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绾,一位生活在15、16世纪的浙江台州府黄岩县(一作太平县)人作为政治家的黄绾在《明史》有传,一生经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先后四次出仕、三次请归、一次“闲住”,往来于台州与两京(京师、南都)之间他因参与了嘉靖三年的“大礼议”并极力主张“继统不继嗣”、作为钦差抚勘过“大同兵变”而受到嘉靖帝的赏识与信任,又因晚年出任正使、出使安南未行而罢官,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金融学著名学者?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金融学著名学者(张宏敏再寻黄绾)

金融学著名学者

黄绾,一位生活在15、16世纪的浙江台州府黄岩县(一作太平县)人。作为政治家的黄绾在《明史》有传,一生经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先后四次出仕、三次请归、一次“闲住”,往来于台州与两京(京师、南都)之间。他因参与了嘉靖三年的“大礼议”并极力主张“继统不继嗣”、作为钦差抚勘过“大同兵变”而受到嘉靖帝的赏识与信任,又因晚年出任正使、出使安南未行而罢官。

作为思想家、哲学家的黄绾,《明儒学案》中辟有专案这样介绍他——学富五车,志在天下,一生以学“圣人之学”而“明道”为己任,青年时期师从浙南理学名家谢铎并刻苦用功于程朱理学,中年时与王阳明、湛若水等心学大家结盟共学,曾服膺于王阳明“致良知”教并创办石龙书院,致力于在浙南一代传播弘扬阳明心学。阳明殁后,多次上疏为阳明争取“名分”,撰有《阳明先生行状》,辑刊《阳明先生存稿》,还嫁女于阳明哲嗣王正亿并抚养其长大成人。晚年“闲住”黄岩,隐居翠屏山,以读书、著书、讲学终老,并能自觉地开展对宋明诸儒学术思想的批判,进而明确提出具有自家特色的“艮止执中”之学,可谓中晚明时期“王门”内部自觉修正“王学”的先驱人物。

对于黄绾这位明代浙中王门的杰出代表与阳明后学的关键人物,目前网络搜索引擎以及公开出版物对其生卒年份、表字、职官等基本资料是怎样描述的呢?先看《中国哲学大辞典》(方克立主编,1994)这部工具书中“黄绾”辞条的描述:

黄绾(1477—1551)明学者。字叔贤,号久庵、石龙。黄岩(今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人。以祖荫入官,授后军都事,历任南京都察院经历、南京工部员外郎、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为学初师谢铎,宗程朱,继师王守仁。后对王学有所批评。……尖锐批评王学和禅学的“无思”“无为”,指出“宋儒之学,其入门皆由于禅”,“禅学益盛,实理益失”(《明道编》)。有《石龙集》《明道编》。

网络搜索引擎对黄绾生平学行的介绍大多类似。其实,只要我们按照当代史学家陈垣先生倡导的“史源学”研究路径,稍微检索一下《明世宗实录》、明清两代学者文集及近现代以来的学术研究成果,就会发现这些对黄绾的描述有不少误笔之处。

关于黄绾生卒年,除《中国哲学大辞典》给出的“1477—1551”,还有两种观点:“约1477—约1551”和“1480—1554”。无论哪一种,对黄绾享年75岁的提法没有怀疑。明代学者李一瀚《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黄公行状》、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卷四《黄宗贤先生》、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三《尚书黄久庵先生绾传》均记黄绾“享∕卒年七十有五”,惜未明确标识生卒年。

“约1477—约1551”的提法最早由容肇祖先生在1940年发表的《王守仁的门人黄绾·黄绾传》中提出。其依据是黄绾《东盘山生圹自铭》署名时间为嘉靖二十三年九月、黄承德跋《明道编》日期系嘉靖二十六年五月,吴国鼎跋《明道编》[嘉靖二十九年(1550)春]文中没有说黄绾之死,“黄绾似尚健在”;又根据康熙《黄岩县志》卷八《灾祥》记嘉靖三十一年五月“倭寇犯县治,舶舟澄江,盘踞七月”云云,以为“黄绾必死在嘉靖三十一年之前”。“嘉靖二十九年春似乎尚存,三十一年必已死去,故此假定他死在嘉靖三十年,以年七十五岁计,他的生年可假定为成化十三年。这个假定,相差必不远。”容肇祖在稍后出版的《明代思想史》关于“黄绾思想”的论述中也坚持了同样的看法。

侯外庐先生在几处著作中将“约”省去,径作“1477—1551”。此后被大加援引。

然而,唐宇元先生在参与侯外庐等先生主编的《宋明理学史》“黄绾的学行与‘艮止’说”的行文中最早提出生卒年为“1480—1554”。吊诡的是,唐先生作为撰文者之一,竟然提出了与侯先生不一样的观点。当然唐宇元的观点也有学者引用,惜大多没有翔实的史料支撑。

笔者掌握有三条证据,完全可以判定黄绾生卒年确系“1480—1554”:一是今藏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沙门镇路上村的刊刻于民国乙卯(1915)年的《洞黄黄氏宗谱》,其卷四“黄绾传”对黄绾生卒年月日期有详细记载:“府君(黄绾)生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二月十一日辰时,……卒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九月初四日戌时,……享年七十有五。”二是《明世宗实录》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九月壬寅”条下提到“壬寅(初四日),原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黄绾卒”。三是黄绾著《石龙集》卷二十五《五弟宗哲墓志铭》文,提到黄宗哲“小予(黄绾)十岁”,而宗哲“生于弘治庚戌(1490)正月十五日”系黄绾亲书,据此可推知黄绾本人生于1480年无疑。

前揭《中国哲学大辞典》提到黄绾的表字是“字叔贤”,网络搜索引擎有“字宗贤,又/一字叔贤”的提法。“字叔贤”的始作俑者系黄宗羲。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三《尚书黄久庵先生绾》作“字叔贤”。

勘对目前存世的各种文献,可以得知,黄绾的表字只能是“宗贤”而非“叔贤”。诸如,与黄绾系亦师亦友关系的王阳明,写给黄绾的书信均作“答黄宗贤”“与黄宗贤”“别黄宗贤”,检索整部《王文成公全书》,根本没有“黄叔贤”的称谓。“方叔贤”的称谓倒是有不少,可“叔贤”在《王文成公全书》中的表字,则属于方献夫(1485—1544,初名献科,号西樵,广东南海人)而非黄绾。又,王阳明早期门人徐爱在与黄绾的诗词唱和中也用“宗贤”的表字,比如《和友人黄宗贤漫兴二绝》《送黄宗贤谢病归天台》等诗题中就称“黄宗贤”而非“黄叔贤”。王廷相《王氏家藏集》涉黄绾处,亦多用“黄君宗贤”语。黄绾诗文集《久庵先生文选》诸卷首,均标识有“黄岩黄绾宗贤甫著”的字样。可见,黄绾表字“宗贤”系史实。

早在黄宗羲《明儒学案》(成书于清康熙年间)撰“黄绾传”之前,明代中后期两位学者:李一瀚的《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黄公行状》、徐象梅的《黄宗贤先生传》中,均记到黄绾的表字系“字宗贤”。至于《明儒学案》黄绾“字叔贤”之误撰,系黄宗羲本人疏忽所成,抑或后世刊行《明儒学案》时误刻所致,则有待详考。 《中国哲学大辞典》辞条在介绍黄绾的官位时,以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或曰“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而笔者在《明史》《明世宗实录》中检索黄绾官衔时发现,黄绾所授礼部尚书实系“京师”即北京的“礼部尚书”而非“南京礼部尚书”。

黄绾如何官至“礼部尚书”,《明史》有详细记载,比如卷一七《世宗本纪一》:“(嘉靖)十八年春二月,……起黄绾为礼部尚书,宣谕安南。”卷一百九十七《黄绾传》:“十八年,礼官以恭上皇天上帝大号及皇祖谥号,请遣官诏谕朝鲜。时帝方议讨安南,欲因以觇之……特起绾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为正使。”

黄绾挚友湛若水在《阳明先生王公墓志铭》中交待撰写缘由时,称黄绾为“礼部尚书”并非“南京礼部尚书”:“甘泉子挈家闭关于西樵烟霞之洞,故友新建伯[阳]明王先生之子正亿,以其岳舅礼部尚书黄久庵公之状及书来请墓铭。”此外,黄绾本人为先师谢铎《桃溪类稿》所作“序”文末了署名即云“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前詹事兼侍讲学士同修国典经筵讲官门人黄岩黄绾百拜书”。径言“礼部尚书”,而不加“南京”二字于前。《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三年九月壬寅”条“黄绾传”在记录黄绾曾任官衔时,亦提“原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如上所举数条材料足以说明,黄绾“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的提法系误笔,应予纠正。

(作者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作者:张宏敏

编辑:刘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