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教师教师职业概述,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练习题及答案?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练习题及答案(教育心理学高频考点)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教师职业概述

高频考点(一)

教师的概念及任务:

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

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高频考点(二)

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高频考点(三)

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4)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高频考点(四)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1)非职业化阶段:较为明确的教师职业出现在学校出现之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那时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

(2)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这时虽有专门的教师,但教师职业基本上还不具备专门化水平,私学教师没有形成从教的专业技能。

(3)专门化阶段: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

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儿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这是世界上独立的师范教育的开始。

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分设上院、中院、师范院和外院。其中的师范院即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外院则是师范院的附属小学。师范教育的产生,使教师的培养走上专门化的道路。

(4)专业化阶段: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逐渐并入文理学院,教师的培养改由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承担,这被称为“教师教育大学化”。这样,教师职业开始走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

高频考点(五)

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eg:“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eg:“亲其师,效其行,听其言,信其道”;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高频考点(六)

“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道德传统、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除了社会一般道德、价值观外,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教师劳动的特点

高频考点(一)

教师劳动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

(1)复杂性和创造性;

(2)连续性和广延性;

(3)长期性和间接性;

(4)主体性和示范性;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高频考点(二)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其工作性质、任务及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1)教师劳动性质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3)教师劳动任务的复杂性;

(4)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5)教师劳动手段的复杂性。

口诀:对手过任性

高频考点(三)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

(1)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对教师劳动创造性的最好注脚。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频考点(四)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高频考点(五)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

同时,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多选)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 )

A.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B.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C.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D.教育性质的复杂性

答案:ABCD

教师的职业素养

高频考点(一)

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职业心理健康

高频考点(二)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所强调的奉献精神是其典型体现。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高频考点(三)

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

(5)丰富的实践知识。

高频考点(四)

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高频考点(五)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即教师的知识素养。

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即教育教学观念,它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灵魂和支点,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南。

叶澜认为,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具有以下现代教育理念:

第一,新的教育观。

第二,新的学生观。

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三,新的教育活动观。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4)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单选)教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具有核心地位、最能体现教师职业专业性质的知识是( )

A.学科知识

B.课程知识

C.学科教学知识

D.教学法知识

答案:C

教师专业发展

(单选、判断、简答、论述)

高频考点(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高频考点(二)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1.主体自主性

2.阶段性

3.终身性

高频考点(三)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自我的形成

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4.专业能力的提高

5.教师的专业人格

6.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高频考点(四)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最直接、最普遍)

高频考点(五)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3.教师的人格特征

4.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第二节:学生

学生的特点

(单选、多选)

⑴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1.学生具有可塑性

2.学生具有依赖性

3.学生具有向师性

⑵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自觉性(最基本的表现)

2.独立性

3.创造性(最高表现)

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主要表现在:

(1)自觉性,也称主动性;

(2)独立性,也称自主性;

(3)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单选)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

A.内潜性

B.可塑性

C.发展性

D.延伸性

答案:B

[解析] 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的人,各种特征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现代学生观

(单选、多选)

现代学生观的主要观点: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第三节: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概述

(单选、判断)

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

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工作关系:基本关系

心理关系伦理关系/人际关系:最高层次

组织关系非正式关系

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

的典型代表包括赫尔巴特,他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

儿童中心论:

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进行,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

师生关系的内容、基本类型、影响因素

(单选、判断)

师生关系的内容: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类型:

师生关系的类型有三种,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其中,民主型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以及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强大的人格力量,这是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核心因素:教师素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良好师生关系和新型师生关系

(单选、判断、简答)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

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④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⑤发扬教育民主;

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⑨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学生方面。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上应做出的努力有正确认识自己和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高频考点:

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单选)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 )

A.教师

B.学生

C.学校

D.社会

答案:A

(单选)“教然后知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者为师”“弟子不必不如师”等说明了我国师生关系的哪一特点( )

A.民主平等

B.尊师爱生

C.教学相长

D.心理相容

答案: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