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命书(诸葛亮被盗号了)(1)

无论历史上,还是演义中的诸葛亮,都是不世出的人间英杰。

以蜀科为端正,即便是陈寿,都要加一句“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

治军严整如神,后来西晋都用他的练兵法。

形容诸葛先生“多智而近妖”,这夸张吗?

虽不中,亦不远亦。

诸葛亮的命书(诸葛亮被盗号了)(2)

在东汉末年那样一个群雄争斗的时代,刘备能出生于微末,起波澜于天下,最终建立蜀汉王朝,诸葛亮可谓功不可没。

刘备死后,他的儿子刘禅即位。

蜀汉政权在诸葛亮的主持下向曹魏政权发动了六次北伐,著名的前后出师表,就是写于北伐期间。

直到现在,还留在中学语文课本里。

诸葛亮的命书(诸葛亮被盗号了)(3)

历史记载,公元227年“一出祁山”之前,诸葛亮向刘禅呈递了《前出师表》,第二年“二出祁山”前又写的《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句。

不过,历史在这里出现了一点点偏差,因为根据考据,《后出师表》是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记载。

而《汉晋春秋》中的这篇《后出师表》,又是出自三国孙吴张俨的《默记》。

前前后后都没有诸葛亮的痕迹。

诸葛亮的命书(诸葛亮被盗号了)(4)

除了上述的裴松之注《三国志》、《汉晋春秋》以及《默记》之外,当时较为著名的史籍中,都没有收录《后出师表》。

因此,一个疑问确实呼之欲出了:诸葛亮真的写过《后出师表》吗?

诸葛亮的命书(诸葛亮被盗号了)(5)

质疑《后出师表》属于伪作的理由,看着也非常充分。

让我们简单列举一下——

第一,《后出师表》的立意完全不同于《前出师表》。

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雄心勃勃,充满了对北伐必胜的信心,并明确地表决心说“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而在《后出师表》中,语气则明显沮丧,竟有“然不伐贼,王业亦之;惟坐待之,孰与伐灵”。

不仅没有了往日之雄心,而且还作了如此的自我贬低。

凭诸葛亮一向的表现,自然不会如此。

诸葛亮的命书(诸葛亮被盗号了)(6)

第二,《后出师表》中说“议者谓之非计”,看似是为说服别人进行北伐。

但是根据历史记载,当时蜀汉并没有人反对北伐,那么诸葛亮何必有如此一说?

第三,《后出师表》中提及了一些与史实明显不符的事情,还有一些人名错误。

《后出师表》中说:“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颌、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

但是此表上于建兴六年的十一月,而《蜀志·赵云传》则说赵云“建兴七年卒”,并且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颌、邓铜等人,史书上都没有记载。

可见,《后出师表》肯定有问题。

诸葛亮的命书(诸葛亮被盗号了)(7)

第四,从文辞风格上,前后《出师表》迥然不同。

《前出师表》辞意恳切,风格高迈;而《后出师表》有大量意义雷同、辞意庸陋的句子。

《前出师表》能够万世传颂,不仅仅因为诸葛亮的光环。

而是因为《前出师表》,本身就是一篇充满真挚感情的文章,诸葛亮完美地遵循了议论文的写作结构:总论—分论—总论。

学习《前出师表》,就是学习写文章。

而这种文辞华章,在《后出师表》并没有出现,两篇风格如此不同的文章,显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诸葛亮的命书(诸葛亮被盗号了)(8)

如果《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所作,那么,会是谁写的呢?

有的人认为,《后出师表》可能就是三国孙吴张俨所作。

又有人提出伪造《后出师表》的人可能是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

诸葛恪在吴王孙权死后被任命为吴大将军。

诸葛恪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和掌握兵权,打算发动对魏的战争。

但是此举遭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

于是诸葛恪就伪制了《后出师表》,以使自己的伐魏主张有一个旁证,因此表中才有“议者谓为非计”一句。

诸葛亮的命书(诸葛亮被盗号了)(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