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殿斌

 据报道,一些被称为“红色经典”的影视剧正在或准备重拍,有的已经拍完即将播出,其中有:《林海雪原》、《早春二月》、《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和《抓壮丁》等。前段时间还有人要把“文革”中唱红的“八个样板戏”也当成“红色经典”,拍成系列片搬上荧屏。人们还记得,前几年曾出现过把《雷雨》、《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骆驼祥子》等名片进行重拍的那股“热潮”。如何评价可能出现的一股新的“老片重拍热”呢?

红色经典革命样板戏(八个样板戏称为)(1)

 影视圈内虽然有人对“老片重拍”持肯定态度,但专家大多数不赞成重拍,认为对“红色经典”改编重拍是“旧瓶”装“新水”,没有味道,没有必要。广大观众对已经重拍播出的几部电视剧(片)反映平平,多有微词。

 我认为,对“老片重拍”不可一概否定。对个别拍得时间比较早,当时受各种条件限制,改编不够理想,艺术上比较粗糙,不被观众认可;或在当时“左”的思潮影响下,带有明显“左”的痕迹的“红色经典”片,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也可以重拍。但重拍的片子(剧)一定要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方面都比老片远胜一筹,能称得上或基本称得上是“经典之作”。

红色经典革命样板戏(八个样板戏称为)(2)

 对多数老片则没有必要重拍。因为,一是这些老片曾在观众中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得到了充分地认可,有些已经成为“经典之作”。“重拍”这种“旧瓶”装“新水”的方式,造成题材重复,没有新意。而且观众往往先入为主,认可当年的“风味”,不易接受重拍的片子。

 二是现在虽然科技水平、拍摄方法、制作手段等,都比以往先进多了,但有些创作人员的思想水平、艺术功力、审美标准,特别是创作态度却大不如前,尤其是目前有些演员不愿意深入体验生活,害怕吃苦,对角色体验比较肤浅,使重拍的新片(剧)不如老片。

 三是以往的“红色经典”大都是影片,长度不过一个多小时,浓缩了大量精华内容。重拍大都是将电影拍成长篇电视连续剧,动辄十几集、二十几集甚至三十几集,把原来的内容越抻越长,会不会成为“注水剧”?会不会“走味”?

红色经典革命样板戏(八个样板戏称为)(3)

 四是拍一部戏要动用大量的创作人员,而且动辄耗资数百万元、上千万元,实在是不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至于风靡“文革”的“八个样板戏”则是特殊年代的产物,称为“红色经典”本来就不妥,耗费大量经费和创作人员去拍成系列片搬上荧屏,不仅是得不偿失,而且还可能造成负面影响。与其用大量经费和创作人员去重拍老片(包括“样板戏”),还不如多投入到现实题材的创作上。

 依愚之见,“红色经典”重拍既然“无人喝彩”,就需要特别慎重,以免重蹈失败的覆辙,也避免造成更大的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