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名相良将数不胜数,但纵观古今,善始者众,善终者寡。

春秋时代的范蠡却是一个善始善终的完美典范,千百年来一直被后人称道。

他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是因为他能够看清大局,洞察人心,洞悉人性,懂得了世间万物变化的天道规律,更明白激流勇退的道理。

范蠡收购粮食的故事(儿子到楚国买牛误伤人命)(1)

范蠡原名范少伯,楚国人,师从计倪,小小年纪就学有所成,他对兵法、兵器悟性极高,可以说是一点即通。对天象、农排、计算、畜牧有独到的见解,并能够运用到实践中。

计倪临走后,特意给范少伯留下十二册竹简,大意为:“事可行则行,事当行则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并嘱咐他说:修为在己,立一志,专一志,才能成一志。”

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语深深地镌刻在年轻的范少伯心中,指导他在以后的人生中,持之以恒总结实践,不论遇到多大困难,从不移志,干一事成一事,不断开拓出人生新高度。

公元前497年,越国大夫文种请范少伯出山,共同辅佐越王勾践。

此时范少伯二十岁,意气风发,出山前,他想起老师计倪的话,遂改名叫范蠡,“蠡”者,圣虫也,但是个很小、很不起眼的虫子。

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范蠡低调内敛的性格,这个性格也伴随了他一生,助他平安无事。

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吴王阖闾阵亡,从此,两国结下解不开的怨恨。

公元前494年,吴王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王勾践在夫椒决战,越国大败,之后范蠡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

三年后归国,范蠡与文种拟定灭吴九术,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终于打败霸主吴国。

范蠡二十余年忍辱负重、呕心沥血,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创造了“兴一国,灭一国”的奇迹。越王勾践封他为上大夫、大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人生达到巅峰。

按常人的思维,范蠡付出了那么多,到了摘果实的时候了,但范蠡认为,有大功于越王者必难以久居,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深知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难以同安乐。

于是,范蠡决定急流勇退,弃官经商。他先后改名为朱公、鸱夷子皮,泛舟五湖(今太湖),又辗转入齐。

期间,范蠡致力耕作,经商治产,几致千金。他仗义疏才,施善乡里,其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平公把他请到国都临淄,拜为右相国。田常为左国相。

三年后,齐国的经济、文化,军事等实力都有了大幅提升,这与范蠡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而就在此时,他喟然感叹:“居官至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我这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于是,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平公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又以朱公之名居于陶地,人称陶朱公。

范蠡收购粮食的故事(儿子到楚国买牛误伤人命)(2)

范蠡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范智,从小时候就跟随自己东奔西走,吃尽了不少苦头,他始终保持勤耕苦作、省衣节食的朴实作风。范智的妻子跟他一样勤劳,管理家产是一把好手,进出往来账目一清二楚,分毫无差。

二儿子范哲对农商毫无兴趣,喜欢练剑,每到一个地方,必找高手拜师学艺,近年来经常上泰山去求道,迷恋仙道又好斗狠,修仙不成而经常惹事,范蠡很为他担忧。

小儿子范祈是在范蠡居于齐国临淄时出生的,那时范蠡家财万贯,范祈从小娇生惯养,游手好闲,不拘小节,不喜读书,更不善经营事务,对金钱没有太多感觉。

范蠡七十多岁以后,行商已觉精力不济,便把生意交给几个儿子打理。让自己也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几本有待修改完善的著作。

转眼间,范蠡一家到陶地也有十多年了,作坊、商铺、养殖场等都经营得很顺利。

有一天,范蠡来到养殖场,看到养的牛,觉得品种有些退化了,于是想起家乡楚国宛县的黄牛。在他模糊的印象中,宛县黄牛个大毛光,身挺尾长,耕地、拉车全部在行。

于是,范蠡决定派二儿子范哲去宛县买一批回来,用作良种,改善自己养殖场牛的品种。范蠡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借此机会让范哲锻炼出去锤炼一下。

没想到,这个决定让范蠡后悔莫急!

范蠡把范哲叫过来说:“哲儿,你不是一直都想回母国去吗?这次倒是个机会。”

听到父亲要他去宛县买牛,范哲非常高兴,二话没说,骑马背剑就准备出门。

范蠡见二儿子虽然到了而立之年,还如此毛躁,很不放心,尤其是看到他的剑后,心中掠过一丝不安。

家里有个忠诚本分仆人叫齐鲁,范蠡安排他同行,一路也好有个照应。第二天,范哲带了十镒(大约二百两)黄金,和齐鲁一起骑着马直奔楚国而去。

范蠡收购粮食的故事(儿子到楚国买牛误伤人命)(3)

两人走了二十天,终于到了楚国的宛县。范哲来到牛市,这里的黄牛果然是父亲说的那样,便选了五头公牛和三十头母牛。付了钱后,又雇了两个人,正准备将牛赶出集市,不想被一伙人拦住了去路。

为首的穿着一身丝质长袍,面露不敬,看样子是个有身份的人。他对范哲说:“你们是买卖人吧,这个集市归我管,凡进出货物的商贾都得纳税,范哲从不知道有这种说法,便与他争执起来。

有个好心的当地人悄悄告诉范哲,此人是县尹的公子,专到集市上敲商人“竹杠”。齐鲁机灵,连忙从所剩的黄金中拿出十两送了过去。范哲也赔着笑脸说初来作到,不懂规矩,以后多纳些。

谁知,县尹的公子竟嫌少,一把打落在地,说私自贩牛出境,触犯了楚国法律。随后吆喝随身的一伙跟班,扭住范哲和齐鲁,还扬言要送往官府。

范哲、齐鲁挣脱,这伙人又ー拥而上,拳脚相加。范哲实在忍不下去了,转身拔出剑来。

“怎么,你还想在楚国地界上撒野行凶不成?”这个纨绔公子轻蔑地笑着说。

那伙人又围上来,一边打一边夺范哲的剑,范哲是习武之人,但他根本就不想出剑,只是吓唬他们而已。

这伙人是当地一霸,那肯就此罢手。范哲见脱不了身,便大叫一身,挥剑直逼纨绔公子:“叫他们住手,不然刀剑无眼,我可就不客气了。”

这时,纨绔公子的一个跟班扑上来,抓住他的剑柄,拼命争夺。尽管范哲很想出剑,但紧要关头依然谨记父亲的话:面对无法预料的结果时,绝对不要出剑。

想到这里,范哲手一松,由着那个跟班把剑夺去。那个跟班用力过大,没想到对方突然松手,他抓着剑柄向后猛地向后倒去。

没成想,由于惯性的作用,这剑直刺身后那个纨绔公子的胸膛。随着“啊”的一声惨叫,县尹公子倒了下去。众人错愕,不知所措。

齐鲁近前一看,那公子已然说不出话来,胸口的血顺着剑冒出来。

他连忙让范哲快走,范哲不听,说好汉做事好汉当,让齐鲁照看那些牛,自己则到官府去投案。

县尹得知自己的儿子死了,哪里还管对与错,当即把范哲关进了大牢。

齐鲁哪里还有心思照管牛,慌忙用剩下的几镒金子四处打点,试图救出范哲。但齐鲁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县尹不仅不见他,反而用酷刑审了一堂,将范哲以“齐国强盗聚众在宛县造反致死人命”的罪名,派邑吏押送到楚都郢城等待发落。

齐鲁在楚国是人生地不熟,求助无门,只得赶紧回去报信。

范蠡收购粮食的故事(儿子到楚国买牛误伤人命)(4)

范蠡的妻子宛玉听说二儿子的事后,哭倒在院子里。范蠡的内心也十分痛苦,责怪自己不该派范哲去宛县买牛,他感觉天塌地陷。

这时,齐鲁大叫道:“朱公,想办法救救哲公子吧!他还年轻……拿我的命去救。”

范蠡轻轻的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随后就进屋了,众人十分不解。

想到自己的三个儿子,范蠡觉得最对不住的就是范哲,快三岁时父子才第一次见面,少年时代,范哲随父亲三次迁徙他乡,没有过一天安稳的日子。

这些年,范蠡忙于经商,对范哲教育太少,以至于他遇事忘了分寸,致人死命。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但事到如今,范蠡又能如何呢?

范哲夺走的可是一条人命啊,杀人偿命,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有谁不用偿还呢?况且范蠡深谙天道,万事不可违背天意!

换作其他事任何事情都好办,唯独这件事,让范蠡感觉非常棘手,不是他不救,而是不能救。

想到这里,范蠡仰面长叹,悲痛之情一时难以排解,他缓缓坐下来,手抚古琴,无声落泪。

妻子宛玉病倒了,躺在床上,心中一直惦念着二儿子。她见丈夫似乎没有救范哲的打算。多年的夫妻生活,让她她深知丈夫脾气秉性:只要他愿干的事,一定要干成;不愿干的事,任谁也说不动。

但宛玉还是不甘心,她强撑着起床,把大儿子范智,小儿子范祈,还有齐鲁等人聚在一处,鼓动他们去说服范蠡。

宛玉哽咽着对范蠡说:“这么多年来,我没见哪件事能难倒过你,难道你自己儿子的命比越国一国人的命都难救吗?”

范蠡无可奈何地说:“这不一样!杀人偿命,这是天理,让我怎么去救啊?”

范智也有点气愤地说道:“父亲,要不是您想引进宛县的黄牛,二弟怎么会出事,现在出事了,您能袖手旁观吗?”一句话把范蠡问的哑口无言。

“爹爹,想办法把二哥救出来吧!”小儿子范祈也劝道。

大儿子范智的妻子也在一旁说道:“公爹向来仁义慷慨,对穷苦人都那么大方,对自己的亲生儿子的生死不能不管啊!”

范蠡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想了很久,最终把自己说服了,说道:“杀人偿命,这是铁定的法理,不可逆,我宁可把钱拿去帮助穷人,也不去行贿养贪!”

“然而俗话说,千金富翁之子,不死于刑场之上。我还是得救他一救。”范蠡补充道。

范蠡让家人准备了五百镒金子,分开放到上百个陶罐中,又将坛口封死,装到两部牛车上,让小儿子范祈出面救二哥。

就在小儿子范祈要出发的时侯,大儿子范智站出来表示不同意让三弟去。

范蠡收购粮食的故事(儿子到楚国买牛误伤人命)(5)

范智作为长子,早就准备好去楚国救二弟范哲,却听说父亲要让三弟去,他想不明白其中的用意。

范智来找范蠡,十分担忧地说:“父亲,去楚国救二弟,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怎么能让三弟去呢?他什么事都没经历过,万一办砸了,二弟的性命可就难保了啊。”

范蠡看了看大儿子范智,说:“此乃天机,不可泄露。”范蠡还是坚持让小儿子范祈前去。

范智见父亲并不理会自己,哭着对范蠡说道:“父亲,我是长子,您一直让我管理家事,现在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我怎么能不去呢?”说着竟然要去自尽。

妻子宛玉赶紧拦住大儿子,对范蠡说:“夫君,我觉得智儿说得没错,还是让他去吧!祈儿毕竟是未经历练,让他去跟官府周旋,我不放心。再说智儿能把生意做得这么大,他一定能做好这件事,你就给他这个机会吧!”

范蠡见大家意见不一致,家里乱作一团,只好退一步,同意让大儿子范智去楚国,但反复强调,必须让大儿子按他说的办,不可私自决定。

范智临走前,父亲范蠡写了一封信交给他,并对范智说:“我在楚国有一个好朋友,叫庄先生,你到了楚国,找到他后把这封信和所有的金子都给他,只要他收下,你就什么都不要管了,而后,你什么也不要做,立马打道回府,你能按我说的去做吗?”

范智点头答应了,但是他转眼一想:父亲老了,变得胆小了,自己得多担一些责任。于是他又多带了一些钱,并叫齐鲁一起赴楚。

望着范智远去的背影,范蠡默默地想,但愿大儿子能够按照他说的办,一想到大儿子的性格,他心里泛起丝丝不安。

范智到了楚国,了解到庄先生虽贫穷,却以廉洁闻名于国内外,自楚惠王以下的官员、百姓都像对待老师一样尊敬他。范智有些惊讶,原来父亲还和这样的名人有交情啊。

当他一路打听,来到庄先生家时,只见土房子破烂不堪,门前长满了野草,带着满身的疑惑,范智敲门来到屋里,见到一个衣冠不整的老人,他不由心中发凉,想打退堂鼓。可想到父亲再三嘱咐,他还是说明来意,把金子和信都交给了庄先生。

庄先生看完信,定神思索了一阵后说:“我知道了,你赶紧回去吧,不要在这里逗留,等你弟弟出来,你也不要问是什么原因。”

让范智感到纳闷的是,庄先生讲的话似乎和父亲范蠡如出一辙,他一时也想不明白。但更让范智想不通的是,住在这荒郊野岭的老头能有什么办法把自己犯了死罪的弟弟救出来。

想到这里,范智庆幸自己多带了一些钱,于是他又找到楚国的官员熊伯,并送上厚礼。

熊伯也是贪财之徒,信誓旦旦地说:“行,我一定帮你想办法,救出你弟弟。”

范蠡收购粮食的故事(儿子到楚国买牛误伤人命)(6)

其实,范智哪里知道,庄先生虽然穷,却能让楚惠王言听计从。

另外,庄先生和范蠡是故交,根本就没打算要他的钱,之所以先收下,是为了让范智放心,等人救出来后,再把钱还回去。

过了两天,庄先生去见楚惠王,禀告说:“近日我观天上有赤星停留在楚,预示楚国将有灾难。”

楚惠王有些着急,忙问:“有什么办法能消除这个灾难吗?”

庄先生胸有成竹地说:“广布德政即可消灾。”

楚惠王松了一口气,说:“孤明白了,先生请回去休息,孤这就下令大赦天下。”

熊伯听到此消息后,连忙派人找到范智说:“令弟真是吉人天相,我王正准备大赦天下呢。”

范智听后很是惊喜,赶紧对熊伯道谢。随后,他让齐鲁回国把好消息告诉家人。

齐鲁马不停蹄地赶回家,见到范蠡和夫人说:“朱公!夫人!有好消息,楚惠王要大赦天下,哲公子马上就能回来了!”

宛玉听后非常兴奋,范蠡倒是很冷静,问道:“齐鲁,消息从何处来?”

“朱公,这是真的!楚国之人都说楚惠王要大赦天下,楚宫中一位贵人还传信给大公子,说二公子很快就放出来了。”

宛玉激动地连声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

“范哲的罪是赎不了的,楚王不会释放他。”立一旁的范蠡轻声说道,眼中弥漫着无限的哀伤。

“为什么?”宛玉不明白地问道。

“这些天,我一直在反思,我曾经担任过越国的掌兵大夫,下令杀过不少刁钻强悍的人。一场灭吴之战,多少吴国的无辜百姓跟着遭殃。范哲之事,也许就是上天在惩罚我……”

宛玉听到他这样解释,虽然觉得无理,但反倒平静了许多,对范蠡说道:“事已至此,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我只求上天保佑哲儿。”

话说范智那天谢了熊伯,准备迎接二弟出狱。他转念又想,楚国全国大赦,弟弟也很快就会被恩放,这其实是不用花钱就能办得到的事情,送给庄先生的那些金子算是白送了。

那可是大一笔金子呀,得拼命干十年八年才能攒起来,范智越想越觉得冤,想着想着,不自觉地朝着庄先生家走去。

等到了庄先生家门口,范智狠狠心敲门走了进去。庄先生看见范智,十分惊讶,说:“你怎么还没走?赶快回家去,别让楚国人看到你。”

范智疑惑地说道:“小侄怕弟弟的事不能解决,所以没有走,现在听说楚王要大赦天下,料想弟弟很快就没事了,所以来向您告辞。”

庄先生明白了,范智不是来告辞的,是来要金子的。于是,庄先生微笑着说:“令尊所托之事今已有了眉目,那笔金子你还是拿回去吧。”

范智本以为要回金子必定得费一番口舌,没想到庄先生这么善解人意,他没有推辞就把金子全部取走了。

范蠡收购粮食的故事(儿子到楚国买牛误伤人命)(7)

庄先生本是个信义之人,对范蠡送的黄金根本无意接受,打算在事成后再还给他,而范智并不知其意。

范智的行为让庄先生感到羞辱,甚至怀疑这是其父范蠡的意思。庄先生越想越气,原本他与范蠡只是故交,但并无深交,只是听闻范蠡为人仗义疏财,对百姓和穷苦人非常关心,所以オ决定向他施以援手。

他为范蠡办事虽不求财,但却也容不得他这样对自己无礼。

于是,庄先生又跑去见楚惠王,说:“我前两天说赤星在楚,是想让您广施德政。可我最近听百姓们都在传言,陶朱公的儿子在楚国杀了人,他仗着家里有钱,买通了您左右,所以百姓现在传言,您不是为了体恤楚国而进行大赦天下,而是为救陶朱公的儿子ー人,才释放所有囚犯。”

果然,楚惠王听了大怒,说道:“寡人乃一国之君,所求的是一国百姓的平安富足,岂会为了区区钱财滥行法令。”楚惠王于是下令,先杀了陶朱公的儿子,过后再大赦天下。

就这样,范蠡的二儿子范哲客死他乡!

当失魂落魄的范智,带着二弟的尸体回来时,一家老少无不悲痛异常。

只有范蠡很镇定,苦笑着对妻子宛玉说:“我知道范智救不了他弟弟,他不是不愿救,而是有不能舍弃的东西。”

范蠡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智儿从小和我们一起耕作、经商,什么苦都受过,知道钱来得艰难,所以他舍不得。而祈儿自幼就过着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整天骑马游荡,哪知道钱来得不容易,所以他拿钱不当回事,就是再多的钱都舍得花出去。我之所以力主让祈儿去,就是这个缘故。”

妻子宛玉哭着说:“既然夫君料事如神,为什么早不说,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

范蠡无奈地说:

“我早就说让祈儿去,你们坚决不同意,一块向我说情让智儿去,我有什么办法!再说,我能料到大局,可办事的细节我却没法预料。我已经再三属咐过智儿,把钱给了庄先生就行,不要在那等,他也答应了,可他到底忍不住,舍不得,有什么办法呢?此乃性格使然,也是天意如此。”

说罢,范蠡来到范哲的遗体前长笑当哭。

笔者读完这个故事后感触颇深,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对其成长影响很大,范蠡的三个儿子,因成长环境不同,而性格各异,对其日后的发展产生很深的影响。有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在这个故事里有很好的体现。

回到我们现在的社会中,看看80后那些人,特别是农村里长大的,对钱的感觉和认识,与90后、00后,完全不一样,该花的花,不该花的坚决不花,这都是家庭生活环境造成的,当然了,也不一定就是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