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左智越 王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风吹麦浪一直是34岁新农人孙飞的田园梦想。最近,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沈高镇河横村“汉土农场”生产基地中,孙飞一边详细观察着麦苗的长势,一边做着记录。

“去年年销量达到600万,年前后产品的价格都很可观。‘线上+线下’销售体系更加完善的话,今年的收益要比去年‘更上一层楼’。”孙飞是“汉土农场”的负责人。他至今还记得农场刚创办时面临的困难。

大学毕业后的孙飞当过设计师,也做过保洁公司。2012年,孙飞回到家乡后发现了一个“商机”——经营农场。横河村是全省农业的一面旗帜,农场规模更是在全国达到前列。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更让他有了底气。

“咱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一辈子窝在地里有啥出息?”孙飞至今都记着父亲当时愤怒的嘶喊。不顾众人反对,张飞一头“扎进了”田间,开始探索以鱼护稻、以稻养鱼的“稻田养鱼”立体农业模式。

“立体农业要的就是精细,需要科学的管理。”孙飞在田间地头搭建了一个临时工棚,住在了地里。冬日寒风刺骨、夏季酷暑难当。一年过去,孙飞的“立体农业”依旧没有什么成效。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孙飞购买了大量理论书籍,开始“啃书本”。2014年,孙飞考上了扬州大学农学院的农业推广作物栽培专业,他希望收获更多专业知识。

对于生态农业防虫,孙飞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坚持不使用化学手段,而使用生物及物理防治手段。孙飞将课堂上所学习到的技术搬到了农场中。

在大米种植期间,孙飞种植香根草吸引稻虫;释放赤眼蜂诱杀稻飞虱;使用太阳能灭灯等保证作物绿色生长。让孙飞没想到的是,这些从前没听说过的方法取得了奇效。水稻产量从每亩地不超过1000斤涨到了1100斤。从那以后,孙飞有了一个新外号“新农人”。家人也渐渐理解了他畅想的立体农业模式。

去年,受疫情影响,大米库存积压,线上线下的销售情况都不容乐观。看着堆积如山的大米,孙飞着急得整夜睡不着觉。

此时,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农人”培育路径研究团队的同学们主动找到了孙飞,帮助他解决难题。该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三学生周芳菲进行实地调研后,立即帮助孙飞策划了一场公益直播。“马上过节了,家里有老人要送礼物的抓紧了,汉土大米包邮到家!”“香甜大米汉土造,绿色健康又营养。”

1个多小时直播中,调研团队的学生们运用多种直播方式吸引了5534位粉丝观看,销售大米1984袋,为农场带来收益6万余元。

周芳菲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做“带货主播”。早在2019年12月,周芳菲等8名同学就成立了大学生“新农人”社会认同调研团队。带着课题,他们走进了江苏农村的广袤大地,对大学生“新农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和实地考察调研。

一年多来,周芳菲走访调研了全省20多位“新农人”后发现,大学生“新农人”大多面临着“存量不够、增量不足、质量不优”的现实困境。此外,大学生“新农人”也并不受亲朋好友的理解,社会认同度较低。

带着这些问题,周芳菲回到了学校,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她详细分析研究了大学生“新农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政策、社会舆论等影响因素。

周芳菲专门将各类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一有空就同老师和同学们讨论。经过数月的“闭关修炼”,周芳菲发现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可行方案:提升“新农人”自身创业能力水平、更新“三农”传统观念、加大乡村人才振兴政策供给、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宣传机制……

随后,他们撰写了论文《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大学生“新农人”形塑中的角色逻辑》。该论文最终刊发在《农村科学实验》杂志上,并得到了相关专家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肯定。

“学弟学妹们真的是太厉害了,希望你们也一起投身到乡村振兴中,一起建设美丽新农村。”孙飞说。

杨明芳谈农业模式(新农人孙飞农业要)(1)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