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

徐达 (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

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

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

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卒,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

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元朝十大猛将排行榜(明朝十大名将)(1)

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1355年,常遇春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

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时建立了卓越的军功。

1369年,在北伐中原时,暴卒军中,

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主要成就:攻破大都 上都之战

元朝十大猛将排行榜(明朝十大名将)(2)

蓝玉

蓝玉(?―1393年),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常遇春妻弟,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

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

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

为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 ,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

朱元璋为儿子朱标组建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做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而预备,

然太子死皇孙幼,朱标太子的武人集团班底全部被屠戮干净,最后落了个周亚夫的下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

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元朝十大猛将排行榜(明朝十大名将)(3)

戚继光

戚继光 (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谥号汉族,山东登州人。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民族英雄,也是一名爱国诗人。

他出身将门,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往浙江,招募新军进行训练,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横屿、平海卫、仙游等战役的胜利,基本荡除东南沿海倭患。

隆庆二年(1568年)调往蓟州,加高加厚长城,修建空心敌台,创立步、骑、车、辎重诸营,边境得以安宁。

抗倭历经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

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往广东,后罢归登州,不久病卒,卒谥“武毅”。

戚继光以捍卫边疆为己任,屡克强敌,战功卓著,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莅戎要略》、《武备新书》等书传世。

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

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元朝十大猛将排行榜(明朝十大名将)(4)

卢象升

卢象升(1600年4月16日-1639年1月15日),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人。明末抗清名将。

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

自崇祯六年(1633年)起,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

总理河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

后升任兵部侍郎,再迁兵部左侍郎,

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

崇祯七年(1634年),击溃张献忠农民军。

崇祯八年(1635年),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农民军。

崇祯十一年(1638年),担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

反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1639年1月),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年仅三十九岁,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

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清朝,追谥“忠肃”,著有《卢忠肃公集》、《卢象升疏牍》。

元朝十大猛将排行榜(明朝十大名将)(5)

孙承宗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人。

明末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

而后替代王在晋为蓟辽督师,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功勋卓著,遭到魏忠贤的妒忌,辞官回乡。

皇太极包围京都时,朱由检急召孙承宗,运筹帷幄将清军击退。

但不久之后孙承宗又遭到朝中大臣弹劾,孙承宗再次辞官回乡,在家高阳县住七年。

累官至兵部尚书、太傅等。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大举进攻,孙承宗领家人守卫高阳,城破被擒,自缢而死,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都战死。

弘光元年(1644年),获南明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清高宗时追谥“忠定” 。

著有诗集《高阳集》、军事著作《车营扣答合编》。

元朝十大猛将排行榜(明朝十大名将)(6)

傅友德

傅友德(?-1394年),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迁居砀山(今属安徽),明朝开国将领。

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随李喜喜入蜀。

后率部归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

自正二十七年不断北上伐元,定甘肃、连败元军,后与汤和取四川,之后攻贵州、定云南。

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后坐事赐死。

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封丽江王,谥“武靖”。

主要成就:

平甘肃、定四川、取贵州、下云南

元朝十大猛将排行榜(明朝十大名将)(7)

李如松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 ),字子茂,号仰城, 辽东铁岭卫(今辽宁 铁岭)人。

祖上是来自 朝鲜的内附民,自称祖先是唐末避乱迁入朝鲜的汉人。

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 明朝名将。

李如松骁勇善战,初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 宁远伯勋卫。

因战功迁署 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后升任山西 总兵官。

曾指挥过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平定宁夏 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出任辽东总兵。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李如松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年五十。

死后,朝廷追赠 少保、 宁远伯,赐谥“ 忠烈”,并为其立祠。

主要成就:平定宁夏叛乱、指挥抗倭援朝战争

元朝十大猛将排行榜(明朝十大名将)(8)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

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

后巡按江西,

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

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

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

明神宗时,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传世。

《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元朝十大猛将排行榜(明朝十大名将)(9)

李定国

李定国(1621年—1662年),明末民变势力之一大西军将领,南明武将,明末清初最杰出的抗清将领之一,民族英雄。

字鸿远、宁宇。

陕西延安人,一说榆林人。

张献忠义子,封为安西将军。

隆武二年(1646年)张献忠战死后,与孙可望等率部联明抗清。

永历六年(1652年),入广西,克桂林,乘胜北上,连克永州、衡阳,“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令清廷一度准备放弃吞并中国西南七省,但遭孙可望嫉忌,退入广西,再屯云南。

十年,密迎永历帝入滇,封晋王。

后孙可望降清,并向清朝献上了“滇黔地图”西南防务机密尽失,清军大举攻黔。

他转战不利,退入缅甸。

永历十六年(1662年),永历帝被杀,他继续抗清,两年后病亡。

元朝十大猛将排行榜(明朝十大名将)(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