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做领导、当老板,悟透这一定律,该惩罚时切勿手软,这一定律就是管理学中的恐惧效应。所谓“恐惧效应”,是一个人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感到无能为力时的一种情绪体验。善用恐惧效应,该惩罚下属时,切勿手软,因为过于手软只会降低权威,不利于团队和公司的发展。

管理者的五大忌为者必遭下属背叛(管理定律慈不掌兵)(1)

来看一个管理案例:

某公司的行政部门,有一位员工上班经常迟到,工作也还不认真,经常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刚开始时,部门经理经常给这个人暗示,希望他能够主动改正,但一直没有什么效果。公司老板看到这个情况后提醒部门经理,说你应该找他认真谈谈,必要的时候要给他一次严厉的批评,实在不行了,就将他辞退吧。部门经理按老板的指示找这个人谈话。但谈到关键地方的时候,经理绕来绕去,就是无法狠下心说出批评的话,因为他不愿意“伤害人”。

时间一长,部门其他员工对这个人就习以为常,视而不见了。然而,他要完成的工作还得有人做,不得已部门经理就自己承担起来,做了越来越多本来该这个员工做的事情。后来,部门经理实在受不了了,就要求老总加人。老总为行政部门加了人,但新来的员工看到前面的“榜样”,也不认真工作。虽然连续加了几个人,行政部门的工作还是并没有起色,而部门经理也比原来更累了。

上面这个案例中,经理作为一个管理者的问题在哪里?就是他的“老好人”心态在作祟,让他无法做一个经理有时应该做和必须做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冒着得罪人的风险,去指出员工的错误,惩罚员工不合理的行为,尤其是在新人收到消极影响时,依然手软,不能“杀鸡儆猴”。

管理者的五大忌为者必遭下属背叛(管理定律慈不掌兵)(2)

不仅是中层管理者,有些高层领导乃至老板也总是喜欢做“老好人”,该惩罚时过于手软。下属工作没做好,他宁可自己去处理,也不愿意指出他们的不足;下属犯了错误,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有看见;下属顶撞、拒不执行命令或者变相拖延,他也不作出应有的惩罚,等等。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缺乏能力,或者是业务技能不过关,心里不自信,不敢理直气壮地提出批评,怕下属有意见,在具体工作中给自己制造麻烦。所以,便极力迁就,甚至不惜逢迎、恭维一些下属,失掉了作为管理者应有的权威。

第二,不想得罪人。这种领导者大多比较官僚,怕下属不服气,顶撞自己,下不来台;怕被惩罚的下属有成见,对自己不利。他们的宗旨是“多栽花、少栽刺”。他们的真实思想是“工作好坏是大家的,有了意见是自己的”,所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第三,有些领导者或老板出于好心,怕批评和惩罚会伤害下属的自尊心,所以对下属只是哄着。这种管理方法属于“老奶奶”型,和蔼可亲,婆婆妈妈,尽管能和下属“和平共处”,但在下属内心缺乏足够的权威。这种作风往往助长了某些错误行为的泛滥。

管理者的五大忌为者必遭下属背叛(管理定律慈不掌兵)(3)

第四,有些领导者或老板是非不清,对下属工作的优劣好坏心中无数。下属的行为已发展到危害团队、影响公司目标完成的程度,却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也有些领导者或老板则是对下属偏听偏信,对属下的错误不能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

正所谓“慈不掌兵”!作为领导者和老板,如果只想做“老好人”,该惩罚时一味手软,不能恰当地运用惩罚的手段来纠正下属的错误,那就是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

当然,惩罚毕竟是一种相当难以运用的管理艺术,这就如同是在别人身上动手术,稍微出点偏差就会伤人。所以,作为领导者或老板,要像医生一样,正确地使用惩罚手段,抱着治病救人、与人为善的态度去惩罚员工。从理解员工的真情实感出发,惩罚就能起到其他方式不能起到的作用。如此,团队或公司内部不但不会有冲突,反而会呈现出真正的和谐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