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尽头是瀑布,人的尽头是重生。慧能大师有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的这种超脱物外、超越自我的境界正是平常心的最好解释。平常心也是杜甫“一览众山小”式的豁达,更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式的超脱。

我们经历的太少鸡毛蒜皮都是烦恼,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过程。从宏观方面说我们出生时什么也没有带来,那么死亡后也不会带走任何东西。而这也是我们唯一能预知的重要事情。人生中的一切都是过程,不是说我们知道结果就可以不用在乎过程,这是自我逃避的思维。这世上有两种幸福的事,一种是让自己得到幸福,一种是让他人得到幸福。

古人治学之道(是人文学者从个人经历和学识出发内省而来的洞见)(1)

只有理解这两种幸福的含义,我们才能通往成功的道路。两种幸福是紧密相连的,偏向哪一种都不是真正的幸福。只有同时拥有两种幸福才是其含义的体现。每个人看待幸福的标准不一样,所以幸福没有具体的规定。

得到幸福的门槛很低,但需要我们有一颗平常心,就像杜甫的一览众山小式的豁达,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的超脱。无不说明需要我们有一颗淡然处世的平常心。这是一种境界,是对心境的磨练。就像郭德纲说的一段相声,一个70多少岁的大爷一辈子没听过一句难听话,突然一天上街被人骂了一句,就一病不起了。这就是症结所在,不经历风浪是无法考验一艘船的质量。人不经历磨难是无法变坚强的。

古人治学之道(是人文学者从个人经历和学识出发内省而来的洞见)(2)

以前的自己也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大动肝火,认为自己是对的,根本不考虑任何人的感受,非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正确的。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关注的只是自己这一面,而往往事情的另一面我们也不是不能接受,只是我们被情绪左右了理性思维,而没有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错与对是我们小时候要的答案,成年人的世界只有值不值得。就像郭德纲说过:“内行和外行辩论那就是外行,比如我和火箭科学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煤,煤还得选精煤,水洗煤不好。如果那科学家,要是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这里我们要的不是正确答案,而是个人的价值观与认知水平。

古人治学之道(是人文学者从个人经历和学识出发内省而来的洞见)(3)

不在同一认知水平的人,不要强求对方接受我们的认知理念。认知水平略低的人总会认为别人懂得都不如自己,只要自己听到过的事情,不管自己有没有真实见过或做过,都会有一套自我认知理念,认为自己知道的就是正确的。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只用告诉他们说的都对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试图用道理或事实,去改变他们的认知理念。

我们要学会接受有这样认知理念人的存在,学会不和他们论长短,不去计较他们所做的事情,这也是心境的磨练历程。当我们能看淡这些人和这些事时,我们也能做到一览众山小,采菊东篱下的豁达与超脱。也是自我认知的升华。

当我们遇到困难与问题,不再找外在因素,而是自省时,就是我们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任何错误从自身都能找到问题所在,只是我们习惯性的逃避责任,总想让自己心安理得,这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只有遇到问题只从自身寻找原因,这样才能使我们成长,只有我们成长起来了遇到的问题才会越来越少。所以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直面问题,寻找自身原因。

如果说“郑重”是人文学者从个人经历和学识出发内省而来的洞见。那么我希望大家郑重的看待对人对事的自我反省。希望都我们能有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里的善良,融进血液里的骨气,刻在生命里的坚强。

古人治学之道(是人文学者从个人经历和学识出发内省而来的洞见)(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