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打开并且收听,是一种缘分。你好,我叫Jon。欢迎您来到《夜半Jon声》。

不久前,无意看到一篇名为《清华学子的自述—在树洞里》的文章,心中大为震撼。

在这个声色犬马,只顾物质享受的现实中,见惯了“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麻痹和冷漠,能够有一篇正能量满满的文章,就如同划破黑夜长空的明星一般,照亮了前行的我们,多么让人振奋!

更值得欣慰的是,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的读者,似隐匿在黑暗里的萤火一般心怀着美好和对未来的希望踊跃而出,就更叫人畅快了!

一个清华学子的自白书(献给每一个前行者)(1)

一个清华学子的自白书(献给每一个前行者)(2)

一个清华学子的自白书(献给每一个前行者)(3)

《在树洞里》的作者是一个出身于贫困家庭的清华学子,家里供他考上大学已经很不容易了,大学里的所有开支他只能自己承担:

坐火车只坐硬座白皮火车,没有座位就搬个小马扎,席地而坐,看一宿书。

他有助学金、奖学金,加起来一年一共13000元,除去两个学期的学费、必备的电脑、电子设备,8个月就只有3200元的生活费,平均一个月只有400元。

他每个月的餐费控制在300元以内,因为还要交话费、洗澡、理发、买书、买日用品等,就这样,一个学期下来他还能存下一笔巨款——100多元,供自己应急使用。

早饭:4毛的豆浆 2个2毛5的小包子 1个鸡蛋,或者1个4毛的油条 1个鸡蛋。

午饭:4两的米饭9毛,打半份3.5元的肉菜。

晚饭:4两的米饭9毛,5毛-1元钱的素菜。

清华、北大,作为全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我们多数时候只看到它的荣耀,只看到那些进入其中的学子们顶着羡煞旁人的光环,但是,有多少人会关注到,他们也与我们一样,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

2017年庞众望在“家徒四壁”“命运悲惨”的环境下靠着边拾破烂边学习收获了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一个清华学子的自白书(献给每一个前行者)(4)

2018年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崔庆涛还正在工地上与父母一起和着水泥;

一个清华学子的自白书(献给每一个前行者)(5)

2018年收到清华录取通知书的杨盛彪喜悦过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放下通知书下地去拔草;

一个清华学子的自白书(献给每一个前行者)(6)

2019年林万东与母亲在工地上搬砖背沙,清华大学的一纸捷报,辗转2300多公里才送到他的手中;

一个清华学子的自白书(献给每一个前行者)(7)

贫困的生活,拮据的经济,莘莘学子们就如同我们许多人一样,不得不直面这人生的一大苦难。

人生的道路上,没有谁是一路舒适的,每个人都会经历许多的苦难,而出身,只是这众多苦难里的开头,但它,却永远不是终点。

生老病死、天灾人祸、家庭不幸、事业受挫、不公遭遇......

你看到过或者听说过:拖着残破身体还在拼命工作的重病患者、蜗居在北上广地下室的漂泊异客、坐在地铁上吃着早餐却遏制不住放声痛哭的上班族、蜷缩在角落里吃着馒头和泡面的艰苦创业者,还有那背负着巨额债务整日提心吊胆的失败者.......

每个人都一样,自己的苦只有自己才知道,没有人愿意说,也说不出口。说出来并不见得能够改变什么,却又让自己显得懦弱与悲观。

《在树洞里》的清华学子隐瞒了自己的姓名,就像每个经历苦难的人隐匿自己的言语一样,不是为了卖惨去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而是希望通过诉说这一段经历让更多的人看到——你并非孤独的失意者,并非落寞的苦难者,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你一样,正坚强地行走在人生的黑暗之中;

更是希望通过触动这一份共鸣让你内心最柔软地方得到慰藉——同病相怜的勉励也好,迎难而上的鼓舞也罢,都是为了让我们始终不放弃对美好的追求!

“安贫乐道”,不再是藏匿山中的隐士清心寡欲的生活,而是在艰苦的日子里依然能够踏实、顽强地生活下去。

苦难,也许会动摇我们对未来的信念,但更可能会让我们坚定地去对抗命运,坚定地去相信希望,这,何其不是一种执著而不屈的态度呢?

一个清华学子的自白书(献给每一个前行者)(8)

艰辛的生活一定会让人过得很累、很苦,我们偶尔也会颓废沮丧,偶尔也会怨天尤人,但这位《在树洞里》的清华学子却没有在文章里抱怨过这些,因为这些痛苦都已经过去,大学四年,真正令他耿耿于怀的,只有一次遗憾:

我有一个至今都耿耿于怀的遗憾:我们班级在第一次组织大家出去玩的时候,我提前问了一下花销,大约人均150元。

我那时候真的没有这些钱,我花不起,就撒谎说自己有事,没有去。所以,我们班级的纪念册里,第一次出游的照片没有我,这是我本科四年最大的遗憾。

他在文章里颇富感慨:“多复习一天,多看一天书,和失去一段回忆比起来,简直一文不值”。

是呀,在某些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很多时候我们迫不得已地给自己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我常常说,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有时候遗憾也是一种深刻的回味。

但这种回味的遗憾,只是当时的迫不得已、无可奈何或者是失之交臂,而并非像现在的很多人,明明是有这个条件能够去与家人、朋友多一些相处,却只顾花天酒地、游戏人间,完全忽视了周边真正的友谊和温情。

当某一天骤然失去一些什么,岂不是抱憾终身?悲哉、痛哉!

一个清华学子的自白书(献给每一个前行者)(9)

《在树洞里》,这位清华学子并没有讲述他是如何考上大学的,但我们依旧可以想象,一个贫困的家庭里没有“教学质量”的借口,也没有“学习环境”的托词,有的,只是一种刻苦勤奋的努力!

《在树洞里》的清华学子正是靠着自己一次次的努力才登顶了最高学府,解决了生活的需求,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从大三开始我吃饭可以要两个菜了,香锅也可以和同学一起AA。

大三的这一年,我陆陆续续地更新了所有装备。

班级里的各项活动我也都积极参加。

真好,努力有所回报,最是让人欣喜!从他的努力中,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在苦难面前,我们从来不是低头,而是努力地行走。

其实,学生时代的学习或许算是一种最单纯的努力了,不像步入社会后,许多的努力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但是,即便是这份单纯的努力,有多少学生能够真正去做呢?

很多时候,他们并非真的学不好,而是没有去努力!

的确,努力有时也并不见得能有所成效,读书也是需要天赋的。然而,“尽吾力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更为重要的是,从小的时候,从孩童时期通过刻苦学习所培养出来的“努力精神”才是我们终身受用的最大收获啊!

就像这位《在树洞里》的清华学子,即使已经上了大学,即使已经改善自己的生活,但他依旧践行着努力的真正意义——不断进取!苦难中不屈,顺境中不懈,永无止尽!

我第一份家教在森林公园附近,6公里的路,从出发到回来要4、5小时。

为了省点路费,我是绝对不舍得打车的。每次我都是骑自行车过去,中间还有一座桥,上坡下坡有专门自行车的路,现在回想还真是挺难骑呢。

家教除了第一家,我还接了一家,本科毕业还有实习工资。研究生时我还做助教,我的导师也会叫我们写一些东西,给一些补助。

2019年研究生的生活开始了,我仿佛有回到了14年的夏天,第一次踏进园子,看到新生们军训,仿佛又回到了买不起西瓜的日子。我尝试了一下,看看还能不能坚持住当年的状态,还好,我发现,当年的技能包还没有丢。

凭着这份努力的精神,他越来越好!我相信,并且祝愿:

将来,他定会靠着自己的努力摆脱苦力谋生的方式;

将来,他定会靠着自己的努力填补上出身所带来的沟壑;

将来,他定会靠着自己的努力帮助家庭减轻生活的重负;

将来,他定会靠着自己的努力脱离贫困走向幸福的人生;

将来,他也定会靠着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人生一个又一个的跨越!

而我们也一样,也要不断地努力。努力的方向有很多,读书并不是唯一的途径。

有的人起早贪黑,为了工作加班加点,这不算努力吗?

有的人身兼数职,忙得黑白颠倒,这不算努力吗?

有的人不畏严寒酷暑,风里来雨里去,这不算努力吗?

有的人日复一日,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这不算努力吗?

只是可能,我们的努力程度还不够;只是可能,我们的努力没有找对方向;甚至可能,我们的努力完全是白费的。

但,那又怎么样?!只要努力的人都值得被肯定,值得被尊重,无论他身处什么岗位,无论他的身份是什么。

因为,努力才能真正诠释什么叫做逆境中的坚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因为,努力才能真正彰显出一个大写的“人”的高贵精神——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因为,努力才能真正书写出不屈服于命运的豪情壮志——我命由我不由天!

一个清华学子的自白书(献给每一个前行者)(10)

人这一生中,若只凭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处境,其实并不容易,所以我才会说,读书时的学习或许是最单纯的一种努力。

《在树洞里》的清华学子除了自身的努力,他也获得了很多帮助,正是这些帮助,他才能够更好地从黑暗中走出,更好地去迎接未来的光明:

入学那年,学校给了我二等奖学金5000元;企业给了奖学金3000元,还有基金会给了5000元助学金。

在我刚入学的时候,收到了企业家送给我的一辆爱心自行车,还有一部ZTE的手机。

为了奖学金,我写了很长的文字说明,加上家里的失业证明,一起交给了系里的张老师。张老师了解我的情况,帮我开了绿灯,很顺利地拿到了补助。

上天是眷顾我的,在我的求学生涯,一路遇到了好的老师,好的同学,好的朋友,他们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我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写过:(我一直认为《感恩,最土的话题》写得很好,奈何没什么人看,喜欢的朋友请多帮忙转发哟(#^.^#))

“一份真正的帮助并不是无心插柳,不是无意而为,不是机缘巧合,更不是歪打正着。

许多时候,一份真诚的帮助,是来自内心的善良,是对世间疾苦的慈悲,是因为看到了自己曾经经历困难的影子,仅此而已。”

你看,四川地震、武汉疫情、河南水灾、希望学校、水滴筹还有那些默默无名的资助......这些数不尽的慈善义举,不都展现着人性伟大的光辉吗?!

也许,我们没能那么幸运遇到这些人,但是,只要知道他们的存在,生活,就充满了希望!

这位清华学子是幸运的,无论是政府、学校、企业还是个人,他遇到了很多热心又善良的人。

但他同时也清楚,别人的帮助都是有限的,自助,才应该是我们面对生活最基本的态度。

他在文章中谈到一位女企业家在回信中写道无法提供更多的助学金的话让我感受颇多:

“她不希望我去做家教,她希望给我更多的钱。但是,学校有学校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能因为我写信,就给我更多的助学金,这不公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愧是清华大学,多么洞悉人性呀!这冰冷无情的规则看似给学子们设置了困苦,但何尝,又不是一种保护呢?

帮助,应该是雪中送炭,旨在让人度过难关或者是成就理想。

倘若过度,会让年轻的学子们因为来钱容易,而形成依赖,反倒会消磨一个人的毅力与志气,软化一个人的气节与风骨,甚至会导致一个人贪慕虚荣、贪图享乐,养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那么,明明一种善良的举动,不就成了祸害人的利刃了吗?!

几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明星资助贫困生”的纠纷事件,倘若真有其事,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

年轻的学子们尚未经历过社会上的世态炎凉,也就很难真正去体会“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倘若把别人的资助当成一种理所应当的索取,那,才是对“帮助”最大的误解!

要知道,任何一个帮助,都不是一纸冰冷的合同,那,是一份温暖的善意!

一个清华学子的自白书(献给每一个前行者)(11)

获得别人的帮助,就要有感恩之心,这是我们多数人觉得自己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了,但其实,并不然!很多时候,我们也仅仅是把它当成了一个好听的“义正严词”罢了!

《在树洞里》的清华学子在文章中委婉地点出了这个问题,但我们依然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他的义愤填膺,痛心疾首:

学弟学妹们,当你们拿到钱的时候,你是否想过有很多贫困的人,他们连饭都吃不起,清华给我们这么多机会,这么多资助,也许相比于你们的家庭收入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你们是否应该发自肺腑地感谢这一切偏爱呢?

我看到了一些领国家助学金的同学大手大脚,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好像并不困难,我更看到了许多拿了学校的奖励,可是连感谢信都不愿意写,觉得很麻烦的同学。

哎,自认为聪慧的我们,是否真的明白什么叫做感恩呢?

真正的感恩,是对别人的帮助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一种发自我们内心的真诚,而非像“谢谢”,只是一种礼貌性的口头禅转头就忘,我们更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感谢!

《在树洞里》的这位清华学子给了我们很好的表率:

第一家家教确实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所以我一直没有涨钱;

每年教师节,我都会给张老师发微信,感谢她为我做的一切;

我每年还要写两封信,一封是给提供奖学金的企业,一封是给提供助学金的基金会,有时候我们还会拍个小视频,发给企业家们,祝他们生日快乐。

每一年的这些信,我都是纯手写,洋洋洒洒地写3000-5000字,总结一下这一年的情况,说一说未来的计划。

在我的求学生涯,一路遇到了好的老师,好的同学,好的朋友,他们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致谢里,我回忆了这一切,也将他们和我的论文一起永远录入到数据库中。

其实,真正将这些感谢铭记于心之后,你会发现,那些给予帮助的人并没有施恩图报,他们更希望让这一种善良的行为延续下去或者蔓延开来!

《在树洞里》的清华学子,收获的不止是帮助,也是高尚的德行,更是爱的真谛!

读研时,他做了两个决定:

从客观上说,我依然属于园子里困难的那批人,我依然可以去争取助学金。但是,我和自己比,我发现我可以养活自己,我可以自力更生了。这是我的第一个决定——把它们留给更需要的人。

从研一开始,我每个学期拿出了3200块钱,资助4个孩子一学期的生活费,学杂费等等。这是我的第二个决定——把爱延续下去。

“把爱延续下去”,人生,不就应该如此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一个清华学子的自白书(献给每一个前行者)(12)

茫茫人生中,有无数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传递希望、传递善良、传递爱,指引我们走向光明!

就如这位清华学子所说,“我也想成为像那些给予我帮助的人一样,照亮哪怕其它一个人也好。”

这,也正是我写作的初衷,也正是,我所希望!

谨以此文,致敬《清华学子的自述—在树洞里》,也献给每一个不是“清华学子”的前行者!加油!

最后,一首励志歌曲,《星》送给您,希望您会喜欢!

闭起双眼睛心中感觉清静,再张开眼睛怕观望前程夜冷风更清这一片荒野地,沿途是岐路我方向未能明啊...不见朗月导我迷途只有星,啊...荒野路伴我独行是流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