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我讲的“不一样的百家姓故事”,我是北京大学姓氏文化馆冯志亮。本期节目讲一讲郭姓。

郭姓,是一个典型多源流、多民族的古老姓氏。在夏朝时,黄帝后裔曾建立郭国,国民就有改姓郭者。到周朝建立时,周武王姬发封他的叔叔虢仲为公爵,建立了虢国,古时“虢”与“郭”音意相通,虢国国君当时就被称为“郭公”,郭公后裔成为当今郭氏的主要支派。但除此之外,还有一只郭姓的来源非常特别,就是这一期要讲的主要内容。

咱们先讲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叫《东郭先生和狼》,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记得我在上小学时曾经是一篇语文课文。故事很简单,说曾经有一位东郭先生,救了一只狼,狼忘恩负义,不但不感激还要伤他,危急时刻一位老农打死了狼,救了这位迂腐的东郭先生。故事主旨是说善良和仁慈要有原则,要看清事务的本质。

第二个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说楚国有位名士叫南郭子綦,有一天靠着几案而坐,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他的学生看到这副模样,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问他原因。顺便说一句,刚才讲的这两个成语就出自于这里。南郭子綦说:人演奏乐器发出的声音叫人籁,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叫地籁,而他正在感受天籁。他的学生问什么是天籁,南郭子綦回答说“天籁”是地籁的创造者,是超脱世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一种精神境界。这也是“天籁之音”的最早出处。但咱们现在理解的“天籁之音”其实是南郭子綦所说的“地籁”,而真正的“天籁”并非声音,是听不到的。

这两个故事中的东郭和南郭都是姓。

讲到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东郭先生能轻易遇上狼呢?而南郭子綦又能超脱凡俗的感受到“天籁之音”呢?东郭与南郭这两个姓氏是否有什么联系呢?

周武王灭商,分封天下诸侯,各诸侯国在交界处挖沟,再在挖出的土堆上种树,称为“封土”,简称“封”,以此作为国境线,并在本国区域内修筑城墙来抵御外敌入侵。

明朝以前的城墙都是夯土筑成,为了使城更加不易被攻破,会修筑内城和外城。通常情况下都修成“回”字型,内外两层,当然也有少数修成“吕”字型的,比如明初修建的北京城,除此之外,还有个别小城没有内外城之分。内城称之为“城”,外城称之为“郭”,城与廓是有区别的,郭比城大,多数情况下城都在郭内,城与郭都是防御性的。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赴荆州投奔刘表时,还有诸葛亮南征胜利后班师向后主刘禅复命,后者为了对前者表示敬重,都是“出郭三十里相迎”。这里面所提到的“郭”就是指居城的外城。

在当时,贵族居住在城内,平民多数居住在城外郭内,还有部分多以游猎为生的平民居住在郭外。

城与郭之间的区域,称为“市”又称为“郊”。商朝人以畜牧业和农业为生,非常善于交易,周朝建立后,商朝遗民变成了防范对象,并把以从事物品交换为职业而获得财富的人群通称为“商人”。当时的商人都居住在城与郭之间的“市”中,在此“经商”的同时,也出现了“市场”的概念。“城市”与“郊区”二词也随之诞生,当时的“市区”就是“郊区”。

郭以内的居民称之为“郭人”,西周中后期慢慢演变成“国人”。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开启“周召共和”时代,当时的“国人”就是指居住在镐京郭内的平民。

郭以外的地方,也就是“郊外”,称之为“野”,比如两军在城郭以外交战,则称为“野战”,“野”临近国境线“封”的这部分区域又被称为“疆”,所以领兵出征又称“驰骋疆场”,而在此区域长期掌管兵权的官员,则称之为“封疆大吏”。

“野”包含“疆”,“疆”是“野”的边缘部分,住在“野”的居民称为“野人”,这与咱们通常认为的“粗野之人”不是一个概念,并无贬义,只是指居住于“野地”没有担任官职的平民。所以在城内为官的称为“在职”,而辞官不做的称为“下野”。

先秦时期,尤其在以齐国为主的北方地区,居住于郭外四个不同方位区域内的居民,就有以“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为氏者,他们居于“野”,绝大多数是平民,也有为了躲避权力纷争而隐居此地的“高士”。所以作为前者的东郭先生就容易在此地遇到狼,而作为后者的南郭子綦也只有在远离“城市”的喧嚣,于郭外野地,才能感受到“天籁之音”。

到战国后期,“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四姓,有大部分宗族去繁就简,直接改姓“郭”,这就是“郭”姓最为特殊的一支来源。

本期《不一样的百家姓故事》就讲到这里,我是冯志亮,下期再见。

郭的百家姓故事(不一样的百家姓故事之)(1)

冯志亮在北京姓氏文化馆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被誉为品牌推广人、网络策划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姓氏文化学者;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品牌通创始人。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蓝海观点的提出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我国网民对网络真正了解的一个标志,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