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是否应该选择去大城市(那些不愿去大城市的)(1)

作者 | 何雅文

编辑 | 陈令孤

图源 | 网络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就没了上进心和欲望,躲在舒适区只想安逸地生存?」

这是知乎热榜上的一则提问。毕业季到来,这条关于去北上广「闯荡」还是回老家「安逸生存」的提问再次引发热议。

年轻人是否应该选择去大城市(那些不愿去大城市的)(2)

在讨论区里,北上广和老家总是被描述成对立的两个选择:北上广没有爱情,而十八线容不下梦想。选择北上广,意味着选择「上进心」和「欲望」,离开北上广,则被视为躲回了舒适区。

不过,对于这届「后浪」而言,事情可能起了一些变化。

博客天下和几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聊了聊,他们并不向往北上广,而是去了其他城市建立自己的生活。这种选择,并不带着一种「逃离」的姿态,比如有人可能只是为了一条狗。

去往二线城市甚至小镇,也并不意味着选择了舒适,比如有人放弃白领的生活,去苏州的西餐厅当学徒。

生活,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加广阔。无论选择哪座城市,何种生活,我们的人生都不应该是单向度的。

年轻人是否应该选择去大城市(那些不愿去大城市的)(3)

《我们由奇迹构成》截图

从「985」毕业,,我去西餐厅当了一名学徒。

【孔兆年,女,23岁】

2019年,我在武汉一所大学读大四,已经拿到了本地一家科技集团的offer,断断续续也实习了半年。一切本来顺理成章,但我决定把工作放一放,离开这座城市,去学一门新的手艺:做菜。

在固有印象里,厨师是一个低门槛的工作,不需要什么学历,而且男性的比例偏大,对体力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我大三的时候,偶然下载了一个短视频软件,它给我推送了一些美食博主。

我看有的人刀工特别好,有的人做饭动作特别流畅,我觉得有这项技能的人特别帅,能做出热气腾腾、看起来很好吃的饭,是一项非常强的能力。那时候我对厨艺就产生了兴趣。

后来有一次我心情不好,在学校附近吃到一家餐厅,做的是偏粤式的、精致一点的菜,吃完以后我的心情变好了。

我开始觉得,美食真的可以改善人的心情,如果我能做出好吃的东西给别人吃的话,是不是我自己会很快乐,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

其实做任何一个决定,都需要头脑发热。从那家科技集团辞职的时候,上司很友善地提醒我,说很多公司招聘的时候,会要求是应届生,如果我中间有一段间隔,又解释不好这段经历,人力资源会介意的。

我当时没有告诉他我要去干嘛,但我想,我可能以后不会再回这个行业了。我也就没有给自己留后路,真的是头脑发热,心里只想着我要学习一项新的技能。

年轻人是否应该选择去大城市(那些不愿去大城市的)(4)

《我,到点下班》截图

其实对于在哪里工作,我也没有特别的想法。我是学新闻的,大学期间,曾在上海和北京的媒体实习过。在上海做的是社会新闻,在北京是在一家写人物的媒体。

但我不是一个喜欢采访的人,我觉得让别人接受你的采访,是对别人的叨扰,我很难克服这个心理障碍。被采访对象不断拒绝,可能是行业常态,但我没办法释怀,慢慢就失去了对职业的热情,或者说继续做下去的动力。所以,我决定不做记者了。

媒体一般都集中在北京,既然不做传媒了,干嘛还要北上?当时,我可能抱着一种收缩的想法,怎么节省精力怎么来,就比较想留在武汉。我参加秋招,那家科技集团的面试过了,就去了。

本来也是在好好地工作,但总放不下学做菜的想法,最后还是决定不要继续上班了。

我觉得江南那边挺好的,正好我想上的厨艺学校,在苏州有分校,2019年7月,我就去了苏州。

在厨校,我学的是西式烹饪。刚学了半年,因为疫情,学校不开学,我一下子在家呆了三四个月。我留给自己当学徒的时间,大概就是一年。这下子,我开始焦虑了。我觉得自己好像学得差不多了,便申请了提前毕业,毕业考试也通过了。

从5月下旬开始,我就出去找工作。现在,我在一家西餐厅工作了差不多半个月。

年轻人是否应该选择去大城市(那些不愿去大城市的)(5)

孔兆年做的蛋糕,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简历上还是如实写了我的教育背景,面试的时候,老板问过我,你一个本科毕业的来做这个,那你读本科是不是很浪费?

我觉得,就是不同的经历,谈不上浪费。

当然,这可能是一个很理想化的解释。厨房的人都不知道我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没必要,这儿不看学历。

西餐厅有热厨,有冷房,我是在冷房。冷房一般就是做前菜,餐前面包、拌沙拉、海鲜等,最后有一个餐后甜品,生日蛋糕或者慕斯、巧克力蛋糕之类的。

因为冷房是负责开头和结尾的,所以客人一点单,我们后厨的机器一出小票,你就要马上开始做。西餐蛮注重上菜顺序的,前菜做完,热厨那边才开始做主菜,所以一定要快。

我现在还不是很合格,客流量大的时候,还是会手忙脚乱,需要有人带,有时候,我还会被说。比如,我们会提前备好一打、两打生蚝,但集中上客的话,生蚝是不够用的,你要现场撬生蚝。有时候厨师长很急,就直接冲过来帮我撬生蚝了。

我们做六休天,工作的话是从早上十点半做到下午两点钟,再从下午四点半做到晚上十点钟。餐厅最多有十七桌,工作日稍微好一点,但像「520」「521」这两天就特别忙,翻台率比较高。

一般我们餐厅,除了清明节之外,可能只要是个节都会有很多人。

工资的话,大概三千多一点。老板那天和我说工资的时候,我真的没有留意。我当时是抱着一个小白的心态,就拿学徒最基本的工资。我现在住宿舍,在餐厅不用担心吃,也没有什么机会花钱,够日常开销。

目前,我蛮想去热厨工作。一直在冷房做前菜的话,掌握的也只是这个部分。要掌握完整的西餐,肯定想各个部分都了解。

年轻人是否应该选择去大城市(那些不愿去大城市的)(6)

孔兆年做的烤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进过工厂,装过空调,我决定回县城搞音乐。

【郑铎,男,26岁】

「一生中至少有两次奋不顾身,一次为爱情,一次为梦想。」这是电影《怒放之青春再见》里的台词,写辞职信的时候,我把这句话写上去了。

那是2017年夏天,我在北京一家消防电子厂里做技术销售,负责设备安装、销售、售后的工作,经常出差,宁波、沈阳,全国各地跑。

我们的产品主要是报警器之类预防火灾会用到的东西。比如,宁波特别潮,地铁线上报警器的线路板受潮不能用了,我和同事就带着防潮的产品去把原来的换掉,在那儿呆了差不多两个星期。

算下来,我每个月可能不超过一个星期是呆在公司里,其他时间都是在出差。

出完最后一次差,我跟公司说我要辞职。老板还过来问我,你是不喜欢这个工作吗,要不给你调一个岗位。我说我觉得我们公司特别好,只不过我喜欢音乐,想回家搞音乐。

我就想做这件事情。现在不做,等我老了再做,那多悲惨啊。

年轻人是否应该选择去大城市(那些不愿去大城市的)(7)

郑铎的申请书,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对音乐感兴趣。我老家在石家庄这边一个县城,辛集市,因为是农村的,没有条件去学。后来上了大学,参加了社团,才开始学。

社团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房子,一块儿玩乐队,我基本上每天都去练,贝斯、吉他、键盘,我都玩儿过,因为在学校找一个乐手太难了,说不清乐队会缺什么。

我们都不是专业的,技术都一般,自己也写歌,但大部分还是翻唱别人的。刚开始,我们会唱五月天这种流行摇滚一点的,后来唱指人儿乐队、反光镜、小熊饼干乐队这种。

毕业之后,我也在家里边跟朋友一起组乐队,开业、婚庆,只要能接到的活动我们都去。家里挺反对的,说我总玩儿音乐没出息,你赶紧出去上班吧。

也是有一点赌气的成分,我在招聘网站上看啥挣钱多,就去干啥。网上说当船员一个月十万、二十万,我就跑到山东去当船员了。去了之后,发现就是劳务派遣,要给那家公司交四千多中介费办船员证,还要上一个海洋意外死亡险。

我被骗了几千块钱,上了一艘中型船,住了一宿,把身份证拿回来之后就跑掉了。

跑出来后,我坐大巴去了威海,看到有轮胎厂在招聘,我就进了轮胎厂。那是一个特别耗体力的工作,干了一段时间,累得不行。之后,我又跟着两个老乡装了三个多月空调。

我性格比较倔,一直跟家里报平安,说我在外面过得特别好,每天大鱼大肉。有一天,我跟我姐聊天,说社会怎么这样啊,特别迷茫。

我姐说你不能老干这个,你来北京吧。我就去北京了,在她的介绍下,进了那家消防电子厂。

但我还是放不下音乐。正好老家辛集有艺术培训班,缺老师,想让我回去教孩子打架子鼓。当时候我就特别想回去。他们邀请了我好久,大概两三个月,我终于下定决心辞职。就算是南墙,我也要回去撞一撞。

年轻人是否应该选择去大城市(那些不愿去大城市的)(8)

《四重奏》截图

回去之后,我先在一个叫花儿艺术团的地方教架子鼓,干了一年后,就不做全职了,只做兼职,跑好几个培训机构,还在一个酒吧里当过驻唱歌手。

有时候,几个朋友凑一块儿,晚上也会出去卖唱。这两天我跟一个在酒吧认识的00后朋友一块儿出去,背着吉他,唱一些民谣。小城市,卖唱的比较少,人们看到还是挺新奇的。但挣的钱也比较少,昨天晚上挣了50多块钱,前天晚上挣了70多。

我现在想把以前的好多歌整理一下,用电脑做出来。我从大二就开始写歌,那时候都不懂作曲什么的,只是写写歌,用吉他弹出来。回去后,也写了些,加起来大概二三十首了。

我每天在家戴个耳机,在软件上作曲。其实,从单纯玩乐器过渡到作曲,挺痛苦的,你要开始在电脑界面学习你从来没接触过甚至没见过的乐器。

我习惯在灵感最为充沛的夜晚去编辑一些东西,可能当时觉得很满意,到了第二天再听的时候会突然发现它并不好听,或者还可以更好。

我原来就一直跟家里说一句话:「如果不让我做音乐,我觉得做什么都是一样的。」现在我就想好好挣钱,好好做音乐。

如果有一天我做的东西被认可了,上音乐节就是我的终极梦想。

年轻人是否应该选择去大城市(那些不愿去大城市的)(9)

《四重奏》截图

刷遍手机找不到约出来玩的朋友,我想去苏州养条柴犬。

【Nerissa,女,23岁】

我不想留在北京,理由挺扯的:我喜欢养宠物。

养宠物的话,首先要拥有一个带阳台的房子,我现在住的房间没有阳台,养宠物就不合适。而且,如果一个人自由的时间非常少的话,养宠物其实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

因为我刚毕业,在北京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都比较大,可能两年之内都不能养上宠物,我就想去其他城市,有一个带阳台的卧室,拥有一只自己的狗。

高二的时候,我爸养了三只斗牛犬。有一只额头上有一个点,我爸给它起名叫点点;还有一只比较胖,像个球,就管它叫球球;另一只比较邪,它谁都不怕,每次我回家都会叫唤,就叫斗斗,因为谁都斗不过它。

我们家狗特别搞笑,它们在那儿趴着,我假装看不见它们,往前走,它们就「嗖」一下窜到前面去拦我道了,不让我走。

点点性格最软,是一只小母狗,很可爱,也不会捣乱,斗斗脾气最暴躁,它们俩就会打架。每当这个时候,球球就是和事佬,拿爪子摸摸这只狗,用舌头舔舔另一只狗,让它们俩别打架。

年轻人是否应该选择去大城市(那些不愿去大城市的)(10)

点点,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再往前,上幼儿园的时候,我还养过小猫咪。那时候没有想太多,就觉得小猫咪很可爱,想抱它。后来我爸跟我说,你知道你小时候胆子多大吗,我们家的猫胖得不行,谁都不怕,就怕你。

因为每次它淘气的时候,我就拽着它的尾巴把它拎下来。

猫是比较自由、有自己追求的动物,狗的性格比较温顺,对主人很忠诚,我现在更想养狗。尤其是柴犬,特别可爱,特别治愈。我上个月更新了一组表情包,都是柴柴的,越看越喜欢。

来北京实习之前,我对拥有一只宠物也没有那么渴望,但来了北京之后,一到周末,自己一个人在出租屋里,感觉很孤单。当你拿起手机特别想找个朋友一起去玩儿的时候,发现他们都没在。

假如旁边趴着一只狗,就不会觉得那么孤单了。前几天去上班的路上,我看到一个人牵着一只柴犬在遛弯儿,我好羡慕,在旁边自言自语:「哇,柴柴。」

周末的下午是最孤单、最难熬的。上午还能睡个懒觉打发时间,下午不困了,就很无聊。为了打发时光,我会研究菜谱,去菜市场买菜,再给自己做饭,一套流程下来就将近四个小时了。

在菜市场,可以看到很多我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是一个人买菜、挑菜,那种生活很有烟火气,可能也能排解孤单。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男生,跟我年龄差不多,很仔细在挑选一条鱼,之后又去挑了香菇、金针菇。

我会看到,不止是我一个人孤单,其实大家都这样。

我是河北人,在西安上的大学,家人希望我以后能在北京工作,这样离家近一点,逢年过节可以回家。这次来北京实习,我已经两个月没回家了,所以上个星期就想回家看一看。

但我心里挺矛盾的。那天,我开始计划要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回来。在家呆两天,一天在自己家,一天去姥姥姥爷家。最后觉得,你都放假了,还要把自己的行程填得这么满,很折腾,所以后来也没有回成。

现在,我已经在了解其他城市的工作了,五月份开始在招聘网站上浏览招聘信息。我内心最倾向于在苏州工作,上次去的时候,感觉它是一座人文气息很重的城市。

可能去二线城市之后,压力会小一点,可以做一些自己比较享受的事情,也就是养宠物。就像我喜欢的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中的那句台词:「不要认输,自由地活着吧。」

年轻人是否应该选择去大城市(那些不愿去大城市的)(11)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截图

(应受访者要求,孔兆年为化名)

今日话题

你会向往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