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法的要点:1、新奥法是应用岩体力学理论(弹性、塑性力学理论),以维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为基点2、采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的进行支护,减少围岩的应力集中,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3、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监控量测来指导隧道、地下工程进行动态设计、施工的方法和原则4、通过配套机械化,对爆破后围岩及时支护,加快喷锚支护施工速度,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新奥法12字原则?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新奥法12字原则(新奥法1)

新奥法12字原则

新奥法的要点:1、新奥法是应用岩体力学理论(弹性、塑性力学理论),以维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为基点。2、采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的进行支护,减少围岩的应力集中,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3、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监控量测来指导隧道、地下工程进行动态设计、施工的方法和原则。4、通过配套机械化,对爆破后围岩及时支护,加快喷锚支护施工速度。

新奥法的由来:发展历史1934年,新奥法主要创始人 L.V. 拉布采维茨在就试图将喷浆方法用于地下工程。

他在1942~1945年建造的洛伊布尔隧道中采用了双层薄衬砌,即先喷一层混凝土,待变形收敛后再喷一层。

1944年,他发表了有关喷混凝土的论文,并指出了围岩动态随时间变化的重要性。

1948年,又指出了量测工作的重要性。又公布了新喷敷方法。

1948~1953年喷混凝土在奥地利首次用于卡普伦水力发电站的默尔隧洞。

最早在欧洲推广使用锚杆的是1951~1953年建造的伊泽尔-阿尔克电站的有压输水隧洞。

1953~1955年修建普鲁茨-伊姆斯特电站的有压输水隧洞时,按照拉布采维茨的建议,充分采用锚杆而获得成功。

1957~1965年是着手发展新奥法的时期。拉布采维茨于1963年将这一方法正式命名为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法。

1964~1969年又提出了在岩石压力下隧道稳定性的理论分析,强调采用薄层支护,并及时修筑仰拱以闭合衬砌的重要性。根据实验证实,衬砌应按剪切破坏进行设计计算。

奥地利的马森贝格道路隧道由于地质不良,用比国法失败后,改用新奥法使闭合隧道衬砌环的经验取得成功,并在1971年及1974年分别用于地压很大的陶恩隧道和阿尔贝格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