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还有一种非常有名的关于曹雪芹的理论,认为《红楼梦》的作者应该是洪昇,这是何人呢?洪昇(1645年—1704年),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中国清代卓越的戏曲大家,与《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洪昇生于世宦之家,康熙七年(1668年)北京国子监肄业,二十年均科举不第,白衣终身。代表作《长生殿》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次年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长生殿》,而被劾下狱,革去国子监监生之功名,其诸多好友亦受牵连。后人有“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之叹。晚年归钱塘,生活穷困潦倒。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江宁织造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长生殿》,洪昇应邀前去观赏,事后在返回杭州途中,于乌镇酒醉后失足落水而死。

红楼梦是根据作者的身世改编吗(红楼梦的作者会是洪昇吗)(1)

洪昇是康熙年间非常有名的人物,结果近些年也被当成了曹雪芹,这个理论是这样认为的:洪昇出生在一个“百年望族”家庭,由于改朝换代的原因,造成家族没落;又由于家庭内部的矛盾,造成“子孙流散”,最终“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金陵十二钗”正是清初诗坛上著名的“蕉园诗社”成员———顾玉蕊、徐灿、柴静仪等正好为12位女子。她们都是洪升的亲姐妹和表姐妹,洪升年轻时与这些姐妹们一起踏雪踏青,诗词酬唱。她们的文学活动同《红楼梦》中描写也完全一样。

《红楼梦》的作者是洪昇的说法靠不靠谱呢?第一,其实这还是在没有看懂此书主旨的前题下盲目得出来的结论,把“曹家家事说”换成了“洪家家事说”,可也解释不了洪昇为什么把自己的家人上上下下骂了个遍,似乎洪桐县里没好人了,并没有看出贾家的原型应该是明朝皇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说法就是有严重先天不足的问题。

我们再看看那条著名的批语,也就是在“甲戌本”上第一回里把两条抄成一条的批语,如果还原成两条是这样:

〖甲戌眉: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

“壬午除夕”应该是第一条批语的结尾,而与后面的内容无关,也就是说曹雪芹并不是死在了“壬午除夕”,“壬午除夕”是第一条批语的时间落款。第二条批语是这样:

〖甲戌眉: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这样一来曹雪芹的死期应该是壬午年(1702年)之前,相比较而言洪昇死得太晚了,是在其后的甲申年(1704年)。第一条批语提到壬午年(1702年)除夕的时候“哭成此书”是指《红楼梦》这个时候已经全部完成,应该含前八十回和后二十八回,如果仅从前八十回来看根本看不出有什么要哭的,只有后二十八回那么血腥的大悲剧才能让人哭个不止。第二条批指明了曹雪芹没有完成全书就死了,死时只完成了前八十回,说明曹雪芹肯定是死在了壬午年(1702年)之前,而洪昇死在了壬午年之后的甲申年(1704年),从这一点上就可以把洪昇作者说完全给否定了。

红楼梦是根据作者的身世改编吗(红楼梦的作者会是洪昇吗)(2)

还有一个非常要命的地方,洪昇最有名的剧作是《长生殿》,《长生殿》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洪昇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在洪昇创作《长生殿》之前,无论是野史中还是一些戏曲中关于杨贵妃的内容都把她塑造成一个反面角色,或者是个导致亡国的女人,或者是个极为淫荡的女人,然而洪昇居然另辟蹊径,把杨贵妃塑造成了一个高大上的正面人物,是个受到冤枉之人,是个为国为民慷慨赴死而可歌可泣之人,成了一个大大的好人了。可是在《红楼梦》作者的脑子里杨贵妃的形象并不是洪昇塑造的那样,比如在第五回中提到:

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

这是暗指杨贵妃与安禄山私通之事,作者以此来暗示秦可卿是个大大的“淫奔女”,在第二十三回里提到:

想毕,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

这是指在当时流行的黄色小说中,杨贵妃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第三十回里,因为宝玉将宝钗比作杨贵妃,惹得宝钗少有的大怒,于是“敲扇机带双敲”,狠狠地教训了宝玉和黛玉一番。说明杨贵妃在作者的脑子里是个极为淫荡之人,自然宝钗作为一个黄花大闺女不乐意了,这些与洪昇的《长生殿》中杨贵妃的形象完全不是一回事,从而也证明了《红楼梦》的作者绝不可能是洪昇。相信会有人提到第十八回元春点戏中的《乞巧》,因为批语里明确指出了“长生殿”,这是怎么回事呢?关于这一点我早有论述,在更早的元代戏曲《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的一出戏就有“乞巧”和“长生殿”。在《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第一折里有这样的描写:

今日是七月七夕,牛女相会,人间乞巧令节。已曾分付宫娥,排设乞巧筵在长生殿,妾身乞巧一番。宫娥,乞巧筵设定不曾?(宫娥云)已完备多时了。(旦云)咱乞巧则个。(正末引宫娥挑灯拿砌末上,云)寡人今日朝回无事,一心只想着贵妃。已令在长生殿设宴,庆赏七夕。内使,引驾去来。(唱)

《红楼梦》的作者提到的“乞巧”应该是指《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的第一折,而不会是洪昇的《长生殿》,由此看来,第十八回元春点戏中批语提到的“长生殿”是不合适的,说明曹雪芹死在了1688年洪昇的《长生殿》首演之前,批书人写这条批语是在曹雪芹死后,而且应该是在洪昇的《长生殿》公演之后,比《红楼梦》的作者创作的时间晚好几年。估计还有可能有人提到凤姐点的“弹词”,在第十一回里:

凤姐儿立起身来答应了一声,方接过戏单,从头一看,点了一出《还魂》,一出《弹词》,递过戏单去说:……

有人指出这个《弹词》也是洪昇的《长生殿》中的一折,是这样吗?其实早人有研究过说《弹词》早在《长生殿》之前就有,所以不能说明此《弹词》一定就来自《长生殿》。而且有条批语指出:

〖庚辰眉批: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

很有可能凤姐点的《弹词》这段不是曹雪芹的文字,而是脂砚写的,这很有可能是在曹雪芹死后写的,而脂砚的思路跟作者有着很大的差别。在第六十二回里有这样的描写:

两个女先儿要弹词上寿,众人都说:“我们没人要听那些野话,你厅上去说给姨太太解闷儿去罢。”

这里也提到了“弹词”,不能说这个也是出自《长生殿》吧?因为用《长生殿》这样的悲剧来祝寿恐怕非常不合适,所以综上所述,《红楼梦》中根本就没有洪昇的任何痕迹,甚至关于杨贵妃的描写与洪昇在《长生殿》中的描写完全相反,在《红楼梦》作者的脑子里杨贵妃是个无耻下流的婊子,而洪昇的《长生殿》里她是个正经女人。而且洪昇死得太晚了,估计比曹雪芹晚死17年左右。

红楼梦是根据作者的身世改编吗(红楼梦的作者会是洪昇吗)(3)

我们从我刚刚公布的《红楼梦》钞本来看,在冒襄与《红楼梦》的作者关系密切,不但是“熟客”,而且还曾经“远道而来”,这个时候作者正在创作《红楼梦》,应该是最后一次增删的过程中,因为冒襄帮改了一个字,而这个字是在第十八回里,这一回这个时候与第十七回还没有分开,这都是最后一次增删的标志。冒襄是1694年死的,在这之前洪昇都是在北京,而冒襄晚年根本没有到过北京,所以他与洪昇之前没有任何交集,从而更证明了洪昇不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

本文转自:孔夫子旧书网社区 原文作者:V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