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剧《汉武大帝》(属于我们的史诗)(1)

历史剧与史料的关系,其实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一方面历史剧不可能百分百还原史料(一方是面史料太多,另一方面有些史料并不适合还原在电视屏幕上。),另一方面历史剧不可能脱离史料(哪怕是以历史为背景的历史剧)去单独演绎。这种关系在磨合和穿插中,便产生了历史剧。而在一部单纯的历史剧中(就是单纯展现历史时代和人物的电视剧),史料(为什么不说历史,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综合还原程度的好坏,对于这部历史剧的评价至关重要。而这种还原,在中国大陆影视圈中是少有的。不同于戏剧化的历史剧(比如清朝皇帝两部曲系列,《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史实还原是百分之0.5,除了里面人物名字是真的,其余都是创造出来的。),单纯的历史剧需要下的功夫更多。

除去对于服装,人物和台词的刻画,还需要对历史情景的模拟还原。既要保证戏剧化,又要在一定合理范围内。综合各项指标因素,在我所看过的历史剧中,属于单纯历史剧的只有《贞观之治》、《汉武大帝》这两部。

历史题材剧《汉武大帝》(属于我们的史诗)(2)

在这两部历史剧中,《汉武大帝》可以说是更胜一筹。他给人们的观影感觉,超出了了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剧。可以说这是一部史诗级别的历史剧,基于这种感受,这部历史剧可以说是凌驾于所有历史剧之上。而之所以能凌驾于所有历史剧之上,在于他拍摄的主题“”高“。

历史题材剧《汉武大帝》(属于我们的史诗)(3)

主题之高,首先着眼于高史料的还原度。本剧的历史场景,主要的参考史料是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在这两部史料之外尽可能参考其余的史料和笔记资料。除去为了剧情诠释和删改了一些史料(比如李广的死写成了,战死沙场。比如晁错之死写成自愿赴死。)其余都严格按照史料还原,这在历史剧中是很难得的。而这些还原的史料中,有的展现了帝王的好色,嗜杀和无情。有的展现了帝王将相之间的微妙斗争。这些展现完整的抒写了,汉景帝到汉武帝晚期汉代社会的全貌,这样的结果就达到了剧本描绘的目的。

历史题材剧《汉武大帝》(属于我们的史诗)(4)

主题之高还在于场景的恢宏壮丽,场景的恢宏壮丽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主题而胡乱的恢宏壮丽,这样的恢宏壮丽仅仅是展现了一个场景,仅仅是一个场景罢了,把这种场景展现给观众看,观众也只是记住了这个场景罢了,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这样胡乱展现的恢宏场景在很多失败的大场面历史剧中都有出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主题混乱的《新三国》。而与这种胡乱制造大场面相对的是,是与主题相契合的大场面。本剧这种恢宏场景正是与主题相契合的,无论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场景,还是汉武帝北伐匈奴的场景,都是本剧的一部分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这样做就不仅仅是把一个场景灌输给观众,而是把一段历史让观众形成了整体影响。这正是本剧眼界之高的具体体现。

历史题材剧《汉武大帝》(属于我们的史诗)(5)

而本剧的主题除了体现在具体表现之外,还在于情感的细腻描绘。与很多电视剧卖点不同,本剧重点描绘了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儿女之情也描绘了,不过没有这么细腻的刻画),这其中汉武帝和卫青之间的相惜之情,描绘的比较细腻。尤其是在卫青最后谢幕的那一场戏中,表现的最为彻底。这场戏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上很好的诠释了这对君臣的复杂情感和关系。(尤其是看到衰老的卫青,勉强登上台阶,对汉武帝说一句:“就让臣最后在对陛下一拜吧。”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本剧对情感描绘的功力,由此也可见是极其深厚的。

纵观全剧所有一切的高明之处,都是来源于导演和编剧对于这段历史的整体把握。从高处着眼,不仅是脱除了庸俗的商业化气息(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历史剧中出现现代词汇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而且把本剧塑造成为了一杆标尺。从本剧上映到现在,中国大陆影视圈拍摄的历史剧,还没有一部是可以超过本剧的,对于这样一部历史剧是不能错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