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一座城市,好不好吃也是重要的标准。在刚刚结束的上合青岛峰会上,鲁菜意外成为网红,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也蕴含在餐饮文化中。最近,一篇文章称“上海菜被边缘化了”,不少专家和大厨表示不服。

推荐几个最爱吃的上海菜 上海菜被边缘化了(1)

图说:功德林素蟹粉。陈梦泽 摄

口味 海纳百川

这篇《上海菜边缘化背后的大问题》中提到:商场中餐饮的比重越来越高,可上海菜的比重却每况愈下,走进商场地下的美食街,你可以看见琳琅满目的面包烤肉色拉麻辣香锅越式河粉日式拉面,但你很少能看见阳春面炸猪排小笼包;上到顶层的大门脸,上海菜的生意也不如广东菜、杭州菜、潮州菜、云南菜、西北菜。

“大家都觉得本帮菜历史悠久,其实它的创立与发展‘晚之又晚’。”中国作协会员、曾著有《上海老味道》等书的知名海派作家沈嘉禄说,本帮菜曾受到四大菜系的广泛影响,分别是安徽菜、江苏菜、粤菜和川菜。

据沈嘉禄介绍,安徽菜在一百余年前的上海具有“龙头老大”地位,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曾有约500家安徽菜馆,徽菜重油、重盐、擅用野味的传统深刻影响了上海菜,“上海移民潮中庞大的江苏移民群体,则带来了江苏菜的精雕细琢,影响了上海人对生活品质和菜肴品质的需求。”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逐渐由虹口向市中心区迁移的广东移民,不仅在南京东路上开设了著名的新雅粤菜馆,也将粤菜的猛火快炒与上海菜的慢火细炖融合,促进了餐饮业繁荣。

还有罗宋汤,沈嘉禄提到,其实并非俄罗斯人发明,“是以前山东厨师为留在上海吃不到家乡红菜汤的白俄移民‘研发’的。各大菜系在上海的融合、再发展,也见证了上海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丰厚积淀。”

沈嘉禄的说法得到了一些专家的认可。锦江国际管理专修学院办公室主任顾闵谊表示,上海菜,是上海地区的地方风味特色菜肴,“海派菜是在上海形成的,具国内八帮十六别‘客帮菜’的总和,包括外来洋菜的烹饪方法和口味需求。所谓海派‘海纳百川’的口味更是日新月异变化着的上海的特点和需求。”

推荐几个最爱吃的上海菜 上海菜被边缘化了(2)

图说:绿波廊夫人套点。刘歆 摄

创新 日新月异

虽然不少大厨不服“上海菜被边缘化”的说法,但是对于“上海菜需要创新和升级”的建议还是表示赞同。

“上海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城市,这才有了各个中式菜系及西餐在上海登陆和生存之本,也推动了上海菜的发展。”上海东锦江希尔顿逸林酒店餐饮副总监兼行政总厨钱继龙说,“上海菜发展的轨迹就是不断创新和升级,通过中西结合,突出‘好色调,好食材,好味道’,给顾客带来全新的感官享受,并赢得了一大批忠实的追随者。”

在绿波廊总经理陆亚明看来,对上海菜的传承和创新不仅仅是保持原汁原味,更重要的是让传统菜更精致、更味美。比如绿波廊的眉毛酥,保留了这道点心最传统的造型,但改良了馅料,将三丝馅变成蟹粉馅。再比如小笼包,以前只有鲜肉馅小笼,但现在绿波廊增加了五到六种口味,还有年轻人喜欢的麻辣口味。除此之外,小笼包的面皮选用的面粉不再是一般的富强粉,而是通过多种面粉的调配,制成口感更好的小笼包皮,力求达到皮薄馅多色白的效果。

陆亚明的父亲曾是苏帮点心的泰斗,曾接待过西哈努克亲王等众多名人。1984年,陆亚明顶替父亲进入绿波廊,做了点心师。仅仅两年后,就接到了接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绿波廊用餐的外事任务。2014年亚信峰会之际,彭丽媛陪同元首夫人团就餐于豫园内。陆亚明带领绿波廊的点心师们群策群力、反复试验,专门为宴会点心设计了一套“夫人套点”。

“点心要有市场、有生命力,关键就是要让老百姓吃得到、吃得起。”陆亚明说,“这一‘夫人套点’后来也出现在绿波廊的菜单上,不少外国客人都慕名而来,点名要品尝。”

推荐几个最爱吃的上海菜 上海菜被边缘化了(3)

图说:上海老饭店八宝鸭。雍榕 摄

传承 留住记忆

上合峰会,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青岛。会场内外,鲁菜成为了人们了解青岛、了解中国的一个途径。

“美食感动人的不只是表面的故事,更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沈嘉禄说,“《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并引起社会很大反响,重要的不仅是味道,还有食物背后的故事。现在流水线上出来的食物,缺失了手工的诗意和观赏性,也隔绝了市井风貌。像过去的油豆腐细粉汤,正宗的做法用的不是大骨汤,而是海蜒的头吊汤,成本低,而且有特殊的风味。现在大多数店家连这个简单的汤品也做不好了。还有咖喱牛肉汤、鸡鸭血汤和双档,也是有行业要求的,一马虎就不是正宗味道。好在近几年,在有关方面的引导下,在市场供需的刺激下,有些上海老味道正在慢慢恢复,那是让人感到欣慰的。

在沈嘉禄看来,上海人吃东西其实很讲究。比如,在使用粮票的年代,北方人难以想象,上海人用半两粮票,买一根油条,“他们不理解,说上海人小气,北方油条可以一捆买回去。我说,错了,一捆油条,吃起来是冷的。上海人吃油条,吃的是里面热乎乎的空气。”

杏花楼集团作为上海传统“老字号”最集聚的餐饮食品企业集团,拥有一大批在上海乃至全国享有声誉的“老字号”餐饮品牌,也创造了不少“网红”。旗下的老正兴蝉联米其林一星,扬州饭店、功德林、大壶春、德兴馆也被列为米其林系列的必比登美食推荐。

因为获得了“米其林一星餐厅”的时髦名号,老正兴现在也拥有了不少年轻的粉丝。老正兴总经理高云表示,老字号传承老味道的同时,要敢于尝试创新,吸引更多的年轻顾客,“我们老正兴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2011年7月入选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菜是咸中带甜,用浓油赤酱吊出食材本身的原汁原味。四时菜是老正兴的特色,春季有蜜汁塘鳢鱼;夏季有银鱼炒蛋、活炝虾、油爆虾等;秋季有油酱毛蟹、炒蟹黄;冬季有下巴划水、乌青秃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特色菜肴,来展现出上海的饮食文化。”

“老字号,特别是老字号餐饮,凝聚的是人们代代相承的独特生活方式和情感归属,是儿时的味道,舌尖上的乡愁,具有不可估量的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上海王宝和大酒店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生表示,老字号餐饮既要做到守护老上海的原味,更要迎合新上海人的口味。

据张国生介绍,今年下半年王宝和蟹宴期间,还将推出王宝和蟹文化创意课及蟹宴第二代传人——王浩大师定制菜单等系列活动。开设王宝和蟹文化创意课,目的是弘扬王宝和蟹文化,让新上海人真正地了解中华品蟹的文化。而王浩大师定制菜单的活动,正好可以迎合一些吃得考究的上海人。通过这些活动,让王宝和做到既传承经典,又不失青春活力。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方翔

记者手记>>

了解上海 从“吃”开始

吃,带有这个城市的痕迹。

一个人的记忆,很多的时候与“吃”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地方的菜好吃不好吃,跟这个地方的经济是有关系的,上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一道上海色拉就足以见上海菜系之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来上海寻找机会,而像云南风味、贵州风味、西藏风味、新疆风味都进来了,上海的餐饮市场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上海菜是否被边缘化了,关键是在菜肴的融合中,我们能否将这个城市的文化融入进去。

上海很多餐饮品牌以其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独特的文化气息,强有力地带动着餐饮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影响力。但同时,部分企业观念比较保守,制约着品牌的存续发展和价值提升。

上海菜要发展,首先要传承经典,然后要不断创新,既要做到守护老上海的原味,更要迎合新上海人的口味。

方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