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是西周末年崛起于荆蛮地区的一个芈姓方国,自春秋初年起就力求北上图霸,问鼎中原,饮马黄河。前613年楚庄王继位后,国力强盛,与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齐桓公展开了争夺霸主的斗争,史称“春秋五霸”。

楚顷襄王在位时,秦强楚衰。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北),楚国贵族除一小部分通过水路退居江南长沙等地外,大部分贵族随楚顷襄王仓皇逃往陈城(今淮阳),迁都于陈,故陈城又称郢陈。据《史记•楚世家》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楚顷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这一次战争,楚国失去国都及江汉流域的故地领土。楚国的上国之兵及保卫国都的王室主力被击溃,楚遭受致命打击。从此,楚国的盛世成为历史,楚国开始走上衰败灭亡的道路。

郢陈还是陈郢(楚都郢陈)(1)

楚国迫于秦国的军事压力,之所以选择陈城作国都,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战略位置重要。从陈的历史来看,春秋楚惠王时灭了陈国设县,这里是楚的军事重镇。陈的东南面是楚的大后方,四北有韩、魏做屏障,西南有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上蔡这些楚的重要军事据点,加上汝水迂回其间,构成了一条较牢固的防线,既可阻韩、魏袭击,也能抗拒秦兵进攻。一是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从陈城的经济来看,陈城以南属楚国版图,其西及北为古代夏王朝的地域,有区位交通优势,商业比较发达,物产比较丰富。至战国晚期,经济更加发展,这为楚选择陈城作新都提供了物质基础。

楚迁都陈城后,公元前276年,收罗集聚东部地区兵力10万人,又向西夺取秦军攻占的长江沿线15个城邑建立为郡,抗拒秦军。同年,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在襄陵(今河南雎县)会晤,与秦国讲和。秦国即转而蚕食三晋(韩、赵、魏三国),暂时解除了对楚国的威胁。

郢陈还是陈郢(楚都郢陈)(2)

前272年,顷襄王派3万军队帮助韩、赵、魏三国攻打燕国。同时又急于向秦国求和,于是派遣辩才出众的黄歇出使秦国。当时秦昭王已命令白起同韩国、魏国一起进攻楚国,正准备出发。这时,黄歇恰巧来到秦国,听到秦国这个计划,于是上书劝秦昭王说,秦、楚是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如果秦国欲攻打楚国,必然导致两败俱伤,很容易使韩、赵、魏、齐等国得渔翁之利。这还不如让秦、楚结盟,然后联合对付其他国家。秦昭王被黄歇成功说服,于是阻止了白起出征,派使臣给楚国送去厚礼,与楚国缔结盟约,互为友好国家。楚国按盟约把太子熊完送到秦国做人质,并让黄歇作为太傅随从至秦侍奉太子。三十六年(前263年),顷襄王得病,太子熊完在黄歇的帮助下逃回陈城。

前262年,楚顷襄王去世。因当时郢都为秦所占,无法归葬宗地,加之战事频仍,只能就地埋葬于陈。只能就地埋葬于陈,顷襄王墓位于准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南1公里处。因两冢南北相连,状若马鞍而得名“马鞍冢”。1981年,经考古发掘,证实为楚顷襄王及其夫人的合葬墓。

郢陈还是陈郢(楚都郢陈)(3)

楚顷襄王死后,太子熊完继位,史称楚考烈王。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黄歇被任为相,封为春申君,赐给淮北12县的封地。同年,楚将州邑献给秦国求和。

公元前260年,考烈王即位前后,诸侯各国除秦之外,以赵最强,秦赵矛盾成为列国间的主要矛盾。楚考烈王三年,赵孝成王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之战中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导致赵国大败,40多万大军被秦国坑杀。

郢陈还是陈郢(楚都郢陈)(4)

公元前257年,秦国军队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形势非常危急。赵国丞相、平原君赵胜出使楚国请求救援。赵胜希望楚国黄歇能替赵国说话。黄歇考虑到联合抗秦时机已到,当即答应。次日,赵胜率门客入宫游说考烈王。考烈王同样惧秦,不想出兵,双方“日出而言之,日中不诀”(《史记•平原君列传》)。自荐而来的平原君门客毛遂见此僵局,按剑登阶而上,胁迫考烈王与赵国联合抗秦,场面顿时剑拔弩张。在此关键时刻,黄歇出面力主抗秦,并表愿亲率大军出征。考烈王见事已至此,只好与赵胜歃血定盟,让黄歇发兵救赵。同时,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也导演了“窃符救赵”,取代晋进军邯郸。在楚、魏、赵的联合进攻下,一举击溃秦国,解了邯郸之围。

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黄歇北伐鲁国。次年,黄歇灭掉鲁。黄歇通过援赵灭鲁在诸侯中威望大增,也使楚国重新强盛。同年,秦国灭掉西周国,寄居在西周国的周赧王也死去,作为天子之国的周朝不复存在。

公元前242年,秦国通过连年兼并战争,土地已与齐国接境,列国面临被分割和被消灭的危险,合纵攻秦势在必行。当时,东方诸国唯楚最强,诸国宰辅唯黄歇名望最高。为此魏国派使者至楚面见黄歇,邀约楚国参加合纵阵线。黄歇对亲自主持合纵抗秦久有此愿,于是答应了魏国的要求。

郢陈还是陈郢(楚都郢陈)(5)

前241年,韩、赵、魏、燕四国公推考烈王为纵约长,由黄歇主其事。赵人魏加认为临武君庞煖曾被秦军打败,向黄歇力陈庞煖“不可为拒秦之将”(《战国策》卷十七卷四)。在魏国,也有人劝魏王不要“恃楚之强而信春申君之言”。但黄歇仍任用庞煖为联军主帅。同年,五国军队按约集中,在庞煖的统一指挥下攻秦。合纵联军一度突破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深人秦国腹地。后秦国倾全国之兵迎战,庞煖心生惧意,五国罢兵而还。

五国一罢兵,秦国即发动报复性进攻,取韩、魏、卫地复建东郡,形成了三面逼近楚都郢陈的局面。考烈王责怪黄歇擅自出兵,引来战祸,黄歇一时受到冷落。此时,门客朱英乘机向黄歇建议迁都,黄歇即上言考烈王,楚考烈王迫于形势,于当年迁都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前238年,考烈王卒。前223年,秦军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郢陈还是陈郢(楚都郢陈)(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