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的第二回里,张翼德怒鞭督邮,绝对是好看又解气的桥段。但是,我们大多数人,还是被罗贯中给骗了,真正鞭打督邮的人,不是张飞,而是另有其人。

张飞为何怒鞭督邮 鞭打督邮的其实不是张飞(1)

在揭晓这个人之前,我们先说说督邮是什么?他为什么敢于公然索贿?

督邮是东汉时期的一种官职,属郡一级。那时不是郡县制嘛,可想而知,郡一级的官员有多威风。督邮专管对下级官员的考核,这就更厉害了,在汉末朝政混乱的年代,受贿之事实为常态。

为什么是常态?这就要怪汉灵帝刘宏了。因为刘宏能登上宝座,完全是意外。汉恒帝去世后,没有子孙继承皇位,于是刘宏被外戚扶上皇位。既然是被外戚扶上去的,肯定是外戚把持大部分的朝政大权。外戚干政,本来就是封建王朝时动乱的祸根,10多岁的刘宏还没有成长起来,外戚与宦官之间就发生了争斗。结果,宦官集团将大将军窦武灭族,就连窦太后都被迁徙。

刘宏的皇位,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虚的,他不得不游走于外戚与宦官之间。后来有了点实权之后,想培植自己的势力,在朝政上做了一些变革。比如设置了鸿都门学,招收大量平民子弟入学,培养能够忠于自己的人。这本是一件好事,平民子弟入学,平民入仕途,对原有的官僚集团能够起到一些平衡作用。

再比如,让刘氏列族入朝做官,以抵消外戚和宦官的力量,好让朝廷回到它原本应该的样子。

还有一些想当然的变革,虽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因为自己的实力实在较弱,对朝政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

刘宏虽然是皇帝,他是没什么根基的。办学要花钱,其它的朝政措施也要花钱,维持皇宫内奢侈的生活更要花钱。钱从哪来?他接的,本来就是一个乱摊子,于是只好大量的卖官,筹集钱财。

刘宏有好的想法,可是却用了特别坏的方法去实施。

想想看,一个靠卖官维持的朝廷,能好到哪里去?皇帝卖官捞钱,地方官僚当然敢于公开索贿,你捞我也捞,这就是督邮敢于把县吏捆倒诬陷刘备的原因。督邮只是借了十常侍要打压有军功人员这件事,想为自己捞点好处。于是,才有了《三国演义》里,张翼德怒鞭督邮这一节。

张飞为何怒鞭督邮 鞭打督邮的其实不是张飞(2)

刘备当安喜县令,才四个月的时间,没有什么积累。再加上本来就是贩鞋子织席子的,妥妥的草根,初到官场,哪里晓得什么官场之道。

刘备说:我与民秋毫无犯,那得财物与他?这有2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确实没有钱给他,毕竟,刘备才刚刚进入社会舞台,没有形成靠钱解决问题的思维。一种可能是,根本看不上这种贪官污吏,我一个在战场上拼命的人,凭什么拿钱给你?

张飞气不过,将督邮从衙门里拽出来,绑在柱子上,拿柳条抽打。刘备将县令的印章拿出来挂在督邮的脖子上,辞官而去。这是《三国演义》里的情节,是张飞打了督邮。

可是,《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这样描述的: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这是不是说得很清楚,鞭打督邮的是刘备,而不是张飞。而且是仗二百,比张飞打得还要狠。

到此,问题已经揭晓。

张飞为何怒鞭督邮 鞭打督邮的其实不是张飞(3)

显然,《三国志》的说法更加接近历史。刘备敢于起兵,自然是有他的血性的,这应该是较为真实的刘备。罗贯中巧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将鞭打督邮之事放在张飞的身上,更加符合整部小说人物的塑造,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刘备的忠厚善良,张飞的嫉恶如仇,不偏不倚,把握得恰到好处。

《三国演义》只是小说,是小说就有艺术加工。《三国演义》里的三国故事,并不完全与历史严丝合缝,有变化,有演义,也很正常。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之11

(以上图片均来自头条免费图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