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久卿

1970年,那时我13岁,不知道电视是个什么东西。

最早知道电视一词,还是这一年的夏天,银川建了一座电视发射塔。铁塔的位置在当时的外贸大院内(今银川新华西街阳光大酒店处)。

“文革”期间,小孩子们无事,便经常跑到那里去看热闹。

一日,当时在外贸车队上班的父亲对我说,明天要立电视塔了。听罢我无比兴奋,第二天便早早跑去看热闹。现场观者甚多,不知何故,一上午电视铁塔也没立起来。到了下午,电视塔开始慢慢立起,过程十分缓慢,看热闹的人也渐渐散去。我等无事,站在远处看了整整一下午,见电视塔立起方才回家。

80年代故事四十七集(七八十年代看电视的记忆)(1)

70年代的银川(田春林摄)

查1970年的档案史料,有关宁夏电视最早的记载有3月宁夏电视工作领导组成立。5月,宁夏电视台筹备组成立。

8月14口,宁夏广播器材厂“六盘山”牌黑白电视机试制成功。

8月21日,《宁夏日报》发表《土洋结合威力大,集体智慧能胜天,宁夏电视发射塔一次吊装成功》一文。

文中说1970年7月30日下午,一座结构复杂、长达68米、重达30多吨、底座8米见方的电视发射台大铁塔,通两根扒杆上钢丝绳的牵引,一次吊装成功。

这座银川最大的钢铁组成的庞然大物,在区建公司安装队三连工人的努力下,在3小时内就安全地立了起来。

10月1日,宁夏电视台正式试播。

1970年的银川市基本没有什么高楼,西塔最高,下来就是这座电视塔了,人们站在城里的空旷处抬眼便能见到它的身影。虽说银川的人们因电视塔而知道了电视,但大多数人都还没有见过电视的模样。

到宁夏电视台开播后,一些大的机关单位开始配备电视机,基本上都是天津产的14英寸“北京”牌电子管黑白电视机。

80年代故事四十七集(七八十年代看电视的记忆)(2)

第一次看电视是在宁夏革委会第二招待所,时间大概是1971年。

跟一群人挤在会议室里看电视,看的是什么已记不清了,但终于知道电视为何物,施工什么东西了。

当时第一招待所和二所的东、西两座楼的许多会议室里都有电视机,每逢二、周四、周六,住在附近的我们便各显神通,或由家长领,或由同学带,大多是随住宿的会议代表混入其内。

除了一所和二所外,还随院子里的叔叔阿姨到宁夏革委会、民政局等处看电视。

那时电视播放的内容主要是样板戏、纪录片、《英雄儿女》《南征北战》,还有朝鲜、阿尔巴尼亚的影片等。

尽管当时收看时,时有声音失真和图像变形,但当时的人们对于看电视,还是趋之若鹜。

其实也不为看什么,就是好奇电视机这个方盒子里怎能不断地变幻出光影来,因为那时的大多数人家的“电器”就是银川广播站在每家门头上安装的小喇叭和屋里的电灯泡。

说一件亲历的事。宁夏电视台开播不久,我与初中的几个同学混进第二招待所看电视,其中一位是第一次看电视。

那天他闹肚子,由于担心出去后就不能继续看电视了,他坚持不去如厕,结果一泄而下。寻找异味的人们打开电灯,只见秽物由裤腿流到他的脚下了。

这之后,“孔拉稀”成了他的外号,为看一次电视,竟酿出如此“悲惨”之事,现在的人打死也不相信!

宁夏电视台开播后,最初几年基本上是机关单位和学校有电视可看,家庭电视机的极少。

后来,国内生产出9英寸黑白电视机,电视这个人们眼中的奢侈品开始进入银川的百姓家中。本人曾在邻居家中看过,电视机的屏幕比婴儿的脑袋大不了多少,两米开外基本上就看不清什么了。而个别条件好的人家购买了宁夏本地产的“六盘山”牌电视机。

80年代故事四十七集(七八十年代看电视的记忆)(3)

宁夏生产的“六盘山”牌电视机(银川顾耀今收藏)

1971年,我到银川四中上学,宁夏广播器材厂就在四中院内,我们经常和厂子里的青年踢球。

该厂最早主要为有线广播生产扬声器,所以又叫“小喇叭厂,(后改为宁夏无线电一厂)。

在那里,我见到了电视机的生产过程。

当时该厂生产的“六盘山”牌电视机为14英寸电子管接收机,实际上就是“北京牌”电视机的翻版。

它是用购买来的“北京牌”电视机的零件组装而成的。

不同的是机身是用七合板黏合而成,从而使“六盘山”牌面板和“北京牌”有所区别,其余则基本一致(那时还没有知识产权的说法)。

据档案记载,“六盘山”牌电视机共生产了1700多台,,售价612元,大概是5块“上海”牌手表的价格。一般人做梦都不敢想自己能够拥有它。

1976年,电视节目开始丰富起来,人们对电视机的需求和欲望开始强烈起来。

大概是1977年春季,在大部分商品都要凭票供应的情况下,父亲居然搞到一张购买电视机的票,我和父亲到了市五金商店,买的是上海产的“飞跃”牌12英寸黑白电视机。430元,通电试机时(白天没有节目,只有一圆形图标),围者甚众。

出商店门,父亲推着自行车,我在后边紧紧抓住装电视的箱子,生怕掉下来。

一路上,别人看我们的眼神很是羡慕,我和父亲自然是兴奋和满足。买回电视机当晚,院子里的邻居们都来到我家,一时热闹无比。

80年代故事四十七集(七八十年代看电视的记忆)(4)

从20世纪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我国从东欧和日本进口了大批黑白电视机,图像质量好,外形漂亮,众多国内厂家生产的电视机也开始大量面市。

在银川市,电视机这个曾经的奢侈品,几年的光景便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彩色电视机的出现,人们开始不安分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看电视上也发挥到了极致。

试举两例:一是制造出了电视放大镜,放在小电视的前面,屏幕顿时大了许多;二是“仿彩电”,在电视荧光屏上贴上一张五彩透明塑料片(电视放大镜也可如此),于是乎原来的黑白图像变成了彩色的。小电视变大电视,黑白变彩色,人们的精神由此得到了些许满足。

80年代故事四十七集(七八十年代看电视的记忆)(5)

1982年,我结婚了,和那时大多数人一样,家中没有一件家电。

当时我在宁夏党委机关干电工,见总务库房里有台旧“北京”牌电视机,说是坏了,于是便拿到办公室,凭着略懂一点无线电技术,一番捣鼓,竟有声有影了。于是家住机关边上的我晚上便可以带上妻看电视了。

1984年7月,在五金公司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可帮忙买到14英寸“牡丹”牌彩电。

当时彩电属紧俏货,听他一说很是高兴,忙说要。

那时我与妻两人每月工资加起来尚不足100元,一台彩电差不多是我们一年的工资,买,手中没钱,不买,机会难得。

此事父母知道后,慷慨借给我们800元(后攒够了200元先还给父母,余下600元父母说什么也不要了)。

拿着凑齐的1030元,到朋友家,他与家人正围着彩电观看。

朋友说,他能买到彩电却买不起彩电。装箱,数钱,很快就把北京产的“牡丹”请回了家。

当时我女儿刚出生不久,还未满月,添一“千金”,又添一“牡丹”,真可谓是“双喜临门”。

电视机搬回家后,立即做了一个简易天线,爬到楼顶,立将起来。

妻在房间里看看电视画面,指挥着楼上的我调整天线,兴奋并快乐着。

时逢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办,新中国第一次派队参加,许海峰夺得第一块金牌,中国女排取得“三连冠”。

这一年的夏天让我们小两口实在难忘。

80年代故事四十七集(七八十年代看电视的记忆)(6)

1985年快过春节时,因岳父家电视是黑白的,于是和妻商量,将我家的彩电背到她的娘家,一家人高兴地吃肉喝酒看春晚,其乐融融!

我买的这台37厘米( 14英寸)“牡丹”牌彩电,说明书介绍这款电视是北京电机厂引进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最新设计生产的产品(实际是松下提供散件,国内组装)。

这台彩电质量很好,一直陪伴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后来家里电视机“鸟枪换炮”,妻子嫌占地方,几次要弃之,我说:“这是我们家的文物,丢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