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半坡遗址##丝绸之路#

原创不易,支持请按“关注”,和我一起发掘古文字的秘密吧!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介绍资料(西安市半坡遗址)(1)

前言:

对于距今2200年前后重新启动的,西汉早期的北线丝绸之路,现代中国人在文化心理上,在知识结构上,在商业和政治层面,是可以接受并认可的。历史文献较多,西方的历史学家们,也一致认可。

如果,将中国北线丝绸之路的繁荣期提升到距今6000年之前,大多数的现代中国人则认为不大可能。因为,大家都担心自己的祖先们走不了那么遥远的路程。

即便考古文物作为实证,在距今6000年前的西亚中亚彩陶上布满了中文字,大家还是熟视无睹,不敢承认那是中文字,而是归纳为不认识的符号{思想约束}。

距今6000年前,中国人如果要从西安出发到达西亚和欧洲地区经商,沿途如何实现食物补给?这是个很好问题!

1:于距今6000年前北线丝绸之路的驿站,叫做“窴”。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介绍资料(西安市半坡遗址)(2)

{上图为甘肃省酒泉悬泉置驿站遗址的复原图}

悬泉置的“置”字,是指西汉王朝早期中国官方在甘肃省设置的丝绸之路补给站和收税点。等走过了新疆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地区,沿途就只有民间经营的补给驿站了。

于距今6700年-6000年前后,北线丝绸之路上由民间经营的商人补给驿站,叫做“窴”。为什么叫做“窴”呢?《诗经》有记载,三星堆青铜器上的文字也有记载。

《诗经,国风,卷耳》: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沮{砠}矣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介绍资料(西安市半坡遗址)(3)

{上图为西安市半坡遗址复原图,距今6700年-6000年。}

《说文》寘{zhì}:置也。

西汉早期,刘姓王朝政府将北线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叫做“置”,是对新石器时代至于西周早期{3040年前后}文化和历史“寘”的继承,而不是创造。

{个人感受和观点:如果述说历史不引用历史文献为证据,是何等的粗暴和粗俗。个人想象的发挥的,没有依据的历史陈述方式,迟早会退出历史研究的舞台。}

距今6700年-6000年前的西安,古城名称和功能是“寘”和“窴”

“置”,是指放置流转商品货物的场所。

新石器时代的“置{寘}”,有别称为“行营”,西安市半坡文化,是流动的“行营”文化,而不是静止的文化现象。半坡古城,是中国北线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彩陶文化,从西安半坡连续延伸至于西亚地区。

于距今4200年-3040年前后,从西方迁徙回来的西方中国人后裔在此居住,所以叫西安。

“安”字,是指安营扎寨,居住。

距今3040年前后,周王朝政府占领了西安市,《诗经,卷耳》记载周朝政府将西安市由“寘”,改称为“周行”。西安市,不是周王朝的“王城”所在地,而是行宫。西周时期的西安市,政治地位被现代考古学家们高估了,所以出不了属于周王的文物。

“周,行”,是指周王朝的“行营”{暂住地,行宫}。

《诗经,卷耳》记载的“沮河”,在西安市旁边的富平县。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介绍资料(西安市半坡遗址)(4)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介绍资料(西安市半坡遗址)(5)

{上图为半坡遗址彩陶}

【廣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晕:禹慍切,音運。

半坡彩陶中的人,表现出晕乎乎的样子,是为了表现出运货的“运”字。

距今6700年前的西安市,是北线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物流运输城市。

《说文解字》窴{diān}:置放。今作塡。按窴塡同義。塡行而窴廢矣。从穴。真聲。待切。十二部。

于距今5000年前的丝绸之路,从中国出发到达西亚地中海沿岸,沿途皆有半地穴式样的建筑房屋供往来的商人居住和补给食物,所以“窴”字,从“穴”字。

{现在中国的考古学家们已经走出国门,到中亚地区参与考古工作了。想必,他们自己是有所认知的。读者们,也可以看一些相关的报道。}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介绍资料(西安市半坡遗址)(6)

{上图为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半穴居房屋复原图}

北线丝绸之路,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气候炎热,半地穴房屋可以保暖和降温。

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建筑名称叫做“窴”。

置放商品货物的房屋,叫做“窴”。

半坡遗址的房屋,具有居住和仓库的功能。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介绍资料(西安市半坡遗址)(7)

{上图为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纺轮}

距今6700年-6000年前后的丝绸北线起点,不在西安,而是在山东省莱州半岛地区。

这一时期中国的丝绸产业还不成熟,“丝路”的主要商品是“麻丝{苎麻}”和“麻绳”,“麻布”商品出口外贸。

【海篇】窴:音田。塞也。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介绍资料(西安市半坡遗址)(8)

{上图为新疆于阗的位置图}

于距今5000年前,新疆于阗地区是最大的轻纺商品出口贸易中转基地。这一区域的大地名,叫做“罗布泊”。6700年前,罗布泊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之一,所有往西方出口的轻纺商品皆在此处上船,往喀什方向,或者往乌鲁木齐方向航运。

“罗”,字义是指各种麻绳网,也指丝绸,叫做“绫罗”。

“布”,字义是指麻布,葛布。

“泊”,字义是指内陆湖。

于阗,6700年-6000年前是建立在水中的“威尼斯”城市,是中国最大的丝绸之路商业驿站“窴{音田}”。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介绍资料(西安市半坡遗址)(9)

于阗水上城市的建筑,不是半地穴式样,而是干栏式样的建筑,所以“窴”字音“阗”字。

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是资本家和外贸商人群体,雇佣的皆是“塞种人”干苦力,沿途运输货物。所以,“窴”字,字义为“塞”字。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介绍资料(西安市半坡遗址)(10)

{上图为罗布泊}

现在,大家看到的新疆罗布泊地区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干旱沙海,无法想象在距今6700年-6000年之前,这里发生过繁华的,人声鼎沸的外贸航运贸易。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商人群体,最擅长走水路,商品运输成本低廉,运动速度很快捷。沧海桑田,历史变迁,是真实的场景。

不要忘了罗布泊的孔雀河,因为西亚伊拉克乌鲁克文化的彩陶典型图案就是孔雀。孔雀,是中国云南省的文化标志。

西亚的早期文明,来自于中国。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介绍资料(西安市半坡遗址)(11)

{上图为商代青铜器}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介绍资料(西安市半坡遗址)(12)

商代青铜器铭文识读:羌,父乙,乞。驴子

于距今5000年-3220年前后,中亚地区丝绸之路上的主要陆地运输家畜是“驴子”,而不是骆驼。

驴子,属于真兽亞纲动物。真,是“寘”和“窴”的字根。

骆驼是中亚西亚和阿拉伯半岛阿拉伯人族群惯用的牲畜,阿拉伯人最高的神是“真主”。

新石器时代中国羌族人的主要职业,也不是单一的放羊。羌族人一边放羊,一边还往要赶着驴子往西方地区运输麻绳和布匹商品。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介绍资料(西安市半坡遗址)(13)

{上图为西安市半坡遗址雕塑}

考古遗址,是静态的。

要在静止的文化现象里看到动态,流动的,前行的文化痕迹,

就必须要着重研究西亚地区距今6700年-6000年前后的彩陶和文字,用西亚文字和中国的文字作对比,就能清晰的看见:“北线丝绸之路,繁盛于西安半坡文化时期”。

原创不易,支持请按“关注”,和我一起发掘古文字的秘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