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诞生了许多中国人至今仍然频繁使用的习语,其中便包括“鸡肋”一词,它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代指“价值或意义不大,但却又不舍得完全舍弃的人或事”。今天的文章分为两部分:1)介绍一下“鸡肋”的前前后后 2)探讨一下“鸡肋”的英语翻译。

关于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英语(说说三国演义中的)(1)

影视剧中的杨修(弘农杨氏),耍小聪明而身亡的典型(没有之一)

“鸡肋”最被人知晓的出处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中,杨修曰: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

实际上,三国正史《三国志》中,并无鸡肋的相关描写。最初出现“鸡肋”的说法是在《九州春秋》这本书中。其中关于杨修的记载: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杨修便曰:“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王欲还也。”遂引还。裴松之的注里引用了这个典故。小说《三国演义》中又将这段话加以发挥,形成了小说和影视剧中所知道的“鸡肋”——嗯……该不该相信《九州春秋》里的段子呢……《九州春秋》的作者是晋朝宗室司马彪,其人还写过《续汉书志》,是一位严肃的历史学家。裴松之引用“鸡肋”时也一定有所依凭,所以这个事情应该是可信的。

关于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英语(说说三国演义中的)(2)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下面说一下“鸡肋”的英文,在探讨这个词的合适翻译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两点:

1) 鸡肋不能直接翻译成“Ji Lei”, 老外明显不可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虽然我在华人超市见过将白酒翻译成“Bai Jiu”的先例。

2) 中文语境中的“鸡肋”,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名词。

鉴于以上两点,我们在翻译时只能“曲意而行”,下面就是一些探索。

1. Chicken rib—这是英文直译的“鸡肋”,指的就是鸡的一个部位,没有他意。老外听到 chicken rib后一定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更不用说那层“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引申义了。

2. 在表示那种“虽然不如意,总比没有好“的意思时,我们可以使用”It’s better than nothing”—在表示和女朋友/其他人的关系“鸡肋“时,可以考虑这样说。

3. It may come in handy someday—在表示某物“鸡肋“时,可以考虑这样说。

4. 另一个短语“a dog in a manger“——a person who selfishly withholds from others something useless to himself,有点像中文里的”占着茅坑不拉屎“,对我没用的东西,我也不给你用。这个短语与”鸡肋“有些距离,这里只是介绍一下备用。

关于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英语(说说三国演义中的)(3)

影视剧中的曹植,建安时期的才子(杨修便是其党羽)

此外,百度上的“鸡肋“翻译都是”chicken rib“,勿信。中文里的那些传统短语,如”周瑜打黄盖“、”走麦城“等带有自身历史故事和特殊延伸意的短语在英文中很难找到正好对应的表达,我们需要不停探索,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适合的表达。

本篇文章内容介绍完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