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陈斯斯

公共卫生事件的常见问题(公共卫生大家谈)(1)

郁斐 设计

家庭消毒有哪些注意事项?哪些是过度消毒、无效消毒?消毒剂是不是浓度越高越好?使用添加消毒剂的加湿器安全吗?

6月9日18:00,在“公共卫生大家谈”系列讲座第九期中,特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消毒与感染控制科主任朱仁义,为大家科普如何科学规范地进行清洁消毒。

朱仁义表示,清洁消毒工作需要考虑三方面,一是从人的方面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手卫生,对于复工复产的企业要提前进行洗手设施的维护,提供员工洗手的便利;二是从物品消毒方面来说,物品包含快递包裹,复工复产企业最好能在单位门口设置货架,提前做好外包装消毒,静置约半小时再进行分发;三是从环境角度来说,人经常接触的部位,如电梯按钮、门把手、卫生间,这些是消毒的重点。

朱仁义还提到,天气开始逐渐变得炎热,对于复工复产的企业来说,要定期对空调的部件、过滤网等进行清洁消毒,室内环境要坚持每天开窗通风2次,有些车间没有窗户,但可以使用电风扇通风,在厂房、车间、办公楼内凡是手接触的物体表面,要使用浸有消毒液的抹布进行擦拭,地面要做到每天消毒1-2次。洗手池旁的洗手液和擦手纸要记得及时更换,不能断档,公共场所多放置一些免洗手消毒液,方便职工手部清洁和消毒。保洁人员定期做好洗手池、便器每天两次的消毒工作,饮水机、垃圾筒等也要做好清洁消毒。

对于餐厅来说,消毒的重点不一样。朱仁义说,大家在餐厅都用餐饮具,餐饮具是消毒的重点,要做到一具一清洗一消毒,现在餐厅建议尽量外卖,随着复工复产、疫情得到全面控制,每桌顾客堂吃结束后,餐桌也要进行清洁消毒,才能给下一个顾客用。消毒的时候要注意,如果旁边一桌顾客还在吃,桌上还有没有吃完的菜,这时候餐厅工作人员不要采取喷洒消毒的办法,应该用消毒湿巾擦拭的方法。

对于家庭环境清洁和消毒,朱仁义建议,从外面回到家了要注意手卫生,尽量将外套脱下挂在一些通风的地方如阳台,摘掉口罩后要再洗一遍手,换上家里清洁的衣服。当下疫情形势下,他建议如果外出上班或者乘坐公共交通佩戴过的口罩,到家后还是要及时将其丢弃。

一些市民对消毒存在一些误区,往往认为消毒剂浓度越高越好,朱仁义对此表示,消毒剂尽管需要达到一定浓度才具有消毒的效果,但并不是消毒剂使用时浓度越高就越好,消毒剂是化学品,有一定的刺激性,对物品有一定的腐蚀性,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损害我们的物品,当然有时也可能对人的健康产生伤害。另外,配置消毒剂进行消毒的时候,要做好个人的防护,戴口罩,或戴手套。

同时,一些市民也对家庭消毒存在一些误区,如向衣服、鞋底喷洒消毒剂,朱仁义指出“没有必要”,“现在的新冠病例非常少,社会面存在的感染者数量也很少,我们的衣服在外受污染的风险极低,另外要达到消毒效果,至少衣服和鞋子要喷湿为止,否则这种消毒方式是无效的。”

朱仁义说,针对家庭消毒的方式,衣物清洗后放到阳台上暴晒,就是一个很好的消毒方法,另外还有对餐饮具进行煮沸,或者针对坐便器、卫生间台面等地方进行消毒擦拭。他不建议在家里用喷雾消毒法,因为这样会导致人体吸入一些消毒物质。

另外,朱仁义也表示,蔬菜瓜果一般不主张大家消毒,如果我们买回来以后马上要吃,就用流动的水冲一下,即使有一些少量病毒也会被冲洗掉,烹饪方法一定记得要煮熟。对于一些冷冻食品,建议大家擦拭消毒外面的包装后再进行烹饪。

“现在复工复产阶段,过度消毒、无效消毒比较多。”朱仁义举例说,如进入单位给你的车子外表面消毒,这其实就是过度消毒,因为车子不会受到病毒的污染,并且在太阳下病毒很快死亡,还有就是一些公共场所使用无人机、烟雾机、机器人对环境进行消毒,这些都是无效的消毒方式。此外,一些单位在门口设消毒通道,对人体进行雾化消毒的方式也是错误的。

在家如何正确选择消毒剂?朱仁义表示,不同消毒剂有不同的适用对象,家中常用的醇类消毒剂如75%酒精,一般用于手部、皮肤和小件物品如手机、钥匙等表面的消毒,可进行擦拭1-2遍,但绝对不可以大面积喷洒,因为它是易燃的危化品。

另外,朱仁义也特别指出,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剂,刺激性味道很大,腐蚀性也比较强,一般用于硬质的表面、卫生间等擦拭消毒比较多,但要注意,含氯消毒剂不能和其他清洁剂混合使用,否则会产生氯气,危害身体健康。针对特定对象使用的消毒剂,要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消毒操作,这样才安全。

还有市民提出疑问:能否在老人与孩子的房间中,使用添加消毒剂的加湿器?朱仁义解释称,加了消毒剂的加湿器一来起不到空气消毒的作用,二来老人和孩子长期吸入消毒剂,可能会对肺部、呼吸道造成损害。

此外他还提醒市民,不要随意往下水道里投放消毒片,“这么做仅仅是一过性的,对消毒来说是无效的,没有根本解决病毒传播的问题,消毒片还会滞留在下水道某一个部位,局部浓度很高,会把管路腐蚀掉,造成下水道的损坏。”

责任编辑:高文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丁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