倒不是说禅宗继承的是老庄思想,而是修行本来就是相通的。

达摩祖师在山洞里修炼了三年(达摩祖师终悟大道)(3)

达摩祖师面壁九年,不只是改善了禅宗佛法,而且得到了三本经典。

第一本就是洗髓经,为养生经书,第二本就是易筋经,为救身经书。

第三本就是心意把,为武学经书。

但也有人说,历史上的达摩祖师是没有武功的,所以这三本经书,可能是后人假托的作品,但这些都无法考证了。

因为达摩祖师定下的门规就是达摩真经无一字,只可师承亲传。

不过达摩的改革对于中国佛教来说确实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他之前的佛教通常都是以讲经为主,主要讲的是救化世人。

在他之后的禅宗还是以修炼为主,讲的变少了,做的变多了。

这些观点从“二入四行”中也可以看出,“二入四行”是达摩禅法的核心内容,其中记载到:“然则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什么意思呢?

入道的方法就是知晓理论,然后付诸于行动。也确实自从达摩祖师面壁之后,他所改善的禅宗迅速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

随着禅宗的发展,达摩祖师逐渐成为了一个传说级的人物,在《历代法宝纪》中曾记载,后来梁武帝还见过达摩祖师,因为梁武帝信佛,所以修建了众多的寺庙,佛像在南梁地区僧人众多。

于是,梁武帝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呢?”达摩:“无功德。”梁文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

达摩说:“此事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

”这里的“有为”确实有意思。有人认为,这代表的是老子所讲的无为和有为。

也有人认为,梁武帝信佛,是为了以佛法治国,他有自己的目的,所以这是有为之事,至今也一直争论不休。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不只是我们这么想,历史上很多人都说过,禅宗为什么这么像道家?

佛教的禅宗和道家的全真实在是太像了,两派同样是追求人心灵的秘密,方法同样是打坐或者是冥想。

其实我认为禅宗也好,全真也好,说白了都是修行。普天之下的修行是都是相通的。

他们不是像,而是他们追求的真谛其实是相似的。

达摩祖师曾经预言过:“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击,便同本得。”

也确实此后的禅宗开始大放光彩,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的时间最长,至今仍绵延不绝。

达摩祖师在山洞里修炼了三年(达摩祖师终悟大道)(4)

达摩祖师晚年弘扬佛法之时,声望颇高,引起了两个僧人的嫉妒。

这两个僧人曾多次在达摩祖师的饭菜中下毒,但是不管怎么下毒,达摩祖师也都能轻松化解,到了第六次下毒的时候,他感觉自己教化世人的任务已经结束了,便不再自救。于是端坐圆寂。

按照记载来看,相传他活了一百五十岁,当地人还在定林寺这个地方为他修建了一座塔。

在《纪年通古》中记载过这么一件事,在达摩祖师去世三年之后,有官员见过他提着一只草鞋再往西走。

官员问:大师往哪走去?达摩说:西天去!而这位官员回来之后才知道达摩祖师早就已经圆寂了。

于是为了求证人们开启了他的坟墓,结果发现坟墓之中只有一只草鞋,这只草鞋至今还在五台山的华严寺存放。

说实话,这个故事确实有点让人难以相信。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唐史》中记载过达摩祖师的墓穴中,确实只有一只鞋子。所以,关于达摩组祖师圆寂的事情一直都是一个谜。

禅宗的高人确实有很多,比如说断臂求法的二祖慧可,天资聪慧的六祖慧能。

近代有释虚云、南怀瑾,有很多人纳闷,为什么达摩祖师的衣钵只传了六代,在《达摩祖师传中》,有一句台词:“慧可,我现将衣钵传给你,作为传法信物,你就是禅宗二祖。在我过世二百年后,衣钵传至六祖,便不许再传。

因为在那个时候,禅宗法门已传遍各地,不过知道的人多而行道的人少,说理的人多而悟理的人少,所以你不可轻视执迷不悟的人,任何人在一念之差时,都会弃恶从善。

这四卷楞伽劲是佛祖的最高法要可以用来开悟世人,现在一并交给你。你听着: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最后这句诗确实是《六祖坛经》中的句子,而六《六祖坛经》就是禅宗第六祖慧能所写的经书。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中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更像是一句喻言,一花就是达摩祖师,五叶就是后世禅宗的五代祖师。如达摩所料,六代之后,禅宗大放光彩,至今不断。

不知道刚才问大家的那个功德问题,大家是否有了答案?

实际上达摩祖师和梁武帝的对话还没有结束。

梁武帝问达摩祖师:“做什么样的事才有功德?”达摩祖师回答:“洁净圆满的求道者才有,这世上是求不到了。”

梁武帝又问:“请问大师,这世上有没有佛?”

达摩祖师回答:“没有。”梁武帝再问:“身为僧人,你知道自己是谁吗?”达摩祖师回答:“不知道。”

因为他明白杨武帝学佛的原因,就是想要以佛法治理国家,所以才会修建这么多寺庙。

所以他的本心是在治理国家,不是在弘扬佛法,这个世界到处都有参禅之道。

但是唯一要做的就是参禅之前要把心弄干净了,心干净了才会看得更清楚。

实际上说的就无欲。如果有朋友看过《清静经》,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内容未经证实,请理性观看或当故事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