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人选择了去平台更大的城区学校,实现更大的价值;有人选择了去不起眼的村小,在条件简陋的校园里浇灌着每一朵花。不一样的选择,却有着一样的育人初心:在被需要的地方,迎着光、追着光、成为光。本期“红烛”走近两位基层教育工作者——从教近30年的葛志红和“90后”乡村教师李春玲,在她们的抉择中读懂滚烫青春。

用初心不改的勇气选择人生(不一样的选择一样的初心)(1)

葛志红,扎根乡村教育近30年,在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她不愿图轻松,更不愿“混日子”,思虑再三,她交上申请,轮岗到县城学校教学。

葛志红:醉心杏坛“累不怂”

肥东县方言“累不怂”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精力充沛,总是忙忙碌碌的,即使感到疲惫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葛志红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看着她忙碌的身影,身边同事总会佩服地感慨一句“累不怂啊”。

葛志红,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八(4)班班主任、数学教师,自1994年踏上三尺讲台,她已经在教育这块沃土上耕耘了28年,所带班级两度被肥东县教育体育局评为县“先进班集体”,2017年获信息化大赛省二等奖,多次年度考核中被评定为“优秀”。

“去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价值”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打小就知道读书有多么重要,知道农村孩子对知识、对教师有多么渴求,所以一毕业我就回农村当了一名教师”。与三尺讲台结缘,在葛志红看来,是一件神圣而有使命的事,此后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化使命为动力,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并从教学“小白”逐渐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教学骨干。这期间也有过艰难和困惑,但乐观的她,每每看到学生们的成长与进步,就觉得一切都是刚刚好的。

近些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学生大量涌进县城求学,乡村学校不断合并,学校变得越来越少,就读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年轻教师一个接一个到县城学校交流轮岗。“那段时间,我经常在想,作为一名有经验的中年教师,不去最需要自己的地方,人生的价值如何能体现?”教学任务减轻后的葛志红非但没有感觉轻松,反而失落不已。综合考虑后,2021年暑假,葛志红不顾别人异样的眼神,毅然向县教体局提出申请,轮岗到了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调令下来后,身边的同学、朋友包括家人都认为我‘脑子进水了’,可是我一点不后悔,我的内心有个声音: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充分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点燃自己,照亮更多学生的人生,这才是我渴望的。”说这话时,葛志红的脸上写满庆幸与欣慰。

“不能觉得年龄大了就停滞不前”

把书教好是一个教师的基本素养,在农村学校的那些年,因为一直没有间断过业务上的学习,葛志红在教材解读、课堂教学上很快做到得心应手,但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的短板一点点暴露出来。看着教室里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葛志红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使用,要让自己的课堂更生动、更有容量,更能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她向身边的年轻人学习,办公室的同事都成了她的师傅,去听年轻教师的课,默默地学习他们如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的,回来后上网观看学习视频,一遍又一遍地摸索着练习。

很快地,葛志红找到了学而有获的乐趣。“最初我甚至不知道如何把电脑上的课件转移到U盘上,但几个月后,我已经可以单独制作一张带有动画演示效果的课件了”。葛志红笑着说,这期间自己付出了很多,也很快乐。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图形变换,她用希沃白板做了许多动画演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参与课堂练习的兴趣。“当时真的是坚定了我要与时代接轨的信念,不能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就停滞不前,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要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

来到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的这一年,因为葛志红的肯钻研敢创新,她迅速站稳了课堂,用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学生的喜爱,赢得了同事们的一致肯定。

“是老师,也是这群孩子的妈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葛志红坚持用爱包容每一个学生。“十根手指还有长短,哪能要求所有学生都一样优秀,只要他们在自己原来的水平上每天有所进步,不论进步大小,都是令人喜悦的成功”。葛志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日常教学、生活中,她总是细心去观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及时加以表扬,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爱自己、关注自己,老师是真心赞美自己,为自己的进步点赞了。

2022年春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生们连续一个月没有回家,虽然节假日、双休日学校安排了很多娱乐活动,但学生们还是特别想家思亲。为了缓解班级压抑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一天下班后,葛志红匆匆赶回家,买食材下厨房,花了六个多小时,包了几百个不同馅的饺子,蒸熟后趁热赶回学校。学生们刚下晚自习,就吃上了热乎乎的饺子。“孩子们开心极了,都说吃出了妈妈的味道。”葛志红满脸幸福地说。

今年暑假,学校要求班主任对每个学生家访一次,这让葛志红一阵窃喜,“平时我也想家访,但又怕家长说我打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这次有了‘尚方宝剑’,我的家访就名正言顺了”。在葛志红看来,每一次家访都是一次最直接的交流,能让自己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暑假第二天,葛志红就踏上了家访之路,很多学生家在农村,为了一天能多走访几家,她每天早晨6时就出发了,晚上到家常常都七八时了。几天家访下来,累得直接瘫在椅子里,一句话也懒得再说,但心里还在想着明天先去谁家再去谁家。酷暑之下,没有落下任何一个学生的家访。

“哪有不怕累的人?我又不是铁人,也有感觉疲累的时候,但是学生有需要,我就得往前一步。”被问及同事们送的“累不怂”的昵称,葛志红摆摆手微笑着说,教书育人本身就不是件轻松的事,自己愿意一直“累”下去,在忙碌中让自己的生命燃烧出更大的火光,努力照亮每一个学生的求学之路。

用初心不改的勇气选择人生(不一样的选择一样的初心)(2)

李春玲,“90后”青年教师,入职考试时笔试、面试总分第一名,全市大多数条件好的学校随她挑,但她头也不回地选择了一所偏远的村小,其间多次有机会考回县城,她都选择坚守。

李春玲:入职考试第一却挑了个村小

入职考试上,“90后”姑娘李春玲交出了笔试、面试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就在朋友和家长都为她感到高兴的时候,她却做出了一个“奇怪”的决定——放弃留在城区学校的机会,回到家乡的一所村小任教,这一教便是12年。

“没有什么特别高大上的理由,就是觉得农村学校比城里的学校更需要一个好老师吧”。就这样,李春玲用轻飘飘的一句话堵住所有人的疑惑,自顾自地潜心教学。12年来,每年暑假都会有教师参加进城考试,离开乡村教育一线,到市区学校任教,但她一次也没有报考。

2013年9月,因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李春玲从横山回民小学调到横山中心小学。这里地理位置更偏僻,来这求学的大多是朴实的农村学生,底子薄、基础差。这样的学生该怎么教?朋友们都替她捏了一把汗。但乐观的李春玲没一句抱怨,她认为教无定法,必须面对学情,紧扣课标,因材施教。为此,她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每次统考中,李春玲任教班级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从教12年,李春玲担任了12年的班主任。为了胜任这份工作,她像大姐姐一样把全部关爱和才智献给学生,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挖掘他们蕴藏的各种潜力,通过促膝谈心、生活关心等,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生活的最佳状态。班里有一名叫小旭的学生,父母因意外双亡,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李春玲的心一颤,平静下来后,她将小旭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生活上给予帮助,买吃的用的,承担了他必要的学习费用。在她的帮助和鼓励下,小旭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和勇气,安下心来学习。

作为党员教师的李春玲,在做好自己的班主任、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学校党建工作,繁重的教学之余,挤出时间做好党建工作的材料整理,协助开展各种党建活动。2019年暑假,因为工作出色,她成为明光市教体局组织的全市师德师风报告团成员之一,先后参与了3场报告,聆听教师达1600余人。“这些报告会,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为师之道,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锤炼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李春玲说。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李春玲积极响应上级部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安排了补缺补差练习,画疫情防控手抄报、漫画等线上课程,组织学生预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情怀,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那时的她已有八个月的身孕,但她依旧坚持每天和学生们一起参与线上网课的学习,指导家长做好辅导工作。

12年来,李春玲先后被评为滁州市最美教师、明光市师德楷模、明光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015年、2018年所带班级获得明光市“优秀少先中队”、2016年所带班级获得明光市“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她自己也多次在滁州市、明光市教师教学基本大赛、优质课评选、“微课”大赛中获奖。

“成绩只代表过去,并不代表现在和未来。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所以今后我要加倍努力才行呀。”李春玲爽朗地说。脚下的这片教育沃土,她一如既往地热爱,一如既往地充满干劲和奔头。

□本报记者程榕娟,通讯员唐克文、于晓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