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日报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冯军福 史晓琪/文 李昊/视频

一组数据对比令人深思:我省职业教育总体规模和校均规模均居全国首位,而在职业教育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河南却位居全国第五。

数据背后有着怎样的含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职业教育?河南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又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院校、访师生、探路径。

职教本科未来之路怎么走(职教生也能读本科)(1)

“大体格”不等于“强体能”

全省共有职业院校512所、在校生268.38万人、年均完成各类职业培训300万人次……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我省职业教育总体规模和校均规模均居全国首位,“职教大省”名副其实。

“2008年以来,我省成为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截至目前先后实施了两期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全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实现了跨越性发展,为我省培养更多‘能工巧匠’打下了坚实基础。”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处长秦剑臣说。

然而,在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最新发布的“GDI高职高专排行TOP1000榜(2021)”中,我省高职高专教育综合竞争力指数却排在第五位,位居江苏、广东、山东、湖北之后。

业内人士认为,这说明,我省职业教育虽然“体格”大,但“体能”还有提升空间。如何把规模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成为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命题。

职教本科未来之路怎么走(职教生也能读本科)(2)

“有技能”亦可“有学历”

一直以来,不少人把职业教育看作普通教育的“衍生品”和“附属品”,流传着“考不上高中去读中职,考不上本科去读高职”的说法。

但是走进位于周口的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在这所全国首批、我省唯一的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高校里,相信很多人的看法会改变。

4月23日,记者在这所“特殊”的大学里看到,机电工程学院实训中心内,2020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何滨洪手拿遥控器,练习操纵机械臂。抓取、码放、喷涂……随着机械臂不停地“腾挪转移”,一项课堂作业很快完成。

何滨洪说,自己从小就对机械特别感兴趣。高考那年,奔着专业兴趣,他报考了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在这里,他不仅能学到职业技能,还可以拿到本科学历。

“未来的‘能工巧匠’,仅有职业技术技能还不够,还应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更吃香。”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副校长许德宽说。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推动职普融通。所谓职普融通,通俗地说,就是职业教育也可以拿本科学历。制定这样的改革举措,为的正是解决“有技能没学历”这样一个痛点。

职教本科未来之路怎么走(职教生也能读本科)(3)

“好就业”更得“就好业”

每到毕业季,职业院校的高就业率总是让人振奋。但数据好看的背后,与之并不匹配的就业质量也一直困扰职业教育发展。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李福胜说,学校培养的铁路专业技术人才,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每年还没到毕业时,很多学生就已经被企业“抢”走了。

他认为,人岗不匹配的症结出在办学方与劳动力市场的脱节上。院校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够了解,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往往“慢半拍”;而用人单位对院校人才的培养参与度不够,只想着毕业时去挖人,往往不够“般配”。

“当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期待从‘好就业’转向‘就好业’时,意味着对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李福胜说。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让学生身怀多技;河南科技职业大学把“病房”搬进校园,建起“模拟病房”,为解决“进不去、看不见”的职业教育实训难题带来了新思路。

一项项改革探索,一件件成果落地。可以预见,随着我省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未来将有更多人认可职业教育、主动选择职业教育,也将涌现更多能工巧匠。

短评

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

□冯军福

当前,“十四五”开局起步,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特别是在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征程中,迫切需要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建设一支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让技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关键在做好“三通”:“想通”,从过去的“低人一等”,到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如今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贯通”,推进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融通”,着眼于职业教育中的瓶颈问题,推进“职普融通”,打破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让技术与学历并重不再是梦。

想通、贯通、融通,把人口红利更好地转变为人才红利,职业教育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本文来自【河南日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