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这个地方在太古时期并不是称之为“鄂”的,据最近这些年的考古发现,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境内即有人类繁衍生息,这个时候的生活在鄂州地区的是上古时期的九黎部落,上古时期的华夏民族的各部落,没有一个像样统一文明和国家,更没有人有能力可以统一整个华夏大陆,只是零星散居于长江黄河流域。

而地处长江中下游的鄂州境内当时文明被称之为“鄂渚文明”,关于“鄂渚文明”的创造者应该是九黎部落。史书上最早提及九黎的现存文献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国语》,这是一本距离部落文明最近一本著作,可惜已经散失殆尽。

鄂州周边有少数民族吗(鄂州人的起源)(1)

据《国语》中记载:“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意思是说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人和神住在一起的部落,无法分别谁是人谁是神。这也从侧面说明,九黎部落的人都很有智慧,做的事情估计超出当时人类的认知范围,自古以来只有勇气和智慧超群的人才会被称之为神。

据目前的一些考古发现,远古时代的九黎部落为中国最早进入农业时代的民族集团,其活动范围基本都是居住在长江流域,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湖北湖南和江西那一片地方,但是也有更确切考古史料证实,上古的时候九黎部落长期固定的活动范围就在长江和汉水一带,尤其是在现今湖北与河南陕西接囊一带相当活跃与频繁。

具体原因还是因为肚皮问题,可能湖北鄂州武汉一带上了年纪的老人仍然会记得解放以前这一片地域的生存状况,因为地处汉水与长江边上导致这些地方基本年年闹水灾,这种情况还是历尽几千年治理的结果,更不用说在太古时期的九黎部落了。

从一些新时期考古地域的地理位置上就可以佐证这一点,比如鄂州境内一些什么华容和尚山村落遗址、蒲团吴家大湾村龙山落遗址、新庙罗家嘴、西山团鱼山、葛店坟山地、华容螺丝眼、庙岭大山、太和金盆垴、长岭鸡鸣祠等等,仅凭这些遗址的名字就能看出当时居住在鄂州地区先人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只能在地势比较高的位置居住,如若不然有可能一个不小心在睡梦中就被大水冲走了。

鄂州周边有少数民族吗(鄂州人的起源)(2)

再一个从“黎”字这个字眼也能看出,居住在鄂州境内的先人是拿着石头在水中找吃的求生存,这可比在陆地上找食物困难得多,并要付出双倍努力,还得时刻面临着水中蛇虫鼠蚁猛兽的威胁,弄不好就是成了它们口中食物。

因为生活环境四面邻水,那么居住条件可想而知肯定是相当黑暗潮湿,这就导致就算付出再多努力获得的粮食无法长久保存,比如瓜果蔬菜、狩猎得到肉类,现代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在这样环境下食物特别容易发霉变质,更别谈在上古时期了。

于是乎,为了改变生存状况,九黎部落中有一群人有可能是发明钻木取火的技能,或者是懂得了如何将自然现象中雷电生成的火种保护下诀窍。

一技在手,天下我有!掌握取火技能的这批九黎人,自然就用手中掌握东西去换取更多食物,总之这批人后来从九黎部落单独分离出去,被称之为“炎”族,也就是神话传说中火神祝融的先祖,他们长期活跃的地域在今天湖北随州一代,现在随州还有“炎”族遗址——炎帝故里,而随州正好是江汉平原的中心地带。

有了火种后,不在嵌毛茹血的九黎人的生活品质有了很大提高,至少是疾病减少了寿命延长了,更直接的表现是人口存活率得到了大幅的提高。

根据有关新时期考古资料证实,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九黎部落的人口得到爆发式的增长,当然懂得了控火之术的炎族人口同样也得到相当大发展。

人口增长后,在原有的活动范围内食物肯定就不够吃的,那只有不断扩大活动范围,获取更多的生存物资,在这个过程中九黎部落人学会了驯养飞禽走兽圈养起来提供生活物资,值得说一笔的是九黎人非常驯化飞禽类物种,不然其后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也不会有“天上的九头鸟,地上的荆楚佬”一说。

鄂州周边有少数民族吗(鄂州人的起源)(3)

这个时候鄂州地域先人们就已经开始表现得与众不同了,聪明睿智,敢闯敢干,在其它地域部落基本是靠驯养爬行的走兽为主的时候,而鄂州地域先人们直接上天揽月抓飞禽驯养。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当时鄂州地域全都是沼泽湖泊水域,想要驯养爬行的走兽也没有机会呀!

在这个期间,先前九黎人中的“炎”部发现东面的山西山东一带的生活物资更加丰富,有着当时鄂地境内没有食物品种,比如采摘不尽的野生瓜果和杀之不竭的爬行类走兽,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在水域地带获取生活物资,陆地上可以节约更多的劳动成本,于是为了争取更多生活资源,为了部落更好的发展前景,“炎”族便脱离九黎部落单飞成了炎部,向着现在山西山东一带去发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