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一家子找孩子 瞧这一家子(1)

集印词《人月圆·饮酒》,侯军撰并书

瞧这一家子找孩子 瞧这一家子(2)

田耘为侯悦斯绘制诗意画《唐多令》

瞧这一家子找孩子 瞧这一家子(3)

田耘为侯悦斯绘制诗意画《题山野放怀图》

瞧这一家子找孩子 瞧这一家子(4)

田耘为侯悦斯绘制诗意画《咏落梅》

瞧这一家子找孩子 瞧这一家子(5)

侯军一家

瞧这一家子找孩子 瞧这一家子(6)

侯军题木梳拓片

瞧这一家子找孩子 瞧这一家子(7)

侯军题我家的勺子

瞧这一家子找孩子 瞧这一家子(8)

高卓之为李瑾所拓鱼纹汉砖配画《馋猫图》

瞧这一家子找孩子 瞧这一家子(9)

高文先生题李瑾所拓《轺车神树图》

一个名为“诗艺盈门”的展览,以一家三人的三个主题展集纳而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在全国巡展了17场,科学家徐扬生院士形象地将这种现象比喻为一个“笛卡尔坐标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丁振海认为这家人做到了人的最高愿景“诗意的栖居”;中国书画家协会主席王炜称之为“中国人当代文化修养的一种典范”。

写一手飘逸俊朗的行楷,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样样拿得起,男主人侯军曾经是资深报人;女主人李瑾财务出身,痴迷民间艺术;女儿侯悦斯从集邮起始,逐渐走进诗词和戏曲。他们是千千万万爱好艺术的中国家庭中的一员,他们凭着热爱和坚持,用艺术点亮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让传统艺术之花常开不败,侯军本人说,因为对传统文化有敬畏心,不敢懈怠,展览不过是多年来全家努力吸纳求知的一份答卷。

这是一个“好看”的中国故事。

全家一心 从“收藏”窑洞开始

侯军家有个特殊的“藏品”。几年前,李瑾去了一趟延安“万花村”,亲身体验了一天农家生活,回到深圳就和全家提出了一个“伟大构想”:要在家里造一个“陕北窑洞”,要求非常具体:造个土炕,要有木头窗棂与陕北乡村家具,还要有够水准的陕北布贴画和民间泥老虎石狮子以及各色陈设……正好家里在装修,夫妻俩找设计师画了“土炕”的图纸,安排装修队施工;精选出女儿的剪纸,作为“窑洞”木窗的样子,门跑到中山三乡的古旧家具市场去寻觅刻工,三番五次不厌其烦,终于选中一家浙江东阳的木作坊,度身定制了七对木窗,不光用来装饰“窑洞”,连书房和起居室也都沾光实现了“剪纸化”。此外就是寻找合适的北方家具,于是,刷红漆的大柜、镶着花的躺柜、四面雕花的床头柜、旧木翻新的椅子陆续被搬进家。墙上,陕西民艺展上收来的凤翔泥塑彩绘大虎脸挂在“窑洞”正中,从好友那里淘换来的陕北农民布贴画挂在对面,从秦岭鉴馥园背回来的石狮子摆在躺柜上,还有女主人淘来的山西农家的“拴娃石”、北方妇女用来压鞋底子的压鞋砖、走西口的老乡独酌温酒用的小铁炉子……一个像模像样的“陕北窑洞”就这么诞生在深圳了。

谁家出门旅游不会买些当地风物或文创纪念品,这家人却直接“收藏”了一个窑洞,而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才刚开了个头。

全家起初喜欢参观各种展览,从书法绘画到民俗文物,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侯军说,不光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全家人的共同兴趣,对艺术之美产生了共通的亲近感,这样后来做什么都是全家一条心。看多了开始手痒,不约而同地,各自发挥所长,开始了创作。

自己动手 记录日常生活之美

中国传统讲求天人合一,艺术之美因万物皆备于我而拥有最为至高的境界。古人画山水、花鸟,吟诗作对,都是从日常的、素朴的生活中发现美,因为这种美而感到欢乐。侯军这一家子,便是从现代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了美与智慧。侯军自小喜欢书画,平日会与女儿“赛诗”,受身边文友的影响,又开始收藏印章。创意,就是从他手边越来越多的闲章开始。

2012年春节,侯军又和往年一样给亲友准备新年贺卡。他挑了现有的六个闲章印文,作成了一首小诗:“我见青山多妩媚,津门长客胡不归?烟云供养松巢客,不看人面免低眉。”抄录了诗句,盖好印章,一个漂亮的印屏成了一张独一无二的贺年卡。印章是别人的,抒发的却是侯军彼时彼刻的心情,所有收到这个特制贺卡的亲朋都非常喜欢,侯军的老友作家冯骥才也打去电话要求“加印”一份收藏。

创作了家里最大体量“藏品”的李瑾,退休后培养了新的爱好:拓。脑洞很大的女主人不受物件的束缚,几乎到了见物就拓的地步。除了家中原有的藏品,以往收藏的砖瓦木器,日常所用的勺子、梳子、茶托、茶罐、饼干盒到煲汤用的海马,刻着花纹的凳子腿儿,乃至刚出生的外孙女的小脚丫,所谓不登大雅之堂的日常器物,都被心灵手巧的女主人“拓”成了艺术品。

朋友圈传播 独乐乐到众乐乐

依托自家的收藏资源,从事自己喜爱的文学艺术创作,充分发掘和利用藏品的潜在价值,开始只是侯军一家子自娱自乐的尝试,但随着侯军个人公众号“寄荃堂”的传播,全国各地艺术圈的朋友坐不住了。先有深圳篆刻家陈浩为侯军的创新起了“藏印诗”的名号,李贺忠、罗云、车帝麟等篆刻行家源源不断地寄去了印褪和印章,一些书画家则被女儿侯悦斯别有机心的诗词、李瑾充满烟火气的拓件打动。

山东画家田耘和南京书法家朱德玲都是侯军的好友,两位因侯军的第一个展览“集印为诗”在天津相识了。艺术家相聚免不了谈文论艺,还互赠了作品集。茶桌闲聊之际,两人不约而同地提及侯悦斯的诗词很有画意,适合入画,一个艺术创意,一个“诗意丹青·诗文书画跨界融合展”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

中国文士素有“以文会友”的优秀传统,诸如诞生了《兰亭集序》的雅集文化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文脉绵延的独特景观。古人“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雅集到了今天,通过互联网平台,消除了时空的阻碍,唯独需要注入的,是悠悠古心。李瑾的拓件吸引了前后近百位书画家以及专家学者参与题和配画,从“朋友圈”雅集落地成了一个“我拓我家”的展览,观赏者赞叹于创作者的文心慧智之外,更被浓浓的生活气息感染,感受到了其可复制可延展。

我拓我家 家是文化传播核心

“我拓我家”展受到了广泛关注,有六幅作品入选庆祝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东方视角·世界华人艺术大展》,在联合国总部大厦“精彩亮相”。而在创作者简介一栏,做了一辈子会计的李瑾填上了“历任女儿、母亲、妻子,现任姥姥”。这样一个来自于家庭的“非专业展览”走过了全国17个大大小小的城市,收获了无数会心的赞许和感动。通过这个展览,人们看到了一个家庭是怎样生活、学习和创造快乐的;看到一个家庭和他们的朋友是如何交往的;看到了这样以家庭为单位的公共文化活动,对社会的引导意义。

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侯悦斯对传统文化从喜欢到钻研,留学回国后,如愿成了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师。中国人讲究师承关系,而同样重要的,还有家庭的传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家庭是长河中的主流,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都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城市的灵魂,我认为,也应是家庭的灵魂,同时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灵魂。”丁振海说。

在展览第17站的现场,拓件《小脚丫》的原型来了。小主人是第三代,在她出生还没满月时,正逢姥姥的首次展览即将在深圳举行,姥姥就拓了一张《小脚丫》的拓片作为纪念,“小脚丫”的父亲在从北京赶到深圳的飞机上就写了一首诗,姥爷就把这首诗抄在拓片上,这张“妈妈生,姥姥拓,爸爸诗,姥爷书”展品诞生了,这件作品是对《诗艺盈门》的生动诠释,转眼原装的“小脚丫”已经六岁多了,她是未来的希望!

来源: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