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无论大小都有着独特的国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国徽虽小,但却极其考验设计者的能力,那么我们国家的国徽是谁设计的呢?又是怎么设计而成的呢?

林徽因设计国徽的过程(林徽因设计国徽)(1)

国徽

林徽因的早年经历

国徽的设计者林徽因,于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也是中国的著名作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留有《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等著名作品流传于世。

林徽因出生于名门望族,她的祖父林孝恂是进士出身,多次为官,她的叔叔林觉民又是民主的先驱。她是林长民的大女儿,八岁时就移居上海,从小便跟着姑母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练就了流利的英语,为她之后的留学经历奠定了基础。

1920年,林徽因跟随父亲去往欧洲游学,期间林徽因曾受到房东女建筑师的影响而对建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3年,林徽因在胡适、徐志摩的影响下经常参加新月社活动,逐渐激活了自己的艺术细胞。

林徽因设计国徽的过程(林徽因设计国徽)(2)

林徽因

隔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去往美国留学,并攻读建筑学,之后又就读于美国的耶鲁大学学习舞台美术的设计学,逐步提高了自己的设计能力与艺术功底。

期间,有着共同追求、志同道合的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也逐渐升温,1928年两人在加拿大渥太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结婚后,二人达成共识,一致认为要回国为自己国家的建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年,二人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此后,二人还对全国各地的古建筑开展了调查,系统性地对中国古建筑的结构模式、建筑特点等进行了梳理,多次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公墓等,二人还合作发表了多篇有关中国建筑的论文资料。

林徽因设计国徽的过程(林徽因设计国徽)(3)

林徽因与梁思成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他们夫妻二人坚持不懈地考察,我国很多古建筑才得以及时的保护。

战争期间,由于艰难的生活条件与超负荷的工作,林徽因肺病复发,缠绵床榻。

但是病痛并没有磨平她的意志,她时刻心系被战火烧毁的古建筑,整日通读建筑资料,还编写出《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为后世提供参考。

此外,林徽因还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她浓浓的爱国心。

林徽因设计国徽的过程(林徽因设计国徽)(4)

林徽因

林徽因三稿设计国徽

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解放,全国人民举国同庆。

解放后,全国政协意识到国徽作为一个国家的标志,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积极组织筹备会,在各大报纸上面发布了征集启事,呼吁人们报名参与国徽、国旗与国歌的设计,其中,国徽的设计要求是必须具有新中国的特色与新政权特征,必须庄严且富丽。

截止收稿日期,全国政协一共收到了来自各方各界的900多件作品,但这些作品都被评选小组一致否决了。

对此,全国政协决定将交由清华大学的设计专家担此重任。

在当时,林徽因与梁思成已经接受过几次清华大学的校外设计工作,配合熟练,接到这一任务后,林徽因顿感欢欣鼓舞,毅然投身于这一设计工作中,想要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林徽因设计国徽的过程(林徽因设计国徽)(5)

林徽因

在此次国徽的设计中,梁思成因工作的原因主要负责的是组织和领导工作,林徽因则主要负责具体的设计细节工作。

经过林徽因与助手一个月的忘我工作,终于在1949年的10月23日完成了国徽图案的第一稿。

与此同时,中央美院还提供了两份设计样式。

1950年,经过全国政协委员会的密切讨论,最终放弃了对林徽因主持的国徽图案的选取,而是决定采取张仃和钟灵设计小组的天安门图案。

也就是说林徽因等人的一稿被退回,会上,梁思成与林徽因共同提议该天安门图案相比国徽,更像是一个风景画,有轻率之感,缺乏庄严色彩,因而并不适合作为新中国的国徽。

林徽因设计国徽的过程(林徽因设计国徽)(6)

林徽因设计国徽一稿

本以为提议会被驳回,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不久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担任了此项工作的总指挥,并邀请了梁思成组织清华教授专家对国徽图案进行重新设计。

收到邀请的梁思成立即召开了设计小组会议,并综合各方面考虑扩大了设计组的队伍。

在第二稿国徽图案的设计过程中,林徽因虽然带病在身,但是仍然日夜兼顾地工作。

她积极组织小组成员针对国徽与商标的区别展开激烈的讨论,多次强调了国徽代表国家的重要性,以及设想了国徽的多重展现方式,既要适合做证章、钢印与印章,还要方便雕刻。

林徽因设计国徽的过程(林徽因设计国徽)(7)

带病工作

最终,林徽因与梁思成成功突破了原先的设计,整体上比第一稿更加具有开放性,缩小了天安门的占比,更加突出了五颗星的设计,以此来表达了我国的新政权。

在梁思成与林徽因完成设计的同时,另一组中央美术家小组也按时提交了国徽图案的第二稿图。

同年6月,全国政协委员会再次召开,会上,各位成员们对两个国徽图案的设计又一次展开了讨论,大家众说纷纭,气氛热烈。

此时,周恩来总理注意到了盯着国徽图案一直沉默不言的李四光,并悄悄询问他的感受。

林徽因设计国徽的过程(林徽因设计国徽)(8)

国徽设计图

对此,李四光当即表达了对林徽因小组设计图案的赞同。

他认为这个国徽图案十分有气魄,天安门虽然不大,但却给人以落落大方之感,在天安门上空的五星红旗像整个天空一样大,气魄十足;再看图案的下方,天安门前面的广场也看起来很宽广深远,让人感觉气势恢弘。

从颜色来看,图案中金、红两色,十分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同时整体图案对称均衡,符合既庄严典雅又富丽堂皇的设计要求。

林徽因设计国徽的过程(林徽因设计国徽)(9)

李四光

此后,周恩来总理询问大家是否还有其他意见,并再次看了看手中的两个方案,停顿了片刻,最终选择了林徽因所设计的国徽,表达了对她设计的认可,但与此同时周总理再次提议国徽图案仍需修改。

受到肯定的林徽因在兴奋片刻之后又对接下来的完善步骤陷入了沉思。

正当林徽因小组全体陷入创作瓶颈之时,周总理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他开导林徽因要适当休息,并提议让两个设计小组合并为一个小组,这样更加有利于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

林徽因设计国徽的过程(林徽因设计国徽)(10)

林徽因

此外,周总理还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建议,即:在国徽图案加上麦穗和稻穗,分别象征着我们国家的北方与南方的粮食作物,兼顾了我国的区域差异,能够更好地代表全国人民,也有着大丰收的美好寓意。

此外,稻穗要保持向上,这样能够显得更加挺拔,也更能够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色来。

听过建议后的林徽因顿时豁然开朗,深受启发,当即便与小组成员投入到了国徽方案的修改创作中。

林徽因设计国徽的过程(林徽因设计国徽)(11)

周总理

不久后,林徽因不负众望,顺利提交了国徽图案的第三稿。在当年的6月23日,在全国政协的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正式宣布国徽图案决议,全体成员鼓掌通过了林徽因等人的设计方案。

同时,在这庄严又神圣的时刻,林徽因受邀出席,泪花簌簌。

在这项国徽的设计工作中,本就身体虚弱的林徽因日夜兼顾,一直保持着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在设计方案通过后,林徽因病倒了,并最后于1955年4月1日于北京同仁医院病逝,享年51岁。

此后,中国现代文学家胡适先生评价她为:“一代才女”。

林徽因设计国徽的过程(林徽因设计国徽)(12)

国徽

林徽因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了祖国的发展呕心沥血,她凭借着坚强的意志与对祖国的热爱在中国的古建筑考创建与保护工作中。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设计工作中,以及在自己的文学生涯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现如今虽然林徽因已经离世多年,但是她身上的才情与气魄将永远激励着中国千千万万的女子,她的爱国情怀将永远影响后人,她的作品也将永世流传。

林徽因设计国徽的过程(林徽因设计国徽)(13)

林徽因

就这样,我国国徽经过了一波三折的设计过程,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下,方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了彰显着中国特色与风貌的国徽图案——外形为圆形框架,里面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

上面是五颗五角星,标志着五星照耀,其中四颗小五角星环绕着一个大的五角星则是象征着中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中间是中国首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物,即天安门,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

国徽图案的最下面是齿轮绶带,周围是麦穗和稻穗,形状向上延伸,寓意着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徽因和新中国国徽[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9(10):59.

[2]秦佑国.梁思成、林徽因与国徽设计(节选)[J].建筑史学刊,2021,2(1):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