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最懂年轻人的老师(她32岁的博士海归)(1)

图片来自于网络

我们经常看到“要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才不会留有遗憾”这样的话,并深以为然,却很少有人真的能实践。

一来是很多人误会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以为“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就是要拼命工作、努力生活,要用大量“有意义”的活动填满每一天。

可是,当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天的时候,你真的想工作吗?真的想去参加各种活动吗?

二来是因为大家很难真正体会“生命中最后一天”的感受。因为没有经历过意外或者感受过亲人突然离世的打击的人,很难体会到“不知道意外与明天哪个会先来”的遗憾。

所以很多人在面临现实的压力的时候,会很自然地将自己想要的生活挪后。毕竟,生存比个人喜好要重要多了。

而于娟,作为一个乳腺癌晚期患者,用《此生未完成》这本书记录了自己患癌后的所思、所想、所经历。向人们讲述了当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将要来临时,她是怎么过的。

复旦大学最懂年轻人的老师(她32岁的博士海归)(2)

图片来自于网络

01 病痛

于娟发现自己得了乳腺癌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全身骨转移。CT里,她的全身骨骼都有阴影。乐观的于娟自我调侃说“乌骨鸡啥样我就啥样”,还戏称自己是“乌骨人”。

因为文字功底浅薄,我只找得到“乐观”“坚强”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她,但实际上,在我心里这两个词的分量远远不够。

全身骨转移的意思是说,癌细胞已经遍布整副骨架,无时不刻不在啃噬着于娟的骨头。

她在入院的前三天,在没有确诊之前,是没有医生敢给她开止痛药的,她是全凭着毅力在忍受。

对于一个经历过车祸骨折、每个月都要忍受重度痛经的人来说,我对疼痛这种感觉充满了恐惧。

曾经,我亲眼看着医生用一把锤子将一根铁钎一下一下钉穿我的胫骨,然后痛晕了过去。那时候,医生是给我打了麻药的,但麻药对骨头没有作用,所以,我仍要靠自己忍受穿骨之痛。

复旦大学最懂年轻人的老师(她32岁的博士海归)(3)

图片来自于图片库

当时的我只是忍受了几分钟的骨痛,就已经耗尽所有精力,无法承受。于娟却忍受了整整3天,还是在全身骨头都在被啃噬的情况下!这是多么巨大又难以忍受的痛苦呀!

我想,可能只有巨大的求生欲才能让她捱过这样的痛苦。

但,也是因为求生欲,让她差点丧命。

6次化疗后,于娟的情况开始恶化,大家开始陷入无措和恐慌。这时,丈夫光头从一个病友的家属那里得知了一个民间中医,跑去考察后觉得靠谱。在和于娟商量后,就送她去中医那里医治了。

但这个所谓治好了很多癌症患者的中医,其实是一个骗子。和于娟一起去治病的4个人都死了,于娟是唯一一个活下来的人。

于娟在《黄山受骗记》中写道:“人但凡有欲望,就会辨识不清真相,就会误判,就会被骗。哪怕这种欲望,仅仅是求生。”

于娟这句话写得平静,我却读得悲愤。早知道世间险恶,却不知如此险恶。早知道骗子这个行当就是喝人血吃人肉的,可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行骗了,而是赤裸裸的谋财害命!

复旦大学最懂年轻人的老师(她32岁的博士海归)(4)

于娟病中仍在坚持写博客

02 反思

在患癌后,于娟写了很多字。在这些文字中,有回忆,有病情记录,还有反思。

作为一个曾经留学海外,年纪轻轻就拿了2个硕士1个博士学位的复旦青年教师,于娟在病中反复思忖自己患癌的原因,并在《“为啥是我得癌症”的非学术报告》中记录了下来,以便给大家一个警醒。

首先,于娟的饮食习惯很不好,她不仅嗜荤如命、暴饮暴食,还喜欢尝鲜。

或许因为爸爸是厨师的缘故,她经常能吃到普通人家饭桌上吃不到的东西,比如孔雀、海鸥、鲸鱼、梅花鹿、羚羊、熊、麋鹿、麂子、五步蛇等等。

很多人都喜欢吃野味,是种猎奇心理,但它的风险也很大。远的不说,就说这次新冠病毒,最开始的时候大家怀疑和野味有关,就是因为在蝙蝠身上检测到的病毒排列和新冠病毒很像。另外,2003年的非典,也是源于果子狸。

鉴于此,大家还是保持正常饮食比较安全。

复旦大学最懂年轻人的老师(她32岁的博士海归)(5)

图片来自于图片库

其次是睡眠习惯。于娟是一个习惯晚睡的人,对她来说,能在凌晨1点前睡,就已经是早睡了。

而现在,晚睡似乎已经是我们的一个普遍习惯了。尤其对很多人来说,忙碌了一整天之后,好容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有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谁还舍得用来睡觉呢?

只是晚睡带来的后果也是可怕的。猝死,这个词在社会新闻中屡见不鲜,而当事人往往年富力强,唯独缺觉。

第三,是突击作业。

于娟说自己是2W女孩儿。为什么呢?因为她的大部分人生都在读书,而读书就需要考试,于娟往往考前两个星期(two weeks)才会突击学习,最高纪录一天看了21个小时的书。

同样的情况往往会出现在拖延症患者身上。在截止日期之前总是有各种借口挥霍时间,而一旦截止日期近在眼前,就不得不拼命、玩儿命了。

最后一点是环境问题,这是一个靠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于娟在书中给出了一个当时(2011年)的数据:每10万人中就有180个癌症患者,每100个上海女性中,就有一个人是癌症患者。

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据。不过癌症的诱因有很多,每个人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大家不要因此陷入恐慌。

最重要的是关注自己的身体,尽量做到健康饮食、健康作息。另外,每年的体检很重要。因为即使是癌症,如果能在早期被发现,也是可以治愈的。

复旦大学最懂年轻人的老师(她32岁的博士海归)(6)

图片来自于图片库

03 不舍

看于娟的文字,会觉得她是一个很豁达很幽默的女子。她唯一无法豁达的,就是对家人的不舍。

她对爱情很豁达,会和丈夫光头玩笑着讨论自己去世后,他的下一任是谁。

但提到父母儿子,她却写道:“我甚至想,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像个瘫痪病人,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蹦蹦跳跳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于娟清楚地知道,妻子这个身份是可以替代的,但女儿、妈妈这个身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于娟在生病前是一个很好强的人,曾经试图用三年半的时间同时搞定一个挪威硕士和一个复旦博士学位。所以她的人生总是很忙碌,这也是令她极其后悔的一件事——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亲人。

复旦大学最懂年轻人的老师(她32岁的博士海归)(7)

于娟一家三口

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总会把家人的需求一再推后。等我有时间了,就回家;等我有时间了,就带你去玩儿;等我有时间了……

可“有时间”这个时间点似乎永远也不会到,家人永远都在等。而你也从未意识到,在这个等待中,你可能会失去什么。

我大学毕业的第二年,爷爷突然被查出肺癌晚期,肝转移,前后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

我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在所有的孙子辈孩子中,爷爷最是偏爱我。即使已经工作了,每次回家,爷爷还会偷偷塞零花钱给我。

可那时的我,总是觉着有很多事要忙,忙得根本没时间回家,忙得抽不出一点时间陪他。

所以,在听到这个噩耗时,于我来讲,无异于五雷轰顶。

也因此,我懊悔至今。

或许说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有些夸张。但在做选择的时候,请一定不要留有遗憾。

因为你真的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