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1)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2)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3)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4)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5)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6)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7)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8)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9)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10)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11)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12)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13)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14)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15)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16)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17)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18)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19)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20)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21)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22)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23)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24)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25)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26)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27)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28)

一、差量法——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妙用

1.所谓“差量”就是指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某种物理量之和(始态量)与同一状态下生成物的相同物理量之和(终态量)的差,这种物理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体体积、气体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效应等。

2.计算依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与差量成正比。

3.解题关键:一是明确产生差量的原因,并能根据方程式求出理论上的差值(理论差量)。二是结合题中的条件求出或表示出实际的差值(实际差量)。

二、关系式法——解答连续反应类计算题的捷径

多步连续反应计算的特征是化学反应原理中多个反应连续发生,起始物与目标物之间存在定量关系。

三、平均值法——有关混合物类计算的“简化高手”

所谓平均值法就是一种将数学平均原理应用于化学计算中的一种解题方法。它所依据的数学原理是:两个数Mr1和Mr2(Mr1大于Mr2)的算术平均值一定介于两者之间。所以,只要求出平均值 ,就可以判断Mr1和Mr2的取值范围,或根据Mr1和Mr2确定 Mr 的取值范围,再结合题给条件即可迅速求出正确答案。常见的平均值有:求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平均浓度、平均含量、平均摩尔电子质量、平均组成等。

四、终态分析法——淡化中间过程,关注最终组成

终态分析法是利用逆向思维方式,以与待求量相关的物质(离子、分子或原子)在终态的存在形式为解题的切入点,找出已知量与待求量之间的关系,不考虑中间变化过程的一种快捷有效的解题方法。在一些多步反应或多种混合物的计算中,由于涉及到的反应繁多、数据不一或变化过程复杂,解题时如果逐一去分析这些反应或过程,按步就班的进行计算,往往会纠缠不清,导致思维混乱,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极易出错,甚至无法解答。但如果我们淡化中间过程,关注最终组成,利用守恒关系进行整体分析,就会简化思维,从而快速求解。

五、极值法——极限思维的妙用

极值法是采用极限思维方式解决一些模糊问题的解题技巧。它是将题目假设为问题的两个极端,然后依据有关化学知识确定所需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值,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求得正确结论。极值法可以将某些复杂的难以分析清楚的化学问题假设为极值问题,使解题过程简洁,解题思路清晰,把问题化繁为简,由难变易,从而提高解题速率。

高考化学公式定律及考点突破(高考化学微专题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