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身边的历史记忆 德州记忆马惠彬(1)

明·万历四十年(1612),时任山东巡抚的黄克缵,发现德州城墙有些破旧、局部损坏,为此,他多方筹集资金为修缮德州城作准备,在他积极的努力下,朝廷为此拨银五万锭。随即他便命时任济南同知、德州知州的孙森负责对德州古城墙进行加固、修缮工作。

孙森在主持对德州城进行修葺的过程中,对全部的城墙进行了维护,重修了敌楼、戍舍等。与此同时他在城墙的东南角上建了座雁塔(题名塔),在小西门南的城墙上建了座标志性建筑“振河阁”。这次他共用时三年的时间,将德州城墙修葺的超过了初建,城池修完后,他认为德州城的防御设施俱已齐备,故将原来的“定边门(大西门)”改成了“聚秀门”。

从此,德州的雁塔和镇河阁这对孪生兄弟,它们一个在古城墙的东南角上,高高在上可俯瞰全城。一个在德州城风景秀丽的旅游区小西门一带,可俯瞰大运河的胜景。一时它们便成了德州城的标志性建筑,迎来了诸多的文人墨客、巨富官僚,提笔斜视对其赞扬。

德州雁塔的来历

德州雁塔又称题名塔,它建在德州古城墙的东南城墙角上,即现在与人民医院相对的德城区工商银行处。说起“雁塔”人们会联想到西安古城外民曰“提名塔”的“大雁塔”。提起“题名塔”之名,人就会引出“雁塔题名”的成语典故:

话说: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西安慈恩寺,一时兴起、见景生情,便将自己的名字题在“大雁塔”的墙壁上,不料,此举却引来了诸多文人们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们更是把在“大雁塔”上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后来竟出现了,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如做到了卿相之高职,他还要回来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

在雁塔题名的人群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又如另一位新科进十刘沧写道:“紫毫粉壁题仙籍”,简直以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这一自发的活动,后来就成了进士及第们的代称。由此,而引出了著名的“雁塔题名”的这个典故。

后来,这件事引起了朝廷和各地官员的重视,故历代朝廷便在指定的位置,对新中的进士进行题名,如在北京的孔庙里,就有元、明、清三代进士的题名碑198块。各地衙门、官员、乡绅也纷纷效仿,分别在当地的文庙里或者是新建的乡贤祠、题名塔里,为本地的进士、举人等名仕题名立碑。这样,就有了德州城的雁塔(提名塔)。

威武雄壮的雁塔

明万历四十年(1612),时任济南同知、德州知州的孙森,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借修城墙之机修建了德州“题名塔”,为名仕们题名留世,并为该塔命名为:雁塔,估计就是借助于“雁塔题名”的成语吧。

德州雁塔占地面积约44平方米,系七层六角楼阁式、砖石结构的建筑。它内部分三层,是绕内壁设蹬道盘旋而上的空筒式结构。塔内的墙壁上镶嵌着石板,上面镌刻名人的名讳和中进士、举人的时间,及后任的官职等。

德州雁塔全部用青砖所砌,它总高约30米,其中塔基约5米。系典型的底部粗大、而顶尖的中国式宝塔。它逐层收缩、层外出短檐,檐下用砖砌斗拱。在每层的交错处开窗,塔顶系六角形的尖顶高翘的飞檐峭壁,塔顶部中心略呈高凸状,中间建有葫芦状塔尖。整个建筑比例协调,格调庄重威严。整体造型简洁明快、古朴玲珑,挺拔秀丽、造型优美。

德州城东南墙角上的雁塔是一座题名塔,其古塔的本身并不算太高,但是,由于它建在了高约十几米的古城墙的东南角之上,站在城墙上近看它是那么孤高挺拔、巍巍凌空,给人们一种悬念感。在城墙下仰视雁塔,它高耸入云、直插云天,给人们以高高在上的感觉。在古城外十几里处观看,“雁塔”耸指苍穹,塔身隐没在烟波雾霭之中,犹如仙境覆盖了古州城。

纵观雁塔,它体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礼教思想和观念,大有成名文人、高于该城之上的含意。

明清时在它脚下的城墙内,是老槐垂柳、苍郁松柏、丛丛翠竹,浓郁绿色,使游人产生空间幽邃、深莫能测之感的“澄碧园”。艳阳下,园中清秀的湖水中宝塔倒影,人在塔园辉映中游,真乃美不胜收。由此可见德州雁塔不仅仅是一座题名塔,而更是一座登高眺览、装点州城的游览性宝塔,绝对可称之为:德州城典型的标志性建筑。

德州的雁塔效仿“雁塔题名”而建,从开始建筑就设计了此种功能。塔的腹中皆空,如同一座房屋,四壁均镶嵌着光滑的青石板。青石板就是用来镌刻,德州籍的进士、举人之姓名、及第时间的。

据有关史料记载:该塔建完后,就从明洪武27年(1394),德州城的第一名进士刘谦开始,一直记录到明崇祯16年(1643),德州城中的进士荣尔奇为止,先后共收录了61位进士;并从明洪武23年(1390),德州第一名明朝的举人张璞开始,到明崇祯15年(1642),最后一名明朝的举人宋炳为止,先后收录了196名举人。

该塔是明万历四十年(1612)建的,可塔中的名人却记录到了明崇祯15年(1642),这就说明了明朝德州城的官衙,每年都在不断的对其进行增补和维修。可进入了清朝前期,该塔就无人过问了。并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到了清康熙四十年(1700),即该塔建了近80多年后,因多年无人管理而四处破埙。当时号称德州先生的户部左侍郎二品大员田雯他病乞休,而回德州原籍修养。在这期间,田雯出资并发起募捐、筹集资金,对德州雁塔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葺。

修茸后的德州雁塔,外形整旧如新,塔内在适当的位置增加了两块石板,对原来的题名进行了整修并增补了明后期的进士和举人,增加和补题了从清顺治年间到清康熙年间德州籍的进士16人、举人28人。

原来在提名石板上,是由明成化年间,兵部左侍郎张海为其写的《德州科第题名记》置于榜首。这次修茸后,田雯又为此作了《题名记》置于张海的《题名记》之前。

德州雁塔的题名,因科举中规定考中举人即可做官,故考中举人也视为州城的荣耀。为此,塔中的题名包括举人和进士两个层次。

因明清时代德州城所中的举人、进士人数太多,本文仅录了进士名单如下(按考中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明代65名:刘挥谦、韩 嵩、王鼎、陈敬、赵安、尹禧、曾清、夏忠、苗灏、焦显、郁纶、谢敬、张宾、屈祥、陈谊、张海、杨溥、解敏、陈理、邹祥、马碁、宋毓、袁摈、曹恩、赵伸、杨概、须澜、王汝楫、叶洪、程瑶、承林、马九德、刘佐、卢宗哲、马佩、杨顺、陈志、翟澄、张子顺、李逢时、王楠、姚绍祖、丁永成、曾镒、田三戒、吴思敬、张大业、李勋、王幼慈、王祖嫡、周诗、谢廷策、程绍、叶敬愿、杨槚、宋鸿儒、谢升、金炼、何显宗、赵继鼎、王都、卢世傕、罗国士、李赞明、荣尔奇。

清代49名:李浃、李源、田绪宗、温泮、孙继、萧惟豫、尹严维、陈洪谏、赵其星、田 雯、李进、卢道悦、李 涛、田 需、冯廷櫆、孙 勷、李柄、萧炘、戴寿名、卢见曾、颜希圣、李征临、孙于敦、李世垣、吕东表、宋弼、孙今筵、卢荫惠、李有基、卢荫溥、卢荫文、封大寿、田 瑛、封宗良、吕崇修、赵 任、田元春、阎朝贵、卢庆纶、林大木、陈大诰、赵朴、李汝霖、吴华年、魏乃勷、马翥、马翙、徐象震、田毓珩。

德州身边的历史记忆 德州记忆马惠彬(2)

之后,是否另有人对其有所增补,暂时查不到史料相关记载,可“提名塔”内部的石板上仍留有可继续提名的空间。可这座威武壮观的题名宝塔,却一直屹立在德州城东南角的城头上,直到日伪时期。最近,在一张日伪时期的明信片上,看到了该塔的照片(见图片)。这证明了,该塔起码在1945年前,其外表还是比较完好的。

不知何故,时间推移到1950年前后,德州的雁塔就只剩下底座了,1951年随着此处城墙的消失,它便也在德州城大地上消失了。(文中的名讳抄写于相关的文史资料,如有错误有作者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