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新闻报道,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这是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超千万,也是近几年增长人数最多的一年。

这个数据恰恰证明了大学生现在已经太普遍,大学不再是就业的敲门砖,怎么着也得硕士以上,这恰恰是这一代父母鸡娃的理由。我说这话,估计有人又要骂我贩卖焦虑了。可再骂我,也改变不了事实啊。

高校毕业生多了,但是现在的经济下行,就业岗位大幅度减少,有不少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毕业即失业

老家的表弟在一所二本大学读计算机专业,2020年毕业,当时疫情刚刚爆发,表弟北京实习了一个月就回家呆着了。那会网上就流传过毕业即失业的段子,我发给表弟看,他不在意。

过了俩月,表弟回学校拍毕业照吃散伙饭,他们寝室的室友找了份游乐园的工作,表弟嗤之以鼻,卷着铺盖回家了。表弟说,一届的同学没有着急找工作的,师哥师姐们的工作都不错,他们也不会难找。

学校里唯一着急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天天催着学生们找工作、提供就业合同。只不过辅导员给的工作都是当地的小企业,没人能看上,用表弟的话说:现在这个社会还能饿死人吗?有手有脚,干什么都能养活自己。

打脸就是来的那么快。表弟来到北京后得第一份工作,是网络信息采集员,当时他还给我打电话,说工作很轻松,国庆放满了7天,福利很好。

后来我才知道,他连劳务合同都没签,无所事事的坐了两周,就变成了电话客服。表弟蒙了,这不是他想要的工作啊!干了一个月,工资没拿到,表弟走人了。

第二份工作是个正经的产品专员工作,当时公司大批量招人,表弟高高兴兴的入职,可是没几个月,又赶上公司大批量裁员。很不幸,表弟作为其中一员,在转正前夕被裁了。

据说,当时大老板拿着简历挨个看,挑出最看不上的简历,丢给了人事经理。

第二次失业,表弟缓了很久,期间我还借给他一笔钱,希望他能度过难关。但一直到2021年中旬,还是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好的工作竞争压力太大,对手都是海归、硕士。不好的工作,表弟又觉得专业不对口,看不上。

最后经过我拖朋友介绍,才给他找了一家薪水不高的工作,算是终于稳定下来了。

据我了解,表弟不是个例。在北京这个人才聚集的城市,除非你的个人工作能力非常强,否则拿着二本大学的毕业证书,只是一份搬运工作的敲门砖。

博士生的日子也不好过。

一个客户的儿子是北京重点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博士生。从读博士那天起,客户就和儿子商量,以后进高校。进高校基本都得有海外留学经历,2019年,朋友的儿子开始全力争取出国的事。

但是疫情一来,所有计划全泡汤了,没办法,只能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最开始,这小兄弟想去科研所,2021年他去了一个部级直属单位实习,并计划在满3个月后正式走流程,参加笔试、人力面试、专业面试、以及高层领导面试。

可是这家单位的招聘信息刚出来,小兄弟发现这家公司要求英语六级证书,他没有,只能临时现考,等考试考完了。人家招聘期已经过了,一个大好的机会没了。

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的博士学历,也不是所有单位的硬通货。一急之下,这哥们把又有的专业相关的单位都投了简历,可是回馈寥寥无几。不甘心去一家没有前景的工作,这哥们到现在,还在家里找工作。

我说的这两个故事,不是想表达他们的眼高手低。是现在的就业机会真的非常少,而且疫情的到来,真的打乱了太多人的职业规划。

或许有人说,那可以考公啊!梁哥今天告诉你,在北京考公有多难。

宇宙的尽头是考公?

4月8日,《北京市朝阳区2022年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名单》公布。从公示名单来看,北大、清华、人大等一众名校赫然在列,还有海归硕士加入。甚至有一名北京大学博士生被街道城市管理执法岗录用,成了城管。

根据《朝阳区2022年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北京市朝阳区今年录取了140位女性,68位男性。女性人数约为男性的两倍。

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2022高校毕业生破千万)(1)

学历方面,在拟录用人员名单中,硕士数量最多,为131人。其次为学士,共72人,博士3人,另外还有两位双学士。

从录取名单来看, 录取名单中的女性整体上拥有更高学历。140名女性中,共有36名学士、102名硕士和2名博士,硕士及以上毕业生占比近3/4;而68名男性中36名学士、2名双学士、29名硕士和1名博士,硕士及以上的毕业生不到一半。

除了学历,在这批公务员名单中,有32人是从985高校毕业的,71人从211高校毕业,境外高校毕业生10人,占总比的一半。

就算抛开北京,从去年10月开始,2022年度“国考”报名开始,这次公告中提到:市(地)级以下直属机构主要招录高校毕业生。这已经意味着,国考向应届毕业生有所倾斜。

根据培训机构统计,2019年至2022年度,国考仅面向应届生的岗位占比,从39%升至58%;国考仅面向应届生的人数占比,从42%升至67%。

10月报名结束后,国家公务员局发布公告:共212.3万人通过了资格审查,首次突破200万人。实际录用人数只有3.12万,报录比高达68:1,又出现一次“历史新高”。其中最夸张的一个职位,报录比接近“两万选一”。

这样的考试压力,可比高考难多了。

这就逼的不少本科应届生继续考试,考研、赌博。根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高校毕业生秋招行情》显示,超半数的本科毕业生表示有考研的打算,近三成的研究生会考虑继续读博。毕业后深造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2022高校毕业生破千万)(2)

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457万,相比2021年,增加了80万人。很多“双非院校”,报考人数都平均上涨了50%。这里面既有应届毕业生,往届生的占比也在明显上升。

报考人数的上升,意味着录取率的降低。没想到吧,幼儿园避开了内卷,考研还得卷。

可是各位想想,在这种就业情况下,如果你躺平,孩子未来别说进事业单位了,就是一家普通的民企,都未必能干好。因为还有源源不断的外来人才加入北京的就业竞争。

这是北京父母鸡娃的原因,也是父母尽责的体现,北京小孩不仅仅要面对外来人才的竞争,还得面对北京市内小孩的大PK。不信?给你们看看今年小升初的数据。

北京小孩的竞争压力有多大?

北京每年只有5万人参加高考,但是2022年,却有13万人参加小升初,这个数字显然超出了大多数家长的认知范畴。其实北京2021年小升初的人数就已经超过13万,而且2022年的人数比2021年还降低了2620人。

这意味着,北京的小孩,会在不断升学的过程中要么被淘汰,要么直接出国。可按照现在的形式,出国已经很困难了。

我之前说过,北京高考,就是个围城,外面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北京的竞争压力之大,是外地人想不到的,而应对这些竞争的唯一办法,就是从娃娃抓起,让自己的小孩不在起跑线上落后。

所以在我看来,北京的鸡娃家长,最值得敬重。因为他们不但靠自己的努力留在北京,还拥有长远的目光,为自己的孩子,拼一片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