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如何把握师生关系的度)(1)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该怎么和学生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既不会失去教师的“威严”,让学生在老师面前“没大没小”。又不会离学生太远,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温情,鸿沟明显?

一般来说,新上岗的年轻老师都喜欢和学生“混”在一起,试图以“朋友”的身份来定义师生关系,试图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班级文化。

不过,很多时候,这些“新兵”们总是难以如愿,甚至出现“越忙越乱”的场面也不是没有可能。

比如太过于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至于老师和学生讲话的时候,他的手竟会不自觉地搭到老师的肩膀上。更要命的是,一些学生会“得寸进尺”公然在课堂上与老师开玩笑,导致课堂无法正常开展。最后这样的情况还愈演愈烈,老师不得不一次次做出让步,师生关系反而变得更加糟糕。

论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如何把握师生关系的度)(2)

反观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他们懂得与学生保持距离,不轻易与学生走太近,在学生面前时刻保持严肃且不苟言笑的“冷酷”状态。

这些老师信奉“距离产生美”的真理,他们认为只有当老师喜怒不形于色,不轻易在学生面前表露心情,如此才能在学生面前保持老师的“神秘”感。学生摸不清老师,才会对老师保持敬畏。

而如此一来,也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老师和学生的心与心之间相距甚远。学生不敢靠老师太近,不敢向老师吐露心声。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们不敢对老师“放肆”,但这无疑让老师也无法正常开展教育活动,更无法达到育人的目的。

论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如何把握师生关系的度)(3)

对于师生关系之间的度,笔者一直都信奉着一个观点,只有学生对这个老师认同,找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纽带,学生才会有很大积极性去开始听课学习的过程。

比如名教师的人格魅力,上课风格就是短时间建立起来的,而自己班级的学生,长时间的相处更是需要这种纽带去维持。

生活需要仪式感,学习更是如此。经验告诉我们,对学生太过“和蔼”就会导致学生上课的纪律难管,需要让学生明白上课是师生、下课是朋友这个道理。而对学生太过“亲密”,则容易让学生迷失分寸,最终养成在老师面前“没大没小的”状态,进而影响教育教学的开展。

记得刚刚踏上讲台,我也曾执着地在学生面前板着一张脸,似乎那样可以增添一些威严;也曾和很多老师一样,担心着如果在学生面前露出慈善笑脸学生会失去敬意没大没小。

随着教龄的不断增长,我渐渐明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最佳相处状态应该是:课堂上是师生,课下可以是亲人、朋友。

论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如何把握师生关系的度)(4)

观察身边成功的老教师,他们或是优秀班主任或是优秀学科教学能手,却全然没有“偶像”包袱。他们在生活与教育中自然地行走,在教师与普通人的角色中自然地切换。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充满人间烟火气,高大上又接地气。

师生关系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成年人与少年的关系。原则性是必须有的,弹性也是有的。

这个度的把握极其考验老师的智慧和经验,很多老师终一生也未能摸透。而教育是没有套路可以照搬的,个中要害全靠自己反复琢磨。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常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