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元廓改为拓拔廓也不算太委屈,因为元廓的祖宗本来就姓拓拔。早在北魏时期,出了一个杰出的皇帝,那就是彪炳史册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在年仅五岁时就登基为帝了。由于拓跋宏小皇帝年纪尚幼,既没有统领文武百官的业务能力,又没有管理国家的相关经验,所以朝政大权一直掌握在女强人冯太后手中。

然而冯太后并非拓拔宏的母亲,而是祖母。他们的关系很像小玄烨和孝庄太后的关系。

冯太后执政时期,北魏发展势头大体良好。

随着岁月的流逝,冯太后因年老体衰,久病不治,直到无法与病魔对抗时,就心不甘情不愿的被黑白无常带走了。

时年24岁的拓跋宏正式开始亲政,由于拓跋宏早年深受冯太后的执政熏陶,而已经变得少年老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和影响(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四项)(1)

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拓跋宏由于是皇帝级别,刚掌握实权,就稍微多了一把火,而且燃烧的竟是四把熊烈烈的大火。

点燃的第一把大火是推行改革。(这个比较常见,新皇帝几乎都这样做。)

第二把大火是迁都,从平城迁都到洛阳。(这个比较罕见,历史上也就武则天和朱棣干过迁都的大事,武则天从长安迁都到洛阳,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

第三把大火是统一语言,具体就是要求胡人官员不能再说胡话,全部改口说汉语。对于三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官员由于说胡话好几十年了,一时半会儿不太好改口,可以暂缓。而对于三十岁以下的年轻派官员要马上完全改口。如若违反,轻则降职,重则削职为民。(这个比较特别,历史上的胡人皇帝很少有这个觉悟。)

第四把大火是改姓,将自己的拓拔姓改为元姓,也就是拓跋宏改为了元宏。(这个比较奇葩,有见过皇帝给别人改姓的,还没有见过给自己改姓的。)

拓跋宏为什么要改姓“元”呢?

《资治通鉴》中记载:太和二十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这就是说天地万物的本源即为“元”。

700多年后,忽必烈改蒙古为元,也是依据这个涵义。

历史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就必然会遇到支持和反对的,因为改革会让既得利益者削减和失去利益,处于劣势者得到和增加利益。人的本性其实真正想要的不是“公平”,而是在“不公平”中占据有利位置。也就是说谁占据有利位置,谁就支持。谁占据不利位置,谁就反对。

明白这个何谓公平和何谓不公平的哲理后,今后老板在实行公司改革和管理员工的时候,就要在企业内训上充分灌输给员工这个信念: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司也没有绝对的公平,谁要想在不公平中占据有利位置,就要拿工作能力和业绩来证明。这样就能让员工与其耗费精力追求公平,还不如提升工作能力和努力做好业绩,在不公平的环境中保持领先。

当给员工吃下这样的定心丹后,公司的内耗没有了,公司的效益就会大大提升。

公元499年(太和二十三年),北魏孝文帝元宏驾崩,享年33岁。虽然他英年早逝,但是在有限的生命当中,他的执政生涯是那么的光彩夺目。他所施行的汉化改革,影响后世深远。颇受历史学家赞扬与称颂。

如果要给元宏写个感动中国的颁奖辞,不妨这样写:“有这样一个人,他在位执政期间,为了推行改革,干脆连自己的姓氏都改了。他为了励精图治,每天只睡觉三个小时,他为了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鼓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谁?他就是北魏孝文帝元宏。”

然而北魏孝文帝驾崩之后,仅仅过了25年,北魏鲜卑军事集团就发动了反汉化运动六镇起义。

六镇起义又称六镇之乱。指的是在公元524年(北魏正光五年),北方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起的武装动乱。

六镇是北魏前期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以北边境设置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目的是为了防御来自北方的侵扰,拱卫首都平城。

导致六镇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北魏首都搬迁到洛阳,六镇的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地位均比不上洛阳鲜卑贵族。

根本原因是受了委屈的六镇鲜卑化贵族和鲜卑士兵对北魏中央领导层的不满。

主要原因是鲜卑化贵族和汉化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历史的叛乱层出不穷,前赴后继,五花八门。而叛乱成功的案例却是凤毛麟角,叛乱失败的例子倒是多如牛毛。如威胁康熙统治的三藩叛乱和祸乱唐朝的安史之乱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关于安史之乱,咱们后面还会详细叙述。

公元529年(永安二年)九月,在一代枭雄尔朱荣的强悍领导下,达五年之久的六镇之乱被平定。六镇之乱最终没能逃出失败的历史厄运。

由于本书中叱咤乾坤的英雄人物和响彻云霄的历史事件实在太多,正翘首等待逐个登场。所以,关于尔朱荣这位仁兄的生平事迹以及六镇之乱的战争宏大场面就不再细细讲述。敬请谅解!

好了,言归正传,咱们还是接着说回宇文泰吧。他已经在后台休息够了,现在有请宇文泰继续登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