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知我(KnowYourself)心理学科普创作团队 袁蕾蕾等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Emily是一个7岁的小女孩,她因为连续两天抱怨上腹痛而被父母送到医院。医生查看病史后,发现小女孩患慢性腹痛3年。

父母说,从2岁多开始,Emily就开始吃砖头、石头,至今已经近五年。她的父母试图对她进行开导,甚至通过责骂等惩罚方式,希望阻止她的行为,但都并没起效。家里的老人说孩子是“被附身了”,屡次试图借助巫术手段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当然知道附身不是孩子吃砖头的原因,那么,孩子的这种情况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异食癖是一种精神疾病

异食癖又称杂食症和乱食症,所对应的英文单词 “Pica”源于拉丁词语“喜鹊”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喜鹊有囤积和吃一切物质的嗜好。

异食癖的人所吃的东西千奇百怪,包括头发,海绵,钉子,泥土,肥皂,厕纸,蜡烛,塑料袋,沙子,地毯等等。虽然异食癖患者在每个年龄段都有,但儿童被广泛认为是异食癖的高危人群,所以应该给予额外的关注。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 5),异食癖的基本特征是患者持续性地摄取非食物以及非营养物质等长达至少一个月。异食癖的诊断标准包括:

•持续食用非营养物质至少一个月以上;

•食用的物质被认为不适合患者年龄应有的身体发展水平;

•食用非营养物质的行为并不是患者所属文化之习俗的一部分;

•异食行为很可能是一些其他的精神疾病并发症(如智力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必须格外注意。

异食癖会导致很多严重的小儿病理症状,例如肠阻塞,食物中毒,细菌感染,面黄肌瘦,胃部疾病等等:

儿童异食癖的原因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总有一个阶段(通常3岁以前)会把所有东西都往嘴里放。在这个阶段里,“嘴”成为了儿童探索外部环境的一个媒介,他们可能会把一切感到新奇的物体都放在嘴里。

但若经过了这个阶段,孩子又突然再次开始食用非营养的一些物品,则可能是存在一些病理的原因,父母需要对孩子进行额外的关注。

学界目前关于异食癖原因的讨论包括:

•体内营养和化学元素的缺失:此原因导致的异食癖患者会常常食用洗衣用的浆粉,土块,石块等等来自我调节体内化学元素的不平衡。但是这只是一种认识而已,事实上,虽然一些案例报告中患者存在缺乏一些维生素或矿物质的状况,但大多数案例中,没有发现特定的生物学异常。

•饥饿:有一种对异食癖的解释是,患者通过吃非营养的物质来减轻饥饿感。

•营养不良和物质匮乏:这种情况特别常发生于贫穷地区和发展水平落后国家(未发展的国家?这种说法能否换一个更通俗的),人们靠吃非食物的物质为生。

•文化和宗教影响:例如美国佐治亚州的黑人女性食用高岭土。

•发育发展问题:如智力低下,自闭症,其他发育障碍或者脑畸形。

•精神问题:精神病人也会展现出异食癖的症状。比如强迫症或者精神分裂病患者(这类情况相对于自闭症或智力障碍要更为少见)。

异食癖在儿童群体中的广泛性

异食癖在儿童中的广泛性是很难确定的。

因为异食癖没有一致的成因,在初期的时候,患者或者患者的家长往往拒绝承认异食癖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问题,并且宗教和文化的影响也让异食癖的广泛性有着显著的地域性差异,所以在此主要描述的是在不同儿童年龄区间内异食癖的分布。

研究显示,百分之五十以上发生在 3岁以内的年龄区间的儿童异食癖行为都被认为是正常的,因为在这个区间儿童处于用“嘴”感知世界的阶段。

然而,若36个月以上大的儿童仍然出现过度地将无论任何东西都送进嘴里的行为则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并且需要父母的额外注意和临床关注。

异食癖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上升而降低。研究显示,12岁以上的儿童中约有10%存在异食癖的症状。

对于那些存在发育障碍的儿童,异食癖的症状表现会受到患者年龄、智力和药物的影响。研究显示异食癖的发病率在发育障碍的儿童中(例如先天性发育异常、残疾等),相较于普通儿童要高。

异食癖如何预防和治疗?

有效治疗异食癖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团队合作,包括儿童心理咨询师,社工,医生,营养师或者一些其他专科医师。治疗的计划因人而异,包含对异食癖成因独特性的考虑,以及对一些并发症状的管理。

医疗与药物治疗:并没有一种明确的药物是用来治疗和控制异食癖的行为的。医疗与药物在异食癖的治疗中主要起到控制症状,减少或者排除由于食用非食物所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以及调节身体营养平衡等作用。常用的医疗评估和干预措施包括血液测量,X光检测,营养评估,补充维他命,专科医疗服务如牙科医生参与治疗患者食用非食物所造成的牙齿磨损等问题。

心理干预:对异食癖的心理干预主要包括意识重塑与行为矫正两个方面。认知行为疗法被认为是干预异食癖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研究表明异食癖没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但一些有用的预防技巧,包括:

•教育孩子食物和非食物之间的差异,以及吃非食物的后果。

•提高家长对孩子的监督,若发现小孩有吃非食物的行为,尽量避免小孩接近那种物质。

•保证小孩的饮食能得到均衡的营养,避免营养缺乏的情况出现。

•若一切的防御都无效,家长也不要惊慌,不要通过责骂或者体罚等形式惩罚孩子,也别付诸迷信等非科学的方法,在这个时候需要保持冷静并寻求专业的治疗,详细记下小孩的行为,吃非食物物质的时间长短和频率都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做出诊断。

总体来说,父母、长辈对于异食癖这种儿童精神疾病的了解,可能还远远不够。作为孩子的照料者,应该密密切注意3周岁以上幼儿的进食情况,对幼儿可能存在的异食癖及早发现,避免不必要的责骂和使用迷信手法,而应借助医学的手段及早加以干预治疗。异食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于疾病的逃避与无知。

小孩为什么捡石头呢(我的孩子为什么吃石头)(1)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移动端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