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的黑暗心理(优等生也会有黑暗时刻)(1)

《阳光普照》是2019年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因为某种原因,并不为内地所知,直到许光汉因为《想见你》红起来,粉丝们纷纷找出他的旧片子,包括这部他甚至没有很多戏份的《阳光普照》。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台湾家庭,父亲是驾校教练,暴躁偏执,不善言辞。母亲是歌舞厅的化妆师,温柔包容,智慧坚强。

大儿子是许光汉演的阿豪,乖巧听话成绩也很优秀,但因为没有考上第一志愿医学院,所以正在复读。

小儿子陈健和,是个“问题”少年,不学无术,惹是生非,电影开头就跟兄弟带着刀去找仇家,兄弟把仇家的手砍断了,法院把弟弟也判了三年。

不止这个麻烦,在少管所期间,女朋友小玉找到她母亲,告诉母亲怀着陈健和的孩子。最后母亲把怀孕的小玉带回了家照顾。

父亲早就放弃小儿子,在外面跟人提起来,只说自己有个大儿子,很快要念医学院。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某个寂静的清晨,阿豪洗好澡,整理好房间,甚至把手机电脑的一切记录也删得干干净净,然后从楼上跳下去了。

读危机干预的时候,老师说,所有抑郁的人不一定都会自杀,但自杀的人一定是抑郁的。从影片呈现出来的关于少量的阿豪的片段来看,每个细节里的抑郁症状是显而易见的:

明显的低食欲,喜欢他的女孩晓真第一次看见他,问他为什么吃这么少。

情绪低落,神情恍惚,在课堂上走神,公然挑衅老师。

兴趣活动降低,社会功能受损。在他离世前两个星期都没有去上课。

当然最明显的是带有求救含义的他讲述的司马光的故事和发给女孩的最后一条短信。

优等生的黑暗心理(优等生也会有黑暗时刻)(2)

优等生的黑暗心理(优等生也会有黑暗时刻)(3)

那个在缸里的孩子,是司马光自己。也是阿豪自己。也是这个故事的原创袁哲生自己,一个同样彬彬有礼,温柔善良,但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的台湾作家。

司马光砸缸救了自己,阿豪和袁哲生却被太强烈的阳光吞噬。

就像后来他自杀前给晓真的那条短信:

优等生的黑暗心理(优等生也会有黑暗时刻)(4)

他多么希望自己,有一个阴暗的角落,让自己躲起来,也多么希望,有人能砸破缸,看见阴暗角落的自己。

可是他没有。父亲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他身上,他优秀敏感体贴温暖,他从来从来是弱化自己需求,体贴懂事的那一个。他在母亲无计可施的时候,主动提出帮忙,他体察到小玉的心情,主动提出带她去看自己的弟弟。

他是被24小时的期望关照的人,同时也是24小时必须保持光亮的人,他不仅没有阴影可以躲,还必须做个太阳,把所有的光热的献给别人。

就算是逝世后父亲和弟弟梦见他,都是不约而同地梦见他说,我就是回来看看你们。

仿佛还需要继续用阳光抚恤家人。

这样的人生当然很累了。

很多人以为自杀的人,是自己想死。其实不是,是实在不知道怎么活下去。

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但把生命截止在完美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就如阿和说的哥哥这辈子什么都好,只有自杀才是做错的事情。


有时候陪人聊天劝慰时最常说的是,要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休息一下,允许自己偶尔偷懒一下。尤其是明明人生已经特别优秀的人,不止优秀,还很善良体贴正直的人,但她们永远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我想这就是阿豪说的阴影。我很希望她们能给自己安排一点尽情地躲在阴影里的时间,而不感到内疚。可以自私一点,活出自己一点。

很多人不明白阿豪为什么自杀。看电影的时候我想到了美剧《This is us》。四个季度的故事交叉讲述三个孩子是如何地被养大成人,又如何成为今天的自己。从小Randall就是最让人省心的那个孩子,在家夜里感到害怕希望爸爸陪自己的时候,爸爸对他说:

优等生的黑暗心理(优等生也会有黑暗时刻)(5)

家庭中更懂事的那一个,都有这样的负担,要做那个让人更省心的孩子。

所以在Randall很小的时候,他就会故意把考试考砸,假装不会做心算题,唯恐自己因为太优秀得到父母不一样的待遇。

这样因为怕得到不公平的优待的自罪感,没有曾经经历其中的人恐怕不会知道。

传统观念里以为,家庭中有两个孩子,优秀的那个是光环加身,普通的那个只能一辈子活在优秀的光环的阴影之下。却不知道作为阳光那一方的脆弱。

所以阿豪才会说,世界上最公平的是太阳,人都没有办法做到公平。


还有的时候是听到学校老师抱怨现在孩子的抗挫能力太差,动不动就要寻死觅活,说他们小时候,哪有什么自杀的案件。现在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想不开的。

人们通常以为,物质的满足必然带来幸福感增长,吃饱穿暖功成名就就没有资格再抱怨。然而物质的满足更容易照见灵魂的空虚。物质不满足的人,才会奋力去生活。因为物质是可见的,可以努力的目标。

他们也说,我们要多一点挫折教育。但其实无法承受挫败的孩子,往往有的是严格而不允许孩子犯错的家长。不会拥抱错误的家长和老师,才会教出不允许自己犯错的孩子。

犯错带来羞耻感,羞耻感向内攻击自己是内疚抑郁,向外攻击别人是愤怒乖张。看似完美处处阳光却渴望阴影的阿豪和深陷阴霾愤怒叛逆却需要关爱的阿和是很多青春少年的常态。因为没有人教给他们和自己的不完美共存的方法。

阿豪的完美和阿和的“糟糕”也是所有人心中的两面,和大部分家长一样,他们的父亲不肯接受糟糕的那一面。阿豪在课堂挑衅老师讲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时已经在挑战传统礼教了。所以他每次看见父亲对弟弟的决绝时,并不会感到得意,反而是矛盾和惊慌,因为那是父亲对“错误”和“叛逆”的态度。

《我们的一天》里,爸爸对三个孩子说,I want you everyone of you to be as different as you can possibly be, in a good way(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尽你们所能地活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往好的方向那种)

这是我想象中挫折教育应该有的部分,不是给了所有的关爱和期待让他们溺死在日光中,而是也给他们一点做错事的空间;不是给了孩子随便什么挫折让他们去承受,而是给孩子对待挫折的包容和勇气。

撰文:小雨姐姐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关注我,一起用心理学视角看世界。

优等生的黑暗心理(优等生也会有黑暗时刻)(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